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勇 余洋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目前,湖北省实施“一芯两带三区”产业和战略布局,打造“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随州立足产业现状和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将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有效链接,有效激发展要素,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努力走出一条随州担当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汉孝随襄十”;“一芯两带三区”;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6.076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6-0-03
0 引 言
湖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完善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努力形成“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这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对标中央重大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省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湖北省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 科学认识“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观点是在对标中央决策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结合湖北省实际的创造性决策部署。
1.1 是对标中央重大战略的生动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当前我国地区发展现状看,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长期存在,突出表现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与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距离较远。因此,我国想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2 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面对新时代给地区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湖北省委省政府将中央精神和湖北省发展现状有机结合,提出构建“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既全面客观分析了湖北省的发展优势,也实事求是地寻找到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短板,体现了历届省委省政府发展湖北省经济的务实态度及创新思维。
1.3 是解决新矛盾、落实新要求、激活新动能的实践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湖北省而言,区域产业结构同等化、部分行业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是为了解决湖北省区域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推动湖北省高质量发展。
2 统筹把握“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2019年2月25日,时任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在随县调研时强调,随州是“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要主动担当,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与党中央决策部署、联动“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在新一轮发展中展现地方担当。
2.1 政策支撑层面
①发展理念更加成熟。“十三五”期间,无论是城鎮化战略性政策的研究探讨,还是发展实践,都越来越显示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一些全新认识和发展理念的转变,即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平稳发展、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转向更加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从单纯追求城镇化发展速度转向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从强调工业化为单一驱动力转向更加多元的城镇化发展动力及从重点关注大城市发展转向同时关注中小城市发展。②区域合作更加深入。目前,湖北省随州市已融入“长江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4个国家级战略,迎来发展新机遇。③区域定位更加明确。在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在“支持随州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发展机遇下,在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产业和战略布局的发展格局下,在“鄂北生态屏障”战略顺利推进的发展背景下,建设“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随州实践,也是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随州探索,更是体现新时代新作为的随州担当。
2.2 竞争环境层面
①发展形势。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发展思路。完善湖北省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主要目的是“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9年年初随州市委召开的市委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建设品质随州,这是助推“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建设的重点。②竞争情势。目前,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随州市政府应站在整个鄂西北地区审视随州,但从地理位置、产业、劳动力、城镇化等方面看,随州市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只有拼搏赶超、认清态势,才能加快转型产业升级,助推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③合作趋势。近年来,沿线城市正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努力做好转型文章。如襄阳市的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十堰市正通过创新技术和营销服务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迈向智能制造行业;孝感市借助紧邻武汉市的优势,正努力推动产业和武汉市对接。因此,把随州市建设为“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有利于随州市与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及信阳市等周边县市的边缘地区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上的有效对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
2.3 发展态势层面
随州市是湖北省最年轻的一个地级市,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承担着湖北省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和鄂北生态屏障的使命。然而,随州市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同质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此,统筹把握“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是湖北省政府今后工作的突破口。
3 重点部署“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的随州实践
随州市地处“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重要节点,位于随枣走廊中心地带,是“四省一市”结合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但实际上,随州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后劲与所在区位不符,特别是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现状没有彻底改变;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少,低端供给、低附加值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想要承接一批区域和产业发展项目,随州市要做到以下3点。
3.1 建设“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的基本思路
①理顺3条思路。即在产业布局上强调全地域联动,在产业链条中形成全产业链对接,在产业要素中盘活资源,形成上中下游有效循环、科学配置的生产链带。②统筹3组关系。既要龙头带动,又要区域协调;既要发展经济,有不可唯经济论英雄;既要放管服改革,又要形成整体竞争的良好态势,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新路子。③坚持四大原则。通过科学合理安排产业,倡导区域平衡、城乡融合、产业协同、特色分工的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目前湖北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互补等问题。
3.2 建设“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的目标定位
①在新时代,湖北省政府只有主动对接融入“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积极建设“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才能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定位子、找位子、争位子,找准切入点、结合点。②依托“一芯驱动”,创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对接、配套、服务“大武汉”,让随州市成为“大武汉”的产业转移承接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城市后花园。③融入“两带支撑”,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展现“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的随州作为。④着眼“三区协同”,形成特色产业联动态势。瞄准国家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城市转型发展等重大战略,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在“多极支撑”区域发展布局中,加快建成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高地。
3.3 建设“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的路径选择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动力。因此,湖北省政府必须围绕助推“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建设,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各唱各的特色戏、各打各的优势牌,助力高质量发展“棋”开得胜。
3.3.1 依托专汽产业优势打造应急产业基地
目前,发达国家专用车市场比较成熟,专用汽车占普通载货汽车的比例在70%以上,但我国这一比例在40%左右,市场空间巨大。随州市的专用汽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3家专用汽车厂起步,至今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随州市被国家三部委联合评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7个示范基地之一、全省首个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应急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下一步,随州市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下大力气解决专用汽产品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区域创新能力较低,市场化程度落后等问题。
3.3.2 依托風机产业优势打造地铁装备产业基地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铁、公路隧道的建设进入投资高峰期,隧道风机使用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中国内地31个城市开通地铁交通,共计133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达4 400千米。目前,随州市开始尝试发展地铁装备产业。如三峰透平研发的地铁风机畅销武汉市、郑州市等地铁市场,订单突破亿元。永阳材料也搭上城市轨道交通的“顺风车”,大力研发地铁防水材料。下一步,随州市要继续加快智能化改造速度,抢搭轨道交通发展快车,加快风机产业智能化改造,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改良旧产品,开发新产品,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经营于一体的高端地铁装备产业集群。
3.3.3 依托香菇品牌优势打造香菇产业基地
世界香菇看湖北,湖北香菇看随州。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随州香菇,一直是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一张名片。然而近年来,由于本地香菇企业绝大部分从事产品初加工,导致随州香菇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随州香菇要想发展,不仅要通过“有形之手”稳步发展,也需要企业自身加快改革,转型升级。同时,引导产业向两端发力,一方面,聚焦最前端的菌种、设备,形成优质菌种、新品种,完善菌种繁育、发展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另一方面,聚焦末端的加工、贸易产业,开发深加工产品,依托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不断壮大香菇优势产业。把香菇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香菇全产业链发展上下功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真正实现富民增收。
3.3.4 依托曾随文化资源打造编钟文化产业基地
好的创意是创新发展的源泉。随州市作为湖北省的地理几何中心,被誉为“鄂北明珠”,是炎帝神农故里,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便捷的区位优势,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但是放眼随州,除了炎帝、编钟,似乎找不到更多烙印随州名片的文化名词;除了肯德基、大润发、麦当劳,没有其他更好的商品;除了文化公园、神农广场,找不到其他适合休闲娱乐或者学习交流的地方。因此,随州市要加强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加快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建设,推进曾随文化资源的活化发展,提质升级文化产业,加快构建“一轴四片”的曾随文化走廊,打造编钟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