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办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写在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七十周年之际

2020-10-30 08:49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魏安邦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训学校教育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魏安邦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载春华秋实。2020年10月,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迎来建校七十周年校庆。

1950年10月,学校创建于长春,校名为吉林省工业专科学校,由吉林省工业厅直接领导。由于办学条件不足,加之征用校舍分散给管理带来不便。1954年1月将学校迁至省会所在地吉林市新址。校名相应改为吉林省吉林化学工业学校。1978年8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化工学校。

2002年1月,学校升格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跻身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随着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以“为党立校、为民谋福”为初心,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使命,始终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同频共振、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从这里孕育出万余学子,造就了出彩人生,使学校成为我省唯一一所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专门人才的摇篮。

在长期砥砺奋进、接力前行中,学校凝聚了丰富的办学成果。1959年至1962年学校改为吉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设无机物工艺和有机合成工艺两个专业,各招收高中毕业生一个班。1980年至1983年,学校设吉林市联合大学第二分校,培养化工专业一个班。1999年开始,学校被批准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开设五个专业。

1978年、1980年、1994年、2000年学校先后四次被确定为部级、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在长期探索创新、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积淀。其中艰苦奋斗、勤俭办校、严谨治学、执着育人的优良传统,应成为我们薪火相传、锲而不舍、传承发扬的办学精神,为新时代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再续新的篇章。

1 勤劳创业,共建美好校园

学校迁来吉林市,新校址坐落在松花江南岸,校舍建在菜农的土地上,外无围墙,内无校园构建,有的是原有农户留下的几间草房、成垄的菜地,分散在校舍之间,颇有一些田园风光。

1.1 美化新址校园

为了学校的安全管理、为了开展室外教学活动,学校领导决定:一边教学,一边组织师生劳动。1954年春,在校园四周挖壕堆埂,埂上播种“榆钱”,几年之后便长成植株密集榆树围墙。后因校园外扩和修道占地,原有的高大榆墙,被砍伐殆尽。

在修建校园围墙的同时,学校规划校园,开辟甬道,绿化环境。1954年春在南北甬道两侧栽植柳树,这些柳树虽经多年风霜、几经剪枝,但仍茎粗叶茂,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成为一个有着近七十年建校史的老校标志。

1954年冬,学校领导亲自带领教工在主教学楼校园内移植松树,现已长成与楼齐平的参天大树。这些柳松见证着学校的兴衰发展、见证着一代代新人从这里走向社会。每当我们见到它,就情不自禁地忆起学校前辈的办学史、忆起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忆起传承与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的激情与勇气,从而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1.2 平整运动场地

由于操场地面较主教学楼门坎高,一遇暴雨,雨水就流入楼内。为解决这一问题,1964年由师生轮流劳动,将10 000 平方米操场平均下挖0.4 米,计挖土方4 000 立方米。这些土方在校园西侧(现图书馆楼位置)堆起一座小土山,其上栽植绿化树木,成为同学们校内看书休憇的好去处。

1.3 修建校内人防

1974年至1976年,为响应上级“备战”号召,学校组织1973、1974、1975 三个级别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修建校内人防工程(现实训楼南侧场地地下),从挖地基到土方回填,前后用三年时间,计挖土方2 700立方米。其功能是战时人防,平时储菜。

从上述列举的事例可见,师生勤劳创业不仅节省了外包经费的开支,而且通过劳动体验培养了良好劳动习惯,有力推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从用人单位反映,我校毕业生劳动观点较强,接受任务不挑不拣,在厂里虽是干部编制,却愉快干起了工人干的岗位操作。可以说,这是我校一直重视组织师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所取得的必然结果。

值得提出的是,在那些年代师生勤劳创业是不计工时的、是无偿奉献的,充分反映出广大教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心热爱学校,无私奉献学校,培养一代代新人的崇高思想和主人翁精神。

2 教师关键,重在队伍建设

要办好一所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关键在教师。而初创时的学校,正值国家经济恢复时期,面临师资匮乏。对此,学校领导把解决师资匮乏问题作为解决主要矛盾的突破口,以推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如何解决师资匮乏问题:一是从社会上招聘人员;二是由上级从相关企业中抽调技术人员。这些进校人员不仅数量不足,且缺乏从教经历,教学素质和教学基本功较欠缺,很难适应教学的急需。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决定采取多种形式,实行在职进修提高。

根据教师既有业务情况和教学需要,本着“能者为师、发挥所长、整体提高、共同前进”的进修原则,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充实教师的政治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提高外语水平。

