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恩
站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惜牺牲环境换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已经逐渐被全社会所摒弃,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观鸟運动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各地均涌现了众多的观鸟爱好者和相关的民间组织。大家用各种方式,自发地传播以鸟类为代表的大自然的美好。
一方面,观鸟活动作为具有科普和亲近自然双重功效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条不紊地被逐渐引进中小学和大学的教育当中。另一方面,以野生鸟类摄影为代表的生态摄影师们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在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摄影师群体,通过影像,他们力图唤醒更多的社会民众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也逐渐意识到鸟类的多样性作为生态指标的重要价值,并围绕这一点,推进了诸多的环保措施。在社区发展方面,以观鸟旅游为特色的农村扶贫工作也在很多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得有声有色。
众多的观鸟爱好者们在进行鸟类观赏的同时,所记录的鸟类观察数据经过日积月累,正成为中国鸟类学研究工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环保政策重要的参考依据。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中国的鸟类新记录90%(仅仅是从原某一鸟种分化出来的新记录不在统计之内)均为非职业从事鸟类学研究的观鸟爱好者们的发现,各省的鸟类分布新记录更是如此,这些发现者当中,甚至不乏小学生。
观鸟运动在中国的开展直接促成了民众对与鸟类有关的自然环境热点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在这一大背景下,2020年,由民间组织出面,提出为保留珍稀物种绿孔雀的栖息地停止正在修建中的水坝工程的诉讼得到了法律的支持,可谓是中国自然环保事业进程的里程碑。
观鸟对于当今的中国环保事业,既可谓是集腋成裘,又恰好是顺水推舟,总体来说,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