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性研究

2020-10-30 01:49孙雯徐乐中李翠梅黄天寅郭永福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孙雯 徐乐中 李翠梅 黄天寅 郭永福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还可以推动本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最终提高大学生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此,需要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从挖掘本专业生态文明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提高教师队伍生态文明教育能力和素养、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建立“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相关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丰富并完善给排水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关键词] 课程思政;生态文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苏州科技学大学教务处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项目:专业导师协同制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为例(2019JGZ-07);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主体三阶段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市政工程方向为例(JGZZ17_066)

[作者简介] 孙 雯(1983—),女,山东青岛人,博士,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给水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2-0070-03    [收稿日期] 2020-08-20

一、引言

教育部近年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要求,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给排水”)这样的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就是要研究新的人才需求,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到“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民族精神的传承、国家发展的速度、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给水排水行业肩负着为实现这一国家战略提供基础条件保障的重任。作为相关专业人才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阶段[2],“给排水”专业本科教育应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注重“给排水”专业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和建设能力的培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融入于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力争培育出兼具专业知识和哲学素养的“生态型”工程师。因此,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把生态文明教育有机嵌入“给排水”专业课程思政,使课程与思政自然融合,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人才培养外化于行的效果。而如何把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融入“给排水”专业课程思政,是当代“给排水”本科教育现代化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基于此,我校“给排水”专业立足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和当前本专业人才需求,以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给排水”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挖掘本专业生态文明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2)提高教师队伍生态文明教育能力和素养;(3)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4)建立“给排水”专业“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相关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从而构筑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以及校内外专家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上述四点应贯穿于“给排水”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和综合竞争力的行业“生态型”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二、“给排水”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我校“给排水”专业培养方案中给排水工程类系统课程主要包括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排水工程、水质工程、给排水施工与监理四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在介绍城市给水排水管网和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传统课程体系下各门课程相对独立,且每门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渗透不足,学生很难通过课程以及课程体系的学习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并且,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传统“灌输教学机制”并不能有效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3]。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从提高高校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与素质、建立“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等多方面着手,满足新时代工程人才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推动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一)充分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建立以课程为载体、以生态文明理念、思想、战略为抓手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给排水”专业教师可以在各教学环节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内涵、政策基础、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以及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教学内容中,以水生态文明为融入点,以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综合管廊、绿色建筑等生态文明建设热点案例为载体,孕育课程思政生长点。从而在强化水系统问题整体解决的思路、突出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理念的同时,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水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深度挖掘课程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可以分两步走:

1.向内延伸聚焦课程自身生态文明元素的挖掘。具体到前文提到的四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各自生态文明元素的挖掘从以下方面入手: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教学过程中融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内容,穿插自然水系统健康、水资源永续利用、水安全保障有力、水环境自然优美、水经济科学开发、水文化传承创新、水管理与时俱进等思政元素,促进学生树立人—水—城市—经济—环境的生态发展观。

建筑给排水工程:在建筑给水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以全生命周期作为视角,对给水方式和管材等的选择进行全周期成本比较,使学生了解建筑给水系统各组成部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从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回收、养护、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培养学生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多方面评价的综合工程观和绿色建筑思维。

水质工程:根据水污染治理的显著地域性,分析对比不同水质、不同水源在选择饮用水处理技术、污废水处理技术、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的所做出的不同考量。另外,亦可在基本理论、物化处理、生物处理等篇章讲解中,结合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综合防治、联动防治的成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气体、液体、固体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引入人工湿地案例介绍,使学生了解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重协同作用,其作用机理涵盖物化处理、生物处理中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等多种水处理方法,充分突出人工湿地在水质提升方面的显著优势。

给排水施工与监理:针对给排水施工于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施工设备和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程序不规范、施工管理不到位等)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对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影响以及相应解决方案。强调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性,通过本门课程的思政升华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带给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2.向外延伸搭建课程间的生态文明桥梁,构建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给水排水工程是涉及城市水的输送、净化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工程,包括市政给水系统(含市政消防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含建筑消防系统)、市政排水系统。“给排水”专业课程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更侧重于水的社会循环,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而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逐步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给排水”专业课程更应凸显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改革中,可充分运用全局观将上述四门主干课程中的生态文明生长点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中去。

(二)加强专业课之间、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联系,提高专业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在给排水专业教学中具有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多学科交织交融、工程综合性强等特点。“给排水”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积累,还要储备相应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这就需要鼓励“给排水”专业教师不仅要挖掘专业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还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当中。例如:(1)专业内部、专业之间定期组织相关教师与思政老师以及校内外专家进行课程思政大讨论,在认真研学“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生态文明元素,并以此为切入点,拓展多元化、多学科的综合信息;(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教育厅以及地方高校组织的思政教育培训,提升思政素质和能力;(3)加强校企合作,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工程培训和实践,从工程实践中寻找生态文明生长点并使之理论化;(4)不断健全课程思政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实践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探索课程与思政有效结合的协同机制;(5)组织校、院督导、学生座谈、评分等对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效果进行专项调查和考核,不断梳理和总结生态文明教育经验。本专业教师通过院系组织的相关学习和讨论,参加各级思想教育培训、在苏州市多家甲级设计院参与工程设计和实践等多渠道,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和专业思政能力。

(三)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鉴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实际,可通过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提升本专业学生信息收集、归纳、加工与应用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工程观和专业技能。例如,搭建生态文明课程思政网络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师生进行生态文明思想文化传播和教育;鼓励学生深入城乡镇村、河海林原进行水资源、水环境等专项实践考察活动和咨询;鼓励学生参加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生态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相关的班团活动、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上述教学活动经实践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专業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泵与泵站”全国竞赛、苏州科技大学班团活动评选等多项赛事和评比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但激发了学生独立探索创新的自豪感,锻炼了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更加提升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生态理念,形成生态意识、遵守生态法制、促进生态文明[4],并视绿色生活和绿色思维为青春时尚。

(四)建立“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相关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

通过对专业实习基地、学生就业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充分听取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意见,了解用人单位或对口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生态型”人才的需求和欢迎度,组织专家对反馈意见进行研究和讨论,修订培养方案和专业规划,建立并优化“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除此之外,还可加大对企业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和人才推荐的力度,引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提升水公德自觉性,提高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必要时协助用人单位制定“生态型”人才考核指标,推进企业生态文明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就需要生态文明教育为其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应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引路人,不但要在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生态文明使命感和自豪感,还要在课下拓宽生态文明教育途径、鼓励学生对生态文明进行探索,提升学生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创造力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赵英.渊源·内涵·价值——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维度[J].理论导刊,2019(12):25-30.

[2]王玉岚,向春燕,张忠贵.工程伦理教育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J].时代农机,2019,46(8):133-135.

[3]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陳寿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28-130.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UN Wen,XU Le-zhong,LI Cui-mei,HUANG Tian-yin,GUO Yong-fu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Jiangsu 215009,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la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and qual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t als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 renewal of teaching concepts,so as to improve the timeliness and pertine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with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major from four aspects:excavating the connotation and factor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ral education,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and qual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expanding the content and mod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and establishing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training-employment" and relevant evaluation,feedback and improvement mechanism,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ecological civilization;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