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态调适状况调查与因应之策

2020-10-30 07:36邹茹莲白冬青董婉玲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3期
关键词:情绪反应问卷新冠

文/邹茹莲 白冬青 董婉玲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暴发,全国多省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出现正值高校寒假,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子们的寒假活动计划,生活常态发生变化。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的认知、情绪与行为有哪些变化与波动,沈阳市心理研究所课题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编制心态调查问卷,调查在此特殊时期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状况[1]。该问卷得到大学生积极回应,短短一周时间内收到2556份问卷,课题组对一周内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经统计分析,问卷α系数为0.906,区分效度为0.52,问卷质量较好。

一、问卷状况总体分析

(一)问卷调查状况

本次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心态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56份。

表1 被试情况数据表

收集问卷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回家过年的大学生。其中男550份,女2006份。被试女生数量显著多于男生,从大一到大四分布较均匀,专业以文科为主,理工和艺体调查数量相对较少(见表1)。女生数量较多可能与女生对突发刺激比较敏感,文科生较多有关。

(二)问卷总分及其分布特点

问卷单项选择题为1~5的五级评分,其中正向计分19项,反向计分14项,每题得分相加计算总分,总分越高,此次突发疫情导致的心理应激对其影响越大,反之影响越小。数据结果显示,被试总体平均分73.79,最高分135分,最低分41分,总体呈正态分布,符合人群心理状态的整体分布特点,符合群体应对危机事件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状态。男女生得分趋势与总分一致,均值差异很小,女生略高于男生,这很可能是由于被试数量相差悬殊造成的。结果说明疫情普遍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但在此次疫情期间,大学生群体整体能够对疫情有正确的认识,应激反应处于正常反应区间,大多数同学心态良好,个别大学生面对疫情,心理应激反应强度较大。

二、问卷内容具体分析

(一)大学生疫情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

1.疫情信息关注状态。通过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度重视,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了解状况高达97.85%,疫情信息关注度最高的单项分别为疫情数据信息、疫情防控知识、疫情消退时间,分别占78.05%、74.14%、73.39%。可见大学生群体理性认知能力强,关心形势,关注疫情,对疫情给人们带来生命安全的威胁,给国家带来的损失,给自身带来的危害高度关注。表达其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高度责任感,对科学防护的重视。同时对可能影响他们按时开学与否的时间点尤为关注,体现出学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的需求。

2.大学生疫情防控措施。调查可知大学生对防控认知程度高,自我防控意识好。卫健委指导的各种具体防控措施大学生都能使用,尤其是外出戴口罩的选择比例达到91.74%,外出戴口罩,防止新冠病毒传播已形成共识。家里通风开窗、外出后洗手、不聚餐、避免不必要外出几个选项的选择比例均高于70%。调查也体现出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家庭习俗一般是举家团圆、团团围坐联络感情,所以分餐相对执行的比例比较少。

(二)疫情带来的情绪变化

面对疫情,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微弱的担心和焦虑、烦躁情绪的占30%~40%,没有发生变化的占30%~50%,产生极其强烈情绪反应的比例占1%~3%。疫情期间居家隔离过程中,72.3%的大学生并没有产生无助感,但有61.15%的学生存在郁闷症状,12.24%感觉目前生活比较郁闷,内心感受消极的约占16.08%。总体来看,大学生群体是比较冷静和理智的,并没有情绪上的巨大波动,该群体整体心理适应状态良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积极应对。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面对疫情情绪起伏波动,属于正常人应对突发事件的正常情绪反应。从情绪反应的程度来看,得1、2、3分的同学占大多数;从情绪反应的类型来看,担忧、焦虑、烦躁、恐慌、害怕到无助反应程度依次降序排列,越接近严重情绪的反应比率越低,情绪反应较多为担忧层面,无助感反应轻微。但郁闷这一项数据体现出年轻人的特点,正处在精力旺盛阶段的大学生对于居家隔离,不能外出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仍表现出较多的负面郁闷情绪,可以看出疫情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消极应激反应。调查数据表明有少部分学生存在极端情绪反应,心理应激状态存在,需要疫情危急状态下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三)疫情期间对心理调适的需求