2.1 成立业余红专校

业余红专学校设有政治课、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高等数学等课程,以提高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为教师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举办课程学习班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校组织课程学习班,先后举办化工基础英语、化工提高英语、晶体管电路、工程数学、计算机应用等学习班。不少教师通过学习,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积极结合专业翻译外文期刊的有关资料,充实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学内容,体现了“洋为中用”。

2.3 组织专题讲座

根据教学需要,对应用技术、学科分支、科技知识及教学重难点,由相关教研室组织专题或系列讲座。几年中先后组织了高压容器、配位场理论、工程断裂力学、逻辑数学、物元分析、法定计量单位、天平结构与调试等专题讲座。对某些系统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知识,则组织系列讲座。如“化工材料与压力容器”“化工制图”“电动机选用”等的系列讲座,是适应教材体系改革和化工设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听课教师反映:“这种讲座方式好,时间短,针对性强,学以致用,收效较大。”

2.4 帮带青年教师

为缓解教师队伍青老交替问题,我校把发挥老教师的作用作为一项主要对策。这是因为,一批老教师多在建校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从事教学工作,且都具有高级职称。他们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炽热的教育事业心和高尚的师德。在这批老教师离岗之前,充分发挥他们培养青年教师的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素质,以缓解教师队伍的“断层”,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对此,各教研室的老教师都主动挑起教学重担,让青年教师到高校学习,以培养后继力量。

例如:机械基础教研室因年轻教师一度流失或流动,教学力量不足。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先后从本校化工机械专业中选留数名毕业生到该室任教,该室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寄予厚望,热情帮带。在青年教师脱产学习期间,老教师不顾身体欠佳、工作劳累,主动把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加在肩上。有的老教师一人上三、四个班的课,有的则一人上三个班的两门课。就这样,经老教师几年的帮带和本人勤学苦练,这几名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工作进展很快,成为教学骨干和教学单位的领导者,有多名教师被评聘为教授,有的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5 实行校本培训

针对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部分老教师相继退休、大量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师队伍的情况,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高职教学工作,学校开始举办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班。通过“领导关爱、导师帮带、‘督导’跟踪、‘讲座’引领、‘新秀’激励”等有效校培策略,并编辑《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实录》作为校培平台与园地,从中传递领导关怀、专题文章引导、教学感悟交流以及“新秀”成长体会,使青年教师受到启迪与激励。

仅从2003 至2016年,就先后举办过八期培训班,参加校培青年教师计有123人。其中有24名被评为“教学新秀”。现在,他们多已成为教学、教改和精品课程建设的骨干,有些已走上教学单位、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

学校一直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致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顺利实现了新老教师的交替,适应了高职院校和示范院校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九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他强调,“人民教师无尚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习总书记的指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今后,我们更要继续抓好这项“基础工作”,坚持不懈,并不断创新发展。

3 以生为本,确保学有教材

作为教学用书的教材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的目标实现。如果没有教材,教学就难以进行,没有合适教学需要的教材,就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以学生为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服务,确保教材课前到手,人手一册。为做到这一基本要求,从建校伊始就一直重视教材建设,因而不断突破教材难关,推动教材建设工作不断前进。

3.1 初期无书编印活页

建校初期,正值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原有教材不能适用或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且当时中专经专业调整,哈尔滨工业学校的制糖301 班已于1953年秋调入我校,急等上专业课。在此情况下,学校动员教师自编活页教材,边编边印边发边教,以解决燃眉之急。先后编有“制糖机械”“制糖工艺”“糖品分析”等活页教材,突破了教学无书的难关,确保了该班于1954年秋完成学业、预期华业。

3.2 “文革”书荒自编教材

1973年春,学校由厂办校恢复为中专建制,开始在无机化工、石油炼制和炼厂机械专业招收学生。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原有统编教材被斥之为“封、资、修”的大杂烩,停止重印,出现严重“书荒”。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学校号召广大教师人人动手、自编教材。在刻印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发动教师实行“四自”。即自编、自刻、自印、自装。许多教师急教学之所急,做教学之所需。过去不会刻钢板的教师也主动拿起铁笔练起刻字来,先后有80%的教师参与了这项工作。由于刻印教材每册篇幅较厚,难以装订,就从工厂捡来废弃钢丝加热软化,用作订书钉,从而解了装订难题。

