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背景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0-30 02:04陈冬
乡村科技 2020年26期
关键词:政策扶持培训模式农业生产

陈冬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农民在整个农业发展中所占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提升农民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目前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农民培训;农业生产;培训模式;政策扶持

[中圖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6-36-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兴起,传统的依靠体力发展农业的模式正在被高新技术和专业作业方式所取代。新型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培训工作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制定完善的农民培训策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 农民培训的意义

1.1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但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1]。对此,只有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

1.2 促进农村经济水平提高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农村农业发展质量,为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大对先进科技成果的输送,改变农民相对落后的劳作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势在必行。由此,农民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可以减少农村人口流失,留住更多的人才发展农业;可以提升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的开发效益,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

1.3 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是整个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但目前大多数农民不懂高新技术,缺少专业技能,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可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农民培训可培养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劳动者,可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此外,农民培训可加强劳动者对科技知识的运用和推广,将劳动者智力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这对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

受地域条件限制,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大多数农民认为专业技术培训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浪费时间。在开展培训教育课程时,多数农民选择不参加,即使参加也是敷衍了事,并未对技术培训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民未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对农业培训课程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乡村农业培训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从而致使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发展受到极大阻碍,达不到预期发展效果[3]。

2.2 培训效果不理想

目前,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培训模式和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往往为了培训而培训,流于形式化,难于获得预期实际培训效果。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培训不分对象,针对性不强等,过于粗线条的集中培训,严重影响效果;二是培训内容设计和目的不够细化和清晰;三是培训队伍管理能力不足,相关培训管理体系较疏松,未具体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培训教师为完成课程任务指标,往往忽略农民基础知识薄弱、学员接受程度方面的因素,缺少循序渐进、强化效果的思考。

2.3 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大部分地区针对农民教育培训相关政策和措施欠缺,且未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二是农民自身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不足,加之政府部门对培训工作宣传力度不足,相关培训工作无法全面开展;三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在政府支持力度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农民因自身经济条件不足而不进行必要的投入,从而不得不放弃培训的机会;四是政府未设立监督管理机制,缺乏跟踪监管,导致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农民培训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力度宣传农业培训的益处,灌输和培养农民的学习意识,积极改变传统的劳动作业模式,从而促进农业发展[4]。

3 新型农业背景下农民培训的策略

3.1 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有无实效,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根本性任务。一是根据培训的目标选拔确定师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培训目标就是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职业农民,根据这个目标确定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二是师资培养要有系统性。师资的选拔培养需立足全局兼顾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等要素打造系统化的师资队伍。三是培训教师对培训要有灵活性能适应培训的差异性。首先,要根据农民的需求差异进行差别培训,具体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的差异。其次,新形势下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在培训组织设计上要紧紧围绕农民和农时的需求因人、因地、因时进行组织,将不同需求的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差异施教,确保各个层面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

3.2 合理优化培训模式

3.2.1 注重引导。培训教师可通过阐释目前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促使农户明白技术培训带来的经济效益,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充分了解技术可为农业发展带来哪些收益,技术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从而确保农民培训效果,推动科学技术的有效落实,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2.2 优化内容。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先进技术;要充分调研,结合农民实际情况,针对性进行培训,避免培训流于形式而无真实效果。

3.2.3 做學合一。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做好实际操作演练工作,确保每位学员均学以致用;可将培训班建到村头、田头、塘口、棚头等实地,由教师手把手教学,与学员之间互动交流,现场解决学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学员学有所得。

3.2.4 因材施教。可采用分散教学模式,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培训,针对不同学员的不同工作类型进行岗位专业培训。针对性训练,有利于学员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技能,做到学有所长。同时,如果学员想拓宽知识面,可申请跨专业学习,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6]。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出台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统一制定规章制度,让政策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依托,增加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认可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培训教育的支持,切实出台鼓励措施,可为被培训人员设立专项经费、财税优惠、补贴倾斜、扩大补贴等,为农户建档立卡,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解决农户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另外,政府应做好培训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组建专业教员队伍,进行跟踪指导工作,对当地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采用“1+10”跟踪服务模式,制定相应的福利政策鼓励农民参加培训班,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在新形势下依靠科技人才的力量得到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不可忽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已逐步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的重视度。在加快农业发展、完善培训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相关领导应深入农村生活进行实地调研,以广大农民工作者为依托和考察的对象,找出培训的最佳结构或切入点,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增强培训成果。通过对农民的有效培训,可使农民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新思路,在拓宽视野的同时提高技术水平。农民培训既能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也能推进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田培仁.把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教育培训重点[J].江苏农村经济,2014(6):51-52.

[2]陈秀华.关于新时期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思考[J].山西农经,2020(3):119-120.

[3]王吉福.浅谈农民科技培训的意义、方法及技巧[J].青海农技推广,2017(3):24-25.

[4]马娟,陈峰.浅谈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J].新农民,2020(2):7-8.

[5]李玉珍.浅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J].职业,2017(3):60-61.

[6]邢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念转变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2):166-167.

猜你喜欢
政策扶持培训模式农业生产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推动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师徒帮带退役士兵“333”培训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铜陵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关于对东营市2015年棉花种植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