调查显示,65.8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需要自我心理调适,23.44%的学生偶尔会需要,仅有约3%的个体对心理调适有强烈的需要。在寻求安慰方面,64.08%的学生表示不需要寻求安慰,25.1%表示对寻求安慰有微弱的需求,仅有2%~3%的个别学生对此有强烈需求。另外,有约9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心理援助,约8%一般需要,仅有约2.07%学生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心理援助。但有81%的学生认为与亲人及朋友的信息交流对自己有帮助。结合适应不良现象,可见大学生群体对心理调适和心理援助的认识比较缺失,即使有问题存在,求助专业帮助的意愿也不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缓解其心理压力起到关键作用,社会支持发挥的作用更大。造成这一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和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有关,认为寻求帮助就是心理有问题。其实自我调节、社会支持、专业援助是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的对策。

三、科学防控的对策及建议

(一)封闭校园

借鉴2003年SARS流行期间大学管理的经验,避免人员流动带来更大的风险,管理者从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保障在校生的身体健康,应该实行严格的防控。对教学区、生活区加以区分,实施不同程度的防控相应制度。校园封闭,校内不同区域,也应根据学生流动的特点,予以分区防范。

(二)严格管理校园内快递投放

大学生是网络购物的主力军。封闭校园可能给实际生活消费需求满足带来不便,大学生采用线上购物,快递服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状况。禁止快递服务不能解决问题,对快递取物的地点空间重新规划与设置,满足科学防控的需求。规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错峰领取快递,对快递物品消毒防疫都是有效阻断不安全途径的策略。

(三)学生分时段就餐

食堂是集中时段密集人群所在地,学校可以采取分时段就餐,或者实现校园内网上订餐,避免人员密切接触。

(四)警惕学生心理防控意识疲劳

突发疫情最初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有心理应激反应,导致人一直处在神经绷紧的状态,高度关注和重视疫情的防范,甚至有可能产生过度敏感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防疫战线拉长,防疫前期过度消耗了自身的能量,防疫后期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过度投放信息的抵抗,或者是认知疲劳,无感、麻木、漠视、侥幸等自然心理反应。所以提醒管理者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宣传督促监控学生的心理防控意识,建立起校级、院级、系级三级防控系统。

(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调查问卷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中的情绪影响最大,尤其是郁闷情绪致使大学生感觉压抑。大学开学后一些防控举措仍然会给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带来一些阻碍或一些负面情绪,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刻不容缓。心理疏导可以建立自助——互助——专业救助三级心理防护体系[2]。

1.自我心理疏导。首先,要改变自我认知,避免长时间阅读或讨论负面信息,要查看权威的资讯,客观真实地了解疫情相关信息,并进行积极自我暗示。认识到因为负面信息而产生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如果较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中,要有意识地转换想法、调整行为。其次,改善情绪,缓解焦虑、郁闷情绪。理解适度焦虑可以帮助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与潜能,接纳郁闷情绪是由于行为受限、活动受阻,是对目前状态的一种预警信号。可以通过情绪放松训练,适度宣泄,转移注意力做喜欢的文艺体育活动,分泌多巴胺,激发积极情绪。再次,调整行为,切断应激源、避免信息过载而不停刷手机。早睡早起,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睡眠节律,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经常与同学、朋友保持密切联系,表达彼此关心,分享、互动、倾诉,相互支持,降低焦虑。通过远程方式与家人倾诉,有情绪波动时可以与家人诉说,寻求情感支持。亲人朋友的相助会缓解情绪紧张、恐慌、抑郁、无助感。在与疫情斗争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认识到现实的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3.寻求专业援助。为避免疫情所带来的过度恐慌和紧张,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首先,学校要开通公益心理咨询热线,通过热线帮助学生获得情感支持,及时排遣不良情绪。其次。学校可以印发心理危机干预手册,给予客观、科学、专业的心理防疫指导手册。再次,可以通过校园网,线上支持,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讲座,心理知识问答,通过相关节目制作,丰富校园网上生活。

帮助大学生恢复正常校园生活秩序,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才能防控心理危机的发生,让大学校园持续充满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情绪反应问卷新冠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新冠疫苗怎么打?
艾滋病住院患者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行为及情绪反应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小心染上现代生活方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