就这样,从1973年至1978年的五年间,共编写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数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分析》《化机制造及安装修理》等25 门校本教材,共约600 余万字,基本解决了“课前到手、人手一册”的教学要求。其中无机化学、化工分析、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教材还被省内外10 余所学校索取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1978年3月,石油化学工业部科教组先后在广东茂名和四川泸州召开了全国石油和化工中专教材工作会议。由于我校恢复招生较早,又具有自编校本教材的基础,因而受到上级的重视与肯定,在两次会议上共承担了8 门教材的编写任务,占会议确定应编教材的三分之一。其中《无机化学》《化工分析》《炼油工艺基础》为主编。对于所承担通用教材的主编或参编任务,我校均视为上级对学校的信赖和重托,都以大局为重,以对读者负责、对出版社负责的态度,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书稿的文图质量。

3.3 课程改革重建体系

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进入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认识强、自主行动弱,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弱,自尊心强、自信心弱的“四强四弱”情况,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开展技术技能课程改革,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四强”特点的技术技能课程体系。

⑴实施职业技术素质教育

就是在高职教育中拓展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原有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013年,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校40 多个专业中的10 个核心骨干专业,开展以职业技术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技术技能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⑵构建技术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中不同课程的顺序排列和教学内容进程的总和,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对接岗位需求,构建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是深化职业技术素质教育、开展技术技能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开展技术技能课程改革,就是将教学内容由专业知识体系转变为专业技术技能体系;课程模式由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实训教学为主;课程形态由相对独立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转变为理实一体课,实施课岗证融合、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关键技术技能要求,以行业企业岗前培训标准为参照,融入基本知识、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要求,重建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与行业企业岗前培训相衔接,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

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

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素质课程、技术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个性拓展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质于一体的《专业教学标准》,使改革前10 个专业总计126 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减少到改革后的39 门技术技能课程,计划学时数比原来减少30%以上。

2018年1月18日,吉林日报以《教学改革引领学子成为有用人才》为题,对“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探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改革”作了报道。报道肯定:“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不唯师,不唯教,只唯生,只唯学,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高职院校治理水平,为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贡献。”

上述技术技能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旨在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教育的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构建符合职业技术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能力为要,完善实训条件

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技术技能训练的平台,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学校领导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校以来,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计有三次大的演进。

建校初期,学校仅有化学类实验室且均设在主教学楼。常因年久通风不畅,实验时散发的化学气味影响楼内师生健康,另建实验场所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4.1 建立专用实验楼

经学校多方努力,1986年6月,拟新建一座实验楼。为使新实验楼这一工程早日落地、早日开工、早见成效,全体教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继续发扬勤劳创业精神,自己动手拆除工地上原有草房,清理场地,利用肩扛车拉清除残土杂物近百立方米,保证了实验楼按时动工兴建。

1987年10月,新建专用实验楼落成投入使用,将分散在各教学楼的实验室迁入专用楼内,统一实验教学管理,改善了办学条件,从而使实验教学步入了新的里程。

4.2 建立专用实训楼

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建起一座新旳实训楼,将化学、化工类实验室迁入楼内,以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从而拓展了实验实训功能,提高了学生的技术与技能的训练能力。

4.3 建立专用实训基地

2013年,学校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技能为特长、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内强化单向性实训、优化综合性实训、协同顶岗实习的“三维一体”和课外延伸、增加课堂主渠道“三维一体、二元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建成国内领先的大型实训装置8 套,10 个试点专业制定了《实训教学项目操作标准》。

化工类专业群典型单元实训、简单工艺实训、模拟仿真实训、半实物综合实训、企业岗前实训的五步递进实训模式得到了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专家的首肯。学院也因此笫一批获得吉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基地,是中国石化行业“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校企合作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单位。率先实现了实习实训资源向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和中高职院校开放,形成了校校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连续两年被高职校长联席会议选为典型案例展出。

2017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以《吉林:高职实训资源向本科生开放》为题作了报道。指出:“在吉林省教育厅和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下,吉林工业职院已建成化工、制药、装备制造、自动化等领域的一批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实现学生不出校门就知车间、知工艺、知标准、学技术、练技能,达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5 创新发展,构建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一讲话精神,为我们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增强了自觉性。

5.1 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文化含义,据文献解释: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特指某一领域、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现象、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民俗习惯等。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反映学校特点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一所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院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院校的精神和灵魂。

5.2 校史积淀与校风的形成

建校初期,国家经济困难,学校组织师生勤劳创业、共建美好校园;自力更生、共建实验室;自制教具、改进课堂教学。这种艰苦创业、谋求发展的精神,使学校由小到大,不断前行。正是因为有甘于清贫的广大教工、有乐于奉献园丁的可贵品格,支撑着内涵发展,激励着后来者,从而使“勤俭办校、严谨治学”蔚然成风,为1986年学校“严谨、求实、勤奋、进取”校风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突践基础,为学校勤劳创业精神在前进的历程中得到延续与发扬。

