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ome技术算法可智能高效诊断多种眼病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刘奕志教授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西洋教授带领团队合作,首创了一种基于解剖学和病理学特征对医学图像进行密集标注的方法——医学图像密集标注技术Visionome。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Visionome技术可多产生12倍标签,而这些标签训练出来的算法显示了更好的诊断性能。基于此技术,团队训练出可准确识别多种眼前段病变的裂隙灯图像智能评估系统,可应用于大规模筛查、综合分诊、专家级评估、多路径诊疗建议等多个临床场景。不仅在回顾性数据集中表现出眼科专家级别的诊断水平,在前瞻性数据集中也表现出色。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进祥教授课题组研究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miR-210与SMAD4反馈调控机制。研究论文发表于Hepatology。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肝脏术后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机制尚不清晰,是一个涉及多细胞和多种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研究发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转录因子SMAD4能够入核并激活miR-210的表达,同时miR-210又能靶向抑制SMAD4形成负反馈循环抑制SMAD4的抗凋亡效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miR-210与SMAD4反馈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通过开发miR-210小分子阻断药物治疗肝臟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肠道菌群紊乱对颅内动脉瘤发生的作用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敬洲教授团队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沧州市中心医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合作者共同合作揭示了人颅内动脉瘤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解析了肠道菌群在颅内动脉瘤发生中的机制并提供了新的干预手段。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发现了颅内动脉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异质性显著降低,提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血浆氨基酸和脂肪酸水平,促进颅内动脉瘤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并可能提升防治效果,尤其是对于不适于手术(包括介入及外科治疗)的或手术并发症风险高的非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
人源类肿瘤组织细胞簇用于癌症药敏检测
北京大学工学院席建忠教授课题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团队联合,创建了一种全新原代肿瘤细胞自己“任性游走”组装形成微肿瘤的方法,建立了乳腺癌等癌种的微肿瘤模型。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该微肿瘤模型预测患者药效的准确性高达90%以上。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研发的微肿瘤PTC模型(patient derived tumorlike cell cluster,人源类肿瘤组织细胞簇)在检测周期、准确性以及临床转化应用等方面,取得机制和技术上的进展。PTC平台可有力地推动肿瘤临床医学在机制探索、新药开发、临床辅助诊断等领域的研究。
抗肝癌药物新载体“纳米方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伟林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毛峥伟教授团队将具有类葡萄糖氧化酶作用的超小金纳米粒子(Au NPs)原位结合在金属有机框架(MOF)上,以用于级联的化动力/饥饿治疗,突破了单纯化动力治疗效果不佳的难题,为纳米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论文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含铁的有机金属框架材料(MOF),其表面具有大量孔洞,到达肿瘤部位后会在特殊微环境的作用下快速分解,将铁离子释放出来进行化学动力治疗。同时,M O F结构和特定的有机分子保护金纳米粒子,这就像一套“护甲”保护药物,使其只有在肿瘤微环境中才会释放。
基于汉语语义理解的不同意识水平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与苏醒预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和吴雪海教授的意识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意识障碍患者语言加工深度的评估。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利用256导联高密度脑电图,创新性地将一种基于汉语语义理解的听觉范式应用于意识障碍病人残存意识检测和苏醒预测中。通过脑电图相位相干性分析和脑电微状态分析,提取原始脑电信号中的语音加工神经表征,发现不同意识水平患者(植物状态、微意识状态)对复杂程度不同的结构化汉语序列(字、词和句子)的脑响应存在差异,这两种脑电表征反映了语言加工的深度。
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中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杜昕等总结了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总体情况,揭示了心血管疾病预防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居民心血管疾病预防不理想问题尤为突出,为后期制定国家级心血管疾病预防战略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论文发表于Circulation。该研究发现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性别差异明确存在,女性居民预防不理想问题更为突出,需要从多个维度给予必要的干预,提高全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心血管健康的认识和关注,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明确可以缩小该研究发现的性别差异的有效干预措施,制定重点关注女性的切实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战略。
蛋壳来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复材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范先群教授课题组与泉州师范学院杨大鹏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蛋壳来源的新型骨修复纳米材料,该材料具有环保、仿生、骨诱导的特性,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开发提供新思路。研究论文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新型复合CaCO3/MgO/CMC/BMP2支架的杨氏模量和抗压强度均高于CMC支架;细胞实验证实该支架具有显著的矿化能力和骨向分化诱导性。大鼠颅骨骨缺损修复实验表明新型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复合支架释放的Mg2+离子和BMP2可以激活ERK1/2和Akt途径的磷酸化,从而实现多途径协同促进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