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月
[摘 要] 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既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又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对提高农业产量和保证粮食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重点提出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措施,以助于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6-123-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但是,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形势下,农业灌溉用水面临一定的危机,直接威胁我国农业高效发展。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存在季节性变化,在空间上存在很强的差异性,所以不同区域面临的缺水问题呈现区域性特点。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由于缺水而导致农业灌溉无法有效进行,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利用最少的水资源达到最佳的灌溉效果,可根据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升人们的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切实发挥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作用,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农业长久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 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意义
1.1 节约水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逐渐增加,从而加剧了水资源的消耗。灌溉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而当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部分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地区则采用大水漫灌或者过度开发地下水的方式,造成了水资源浪费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应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通过兴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不仅能减少水资源浪费,而且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提高土壤肥力
保障土壤墒情是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土壤的含水量、疏松度及营养成分含量等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既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又能提高其生长质量。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会降低土壤的保肥能力、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动,并且会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和板结等。而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可以过滤水中的杂质,并且能实现精准灌溉,减少对土壤的冲击力,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1]。
1.3 提高粮食产量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和肥料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只有在适宜的时间为其提供适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质量。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仅无法保障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会制约粮食产量的提高。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能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为其提供适量的水分和肥料,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复种指数,进而提高粮食总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 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宣传和优惠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对节水灌溉工程的认识
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速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进程。但是,在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阻力是农民不积极配合。因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面积,而且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后期运行还需要加强维护管理,所以导致农民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存在的顾虑,直接影响工程的顺利建设。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应加强对农业节水灌溉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思想,让农民意识到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且深刻认识到节水灌溉工程对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当地政府可以针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积极扶持、引导和补助的方式,对于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一定数值或者连片统一种植的灌溉工程给予一定的节水补助资金,并且在节水工程设施、设备配备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快速发展。
2.2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
因地制宜是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对当地的水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水质、土壤、植被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农田现状及农作物种类做到因田而异、因植而异,从而保证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节水灌溉工程的作用。节水灌溉的技术种类较多,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条件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灌溉工程是相匹配的,为了达到最佳的节水灌溉效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节水灌溉技术。目前较为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微灌、喷灌、膜下滴灌。微灌技术主要是指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将水和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通过管道及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滴水器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的灌溉方法。这种灌溉方式节水效果较好,但是工程量相对较大。喷灌技术主要是利用喷头和喷嘴将水喷射至农作物的上空,根据农作物面积及喷灌设备的覆盖面积确定喷灌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数量。这种灌溉方式受地形影响较小,可有效调节地面气候状况,还不会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可有效节省水资源和劳动成本[2]。膜下滴灌技术主要是利用铺设在地膜下的滴灌带或者滴灌管,将水肥溶液均匀地浸入农作物根部。这种灌溉方式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定时定量输送水肥,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农作物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以较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节水效果。
2.3 加强农业节水灌溉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可以将物联网技术、3S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土壤水分含量和天气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从而为农业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监测依据,便于高效管理节水灌溉工程,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借助传感技术采集农业生产信息,如对灌区的地表情况、降水情况、流水量等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节水灌溉系统。灌区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实施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水利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如果监测数据显示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则可远程实施供水,同时通过计算获取合理的供水量,既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又能节约水资源。如果监测到农作物出现病虫害问题,则可根据病虫害的类型施用相应的药物,防控病虫害。农业水利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2.4 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后期的运营维护
为了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质量,确保后期能长久稳定运行,不仅要加强对施工期间的质量管理和控制,而且要做好运营期间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应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中的要求执行,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和质量培训,强化责任意识。施工结束后,严格按照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标准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在节水灌溉工程运营期间,要组织专门的管理团队,建立完善的工程检修制度,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工程设施和设备进行检修,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故障检测和状态评估,加强对水利工程项目的保养和维护,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提高水利工程的利用效率,切实发挥灌溉工程的节水目的,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 结语
节能降耗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水资源消耗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优化原有的耕种方式,在防止土壤流失的同时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资源浪费,以最少的水资源达到最佳的农业灌溉效果,从而提高農业生产效率,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保障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4):126-127.
[2]高卫东,葛雯,叶永伟.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