5.3 审视并创新校园文化

为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明确校训、传承校风,探索开展职业技术素教育的新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文件,学校新任领导作出决定,从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全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广开言路,提高认识,凝聚学校文化精神。

⑴审视校史评价校史文化

在进行大讨论之前,校领导对建校以来的办学史作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审视,对已经形成的校风和校训作了肯定。指出:“我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较深厚的文化积淀。1986年经校代会确定的‘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八字校风,无论是在50年的老化校,还是在近十余年的高职,始终对我们的师生起着熏陶、促进和凝聚作用。2005年确立的校训,体现各种思想的融合,得到师生的公认,是对师生有着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的行动口号,表达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镌刻在校园花岗石上的‘厚德求是、强学力行’,应该成为我们的认同、成为我们的校训。”

⑵创新理念凝聚文化精神

在高职进入现代职教时代,在学校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为更好地守望我们的文化精神家园,必须在原有校史积淀和凝练的基础上,进行充实与完善,创新发展我校的文化精神。

经过上下结合、教工参与、充分研讨、取得共识,最终凝聚出我校的文化精神。

办学理念:“聚物化新,立己达人”。

校风:“严谨、求实、勤奋、进取”。

校训:“厚德求是,强学力行”。

办学特色:“崇德尚技,优教毓秀”。

上述经凝聚、升华的文化精神,是我校立足定位、树立理念、践行校训、发扬校风、展现特色的良好开端,是广大教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指南。

⑶将文化精神转化为行动

为使学校文化精神真正转化为行动,首要的是深入领会文化精神的各项内涵,在深入领会基础上,更加主动地进行自我实践。

例如:广大教工要自觉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践,就要对新凝练的“聚物化新、立己达人”的办学理念有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这一理念是根据我校设置的主干化工专业的特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国学经典语句而凝练出来的。

化工生产伴随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过程是从反应物到生成物发生“质”的变化。而学校育人是类似于化学反应过程,是聚生化新,转化素质,培育新人。作为教育者能否将学生培育成为新人,关键在“化”字,在于德化、教化、感化,潜移默化,使学生素质得到转化,成为一代高素质新人。

素质转化的标志,学生不仅在校学得知识技能,改变未来命运,更为重要的是把道德作为立身之本。而“立己达人”,就是强调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立己达人”源于《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含义是,仁德的人,自己有所树立,也应要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有所通达,也应要别人有所通达。即要求人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增强“他人意识”。心有他人是道德在人际关系上最直接的体现。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宽恕待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简言之,办学理念中的“聚物化新”,旨在转化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而“立己达人”,重在养成教育,学会做人。这就比较完整体现了学校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使命和师生的自我职责。

相信广大教工特别是青年教师能自觉传承优良办学传统、践行学校文化精神,把实现自我成长理想与学校建设发展目标紧密融合起来,在融合中体现人生价值。

6 奉献职教,勇于责任担当

职教的发展,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制定方针政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实施校企合作,需要职业院校自身内涵发展、不懈努力,也需要通过校际间、行业组织相互协作,奉献力量。如果只靠院校自身单打独斗、关门办学,对行业或区域职教发展是难以奏效的。

基于这一认识,学校把上级交给的任务视为对自己的信任与重托,当作发展职业教育应尽的义务,勇于担当,认真加以完成。

6.1 担当牵头单位

1978年开始,学校被化学工业部教育司确定为全国化工中专基本有机化工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牵头单位;1989年被选定为“全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单位;1994年被选定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2013年被选定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东北区协作组牵头单位;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委员会”牵头单位。

2016年10月,受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委托,学校承接了《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的挂靠单位,协会为主管单位,学校为主办单位。编辑部以“立足化工教育,指导行业教学;反映行业态势,促进产教融合:交流教改经验,展示研究成果;传承化工文化,服务会员单位”为编办思路。在主编栾学钢教授和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在吉林开始编办,其质量受到上级的认可和读者的欢迎,为化工职教事业做出了贡献。

6.2 承担师资培训

1979年以来,学校受化学工业部教育司的委托,曾先后为化工中专举办了化学、物化实验、有机化工专业实验等3 个教师培训班,计培训教师83 人。对每次教师培训班,学校都按照既定要求,切实做好准备工作,以提高办班质量。

