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摘 要]我国企事业单位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已逐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革新,内部控制机制不断完善。本文选取内控五要素中的内部审计为切入点,阐述内部审计概念,分析实施内部审计的现实意义以及内部审计现存问题,提出完善内部审计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6.016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6-00-02
0 引 言
内部审计职能演变离不开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且与经营环境中的各种挑战与治理风险息息相关。企业要想切实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必须使内部审计有更强的独立性,并在企业治理领域发挥作用。新形势下,企业各类变革均需向管理科学、权责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靠拢,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只有开展独立严谨的内部审计,建立有效制衡的运营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机制,才能起到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和参谋作用,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 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首次明确提出内部审计的定义,并在随后的几十年发展中多次修改,于2001年最终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义,即内部审计是一种相对独立且客观公正的咨询鉴证活动。内部审计的存在价值主要是提升服务的经济主体的整体综合效益,优化经济主体运营结构管控模式。通过定义不难发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要素是检查经营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全面性、评价内控机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保障内部经营管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是企业实现科学运作、高效生产、优质管控的重要保障。另外,内部审计工作兼具服务指向性、反馈及时性及工作独立性特点,使其不受其他部门约束,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内部审计的积极意义
过去,企业将内审职能定位于“免疫系统”和“保健医生”,但在新形势下,这样的职能定位远远不够,企业应结合新背景和新发展,重新审视内审工作,创新审计职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
2.1 建立健全监督治理机制
基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须牢把内审关,以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内审工作可以帮助企业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监控治理运营机制,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优化资源配置与管控,严查企业物资私有化行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2.2 高度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规模扩大化、类型多元化的企业运作模式发展态势,必然会诱发新形势下的企业运营与财务风险,这需要提示相关企业时刻绷紧风险管理意识这根弦,在全面打造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具体来说,审计工作开展需要工作人员充分调动不同部门的力量,以发现經营管理中潜在的各类风险,并不遗余力地针对风险问题提出应急预案,营造良好的风险管控氛围。
2.3 合理优化内部控制管理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效果不仅直接影响风控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企业内控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开展内审工作,可以检查运营数据,评价内控机制,实现对经营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并提出降低风险或者规避风险的相关方案,最终助力企业高效发展。
2.4 提升经营战略品质
内部审计的开展与企业发展愿景与战略制定及执行密不可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基于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其中,包含企业预算、决算编制与执行等。为了衡量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长效机制的执行效果,可以引入企业内部审计。而内部审计不仅有助于决策层全面了解预算、决算情况,还能在第一时间反馈项目开展情况,实现人财物资源的合理调配,动态管理企业,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现存问题
内部审计是促进企业实现治理目标的有力保障,也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仍有不足。
3.1 内审机制缺失
大多数企业顺应发展趋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同时启动了内部审计机制,但值得深思的是,我国内部审计较晚,管理层只是单纯应对会计发展趋势,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独立性较差,加上内部审计机制构建存在一味照搬照抄现象,缺乏完整适用性与指导意义。如果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归属同一领导管理,则使内审工作受到牵制,影响系统性与规范性,严重影响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导致内审部门无法有效发挥职能。
3.2 工作理念较落后
经济变革带来行业新发展,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也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旧理念加快更替,企业过去强调以监督为主的内审工作意义不大,难以满足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更无法应对企业经营面临的新风险与新挑战。同时,传统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会额外增加企业成本费用支出,同时还因其适应性较低导致审计效率低下,或者因理念落后而出现监督不到位现象,进而失去助力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现实作用。
3.3 工作方法不全面
除了落后的工作理念妨碍内审效能发挥之外,落后的工作方法也会制约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仅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可靠性,还会制约内控风评工作顺利开展,财务数据不准准、风控不及时问题反作用于内审工作,增加内审难度。目前,企业运营范围、工作对象、战略目标比较复杂,内审程序和工作方法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与内审行业实现跨界融合,对内审工作提出新挑战,新兴内审技术与方法应运而生,要求企业不断优化内审实操方法,促进内审职能提升。
3.4 治理职能单一
内审治理职能单一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机制不健全、理念较落后、方法不全面。内审工作开展仍需坚持以人人本,而人员职能发挥易受经验、能力等因素影响,如果内审人员未选择合适方法及审计切入点,将导致工作进展缓慢或存在疏漏。另外,现阶段企业开展内审工作仍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访谈等审计方法,部分企业由于行业历史问题,对内审查出的管理漏洞仍存在整改不到位现象,屡审屡犯,这说明后续监督工作仍不够扎实。
4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发展着力点
4.1 从严从实,确保监督工作质量
新形势下,企业开展内审工作,应遵循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拓展内审范围、应审尽审、凡审必严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内审的积极作用,保障审计效果,“倒逼”企业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际执行中,企业始终要强调保持内审工作独立性,实现内审工作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敢于监督、敢于担当的价值理念。另外,只有保持内审高度敏感性,针对性地选取工作重点,对问题多发、重大风险领域实施监督职能,才能保障企业各项资源合理配置,推动企业发展。
4.2 推陈出新,提高监督管控意识
内审机制发挥创新职能的首要条件是企业应紧跟社会经济形势,创新审计理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同时,坚持认识到位、行动自觉的自主意识,保证内审机制与公司战略步调一致。除此之外,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应转变传统观念,拓展审计思维,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充分体现内审前瞻性,将事后监督与事前风险提示并举,再结合评价机制全程把握经济事项,既进行成果分析,又防患于未然,发挥內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依法从严治企、防止资产流失的关键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4.3 突出重点,创新工作方法
新常态下,内审工作有了新方向,企业管理者应借鉴成功内审工作案例,转变价值观念,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特点,发挥信息系统作用;通过大数据快速筛选与分析比对,提升数字化审计水平。同时,内审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布置是否周密是能否发挥内审效能的关键。筹备前应企业充分考虑单位规模、行业特点和审计周期,根据内审人员专业特长,合理调配,并重视审前调查工作,制订可操作性实施方案,以便有的放矢,更精准地找到内审切入点,防止陷入传统的“以账查账”的工作怪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实现内部监督管控。
4.4 加快落实,有效利用工作成果
内审工作要想在审计闭环中切实发挥实际效能,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就应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发现问题、查处问题、督促整改等方面履行监督责任。在问题整改过程中,鉴于内审部门比较熟悉企业内控环境、经营特点及业务流程等,企业应保证内审监督的连续性,预防风险、揭露弊端及抵制不法行为,实现协同合作、标本兼治、效果共享,充分发挥内审职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海星.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价值的提升[J].财会学习,2018
(18):160,162.
[2]白雪松.浅谈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重要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
2017(10):273.
[3]李祯,卢恩平,王磊.论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7(1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