朱永强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熙宁七年(1073),阳羡,苏东坡。一代文豪和宜兴有着莫大的深缘浅份。一日见陶都蜀山,性情中人的他思乡之情顿涌,脱口而出四字——此山似蜀,“买田阳羡”之说由此而来。
蜀山,紫砂文化萌芽之地。悠悠蠡河水,青青石板路,妍妍紫薇花,古韵木板房,蜀山有雅集。邻居家的大师们,在每个寂静的夜晚捶泥走笔,心物一体,音容笑貌宛在。记忆里,很多瞬间依稀模糊,而和紫砂有关的岁月却愈发清晰深刻:五色砂土脉脉,就像苏东坡的深情笔墨和传世诗篇,化为江南小城的儒雅温情,让紫砂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得以延续流传。在艺术家心中,江南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杏花春雨,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田园诗情,于砂土之间,于笔墨之端,于紫砂艺人手中。
陶都宜兴,气候适宜,物产丰饶,锦绣江南鱼米之乡,吴楚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喜欢与执念永远如影相随——它是清新的、成熟的、甜蜜的。秋日江南,温度适宜,空气里都是收获的味道,一年之中最好的成熟季,一派丰收的田园意境,在我钟爱的季(益顺)式风格里,有幸得师傅真传,于细节、细微之处,一招一式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这是被生活和艺术涵养过的心性,一组“秋趣套壶”(见图1)一杯一壶,一茶一座,一壶一品,喧嚣的生活里,宁静常常被按下“暂停键”,让云淡风轻成为奢侈品。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油然而生:壶体为传统造型,去掉了繁琐的虚词,于端庄、简洁中见细节、显温度;壶底敦厚,从上至下慢慢收复,平衡整体,局部与整体匀称感浓郁;耳形的壶把侧重于实用性,拿起与放下之间欣然自得;壶嘴微微胥出,自然天成中呼应简洁的壶把造型,从壶嘴处扬出的一段瓜藤,赋予秋日“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的田间风情,藤蔓舒展是江南的好气候给予了丰收的喜悦之情,瓜叶有的绽放,有的含蓄轻扬,错落有致;细致入微,是藏而不露的江南内在气质,在收获的期间表达的精神、情怀与千百年来的江南韵味一脉相承——瓜叶略卷曲,藤蔓不偏不倚,和谐中赋予轻盈之感,紫砂文化的温情让千百年沉淀的品性风貌日渐清晰;壶肩得体,微微向上呼应,和壶嘴、把在一条直线上倾诉技艺的利落和流畅;壶钮取一段瓜蒂,稳妥地立于壶盖,精致、雅趣,一地风光里是整个秋趣的缩影,暗藏着江南丰收的根脉。江南像一根绿色的藤草,无数瓜果赋予着抹绿色精神、气质的打底,充分运用段泥简洁色彩风格的这把壶,呈现出浓郁的书卷气,成为紫砂艺人精神世界的寄托:杯是红尘作伴,清风无籍,风雅宛如念念不忘,心手相连;壶是简约之上,手艺之作,当然稀缺而孤独。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于以小见大,在于用轻描淡写描摹人情世故——依旧是藤叶田田,依旧是盈盈一握,因为有了杯托而显得温情脉脉、你侬我侬。段泥的温润气息恰如秋日舒爽的气候,如空山新雨后,令人安静、愉悦。
人生是一场遇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花器大师季益顺,从早期的诗情画意到现今的雍容华贵之味,是他最为著名的艺术标签。砂是五色土,心是明镜台,一切的寓情与意境的造就都在心手之间表达,从触景生情到景融于情,最后呈现情融于景,这是“季派”壶艺传承的精华所在——能执着地去长年坚持手工制作,愈显不易,砂土之间记录着手艺人的精气神,安静的内在与韧劲,与尘埃里的历史,对抗时间的流逝和变化。从容、沉静、坚守、专注,在时间的长河里以作品说话,才能拥有尊敬,得以传承。
而就我个人而言,创意具有精神内涵和个人风格的紫砂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心关注、观察生活,寻找日常烟火之气里精神内涵的挖掘与表达,更多地从精神层面上去塑造作品。紫砂艺人的技法各异,是因为思想、修养、格局各异,所创意的作品也是千姿百态,各有所思。而能超越技法之作,才能突出真情实感,“人品即壶品”之说,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美学概念。“秋趣套壶”以小而美、小而雅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了江南寻常生活中的田园意趣,简约、平和、清寂,这样的作品能让面对它的观者产生对自然、对人生的某种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并从各自的人生体验出发,得出不同的人生理解、感悟。
左手传承、右手创新,这是紫砂独有的魅力。“秋趣套壶”抓住事物的形、神、气、韵,并以简洁的手法体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谊——一念之间,禅茶一味,尽才、尽情、尽气;砂土之魂,跃然壶上,尽心、尽性、尽理。紫砂艺人对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对江南诗意生活的归属之情,实则是对美好生活最真实的向往,点点滴滴的小确幸在“临风听暮蝉”的无际风光中,在百姓生活朴素的生活愿景里,也在这组“秋趣套壶”里不离不弃,终究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