例如:化学教师培训班是1978年3月泸州教材工作会议确定的。当时学校还处在“文革”后的恢复时期,一部分校舍还被工厂占用,没有多余的宿舍和教室,甚至连教工食堂也没有;实验室因年久失修,上下水道不能使用,仪器药品也不齐全。面对这一情况,学校党委提出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克服困难,决不辜负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对我们的期望。于是学校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教务副校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在党委直接领导下,进行了调查研究,制定了办班计划;积极解决学员来校后的住宿和生活问题;抢修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条件;选派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经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使教师培训班得以如期开办。

在办班过程中,学校根据办班目标组织教学。由于化学教师培训班旨在培养化学教师,故在加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两门课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向学员介绍怎样备课、写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并组织学员试讲,以提高其教学能力。

对于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工专业实验教师培训班,在讲授实验原理基础上,着重对学员进行实验基本技能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员不仅能指导实验,还要具有建设实验室的能力。由于学校领导重视,准备工作充分,任课教师努力,教学针对性强,使每次办班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参加培训的很多教师。后来成为化工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

6.3 提供办学经验

无论是对于重点学校还是示范院校来说,都有一个共同任务就是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实践,总结工作,多出经验,以体现其“重点”与“示范”的引领作用。为此,学校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材料,其中有些供会议交流,有些为出版物发表,有些被领导部门转发,有些还在研究会、评奖会上获奖。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至2012年学校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仅在《化工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的文章就有80 余篇。内容涉及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师资建设、职教研究、校风建设、教学督导等多方面。其中一些文章获奖,如“略论中专教务部门的职能与教务领导干部的素质”(系1987年8月在大连化工职工中专教务工作研修班上的讲稿)一文,于1989年10月上海全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首届一次学术年会上获一等奖;“中专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培养对策”一文,于1991年12月南宁全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上获一等奖;“高职教学督导工作探究”一文,获2003年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开展的“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征稿评比大奖赛一等奖,并入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型文献《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6.4 承建赛训基地

作为行业的高职院校,学校领导极为重视对地域经济社会服务,开展岗前练兵、深化技能培训、承办技能竞赛、承建赛训基地,助推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

⑴吉林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2018年8月20日至23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2018年吉林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在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竞赛共设置钳工、电焊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工业分析检验工、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工等七个工种。

学院党委书记李才出席了竞赛开幕式,对莅临学院的领导、专家、参赛选手表示欢迎,并表示学院作为本次竞赛承办方,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组织工作做细、做实,全力以赴为参赛选手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大赛顺利进行。

学院精心细致的筹备、热情周到的服务,受到大赛组委会和选手的充分肯定,市总工会授予学院“特殊贡献奖”、确定学院为“吉林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现场进行了授牌。

⑵吉林省职业技能竞赛集训示范基地

2019年12月27日,吉林省总工会与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约,建设“吉林省职业技能竞赛集训示范基地”。按照签约协议,省总工会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在三年内培养11 000 名技术工人,并每年为全省工会提供不少于10 场地市级以上的综合性职业竞赛。

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李龙熙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少红主持签约仪式。

吉林市委副书记沈德生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词。他指出,“通过建立吉林化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基地,全面开展岗位练兵和深化技能培训,培养出一批‘江城工匠’和劳动模范,使他们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智力保障。”

学院张喜春院长出席签约仪式并签字。

签约仪式是一项政校共建“职业技能赛训示范基地”的重要之举。对院校来说,既是责任担当,更是难得机遇。我们要珍惜机遇、抓紧机遇,化机遇为动力,密切政校合作、城校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发挥院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搭建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平台,为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贡献力量。

上述奉献职教勇于责任担当的几个方面,体现了国家对重点校和示范校的要求。在担当与奉献过程中,也使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得到提升,全体教学人员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从而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内涵建设的发展。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更应继续传承,奋力探索,为职教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就“优良办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所作的勤劳创业、共建美好校园,教师关键、重在队伍建设,以生为本、确保学有教材,能力为要、完善实训条件,创新发展、构建校园文化,奉献职教、勇于责任相当等六个方面的回顾与研讨。

从中不难看出,七十年办学实践表明,历经风雨兼程,才能取得丰硕成果。七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在职教事业的前进历程中,却有着多少当年领导者、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畏艰苦,勤劳创业,呕心沥血,直至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职教事业。他们可点可赞、可庆可贺的奋斗精神和良好的师德师风,令人记忆,难以忘怀。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愿我校在岗的广大教工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传承优良办学传统,弘扬勤劳创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为推进高职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为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扬帆职教,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实训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校推介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