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桢远
自2010年我国正式设置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以来,相关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从事工程管理活动、项目管理、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在国内外工程建设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创设就是将工程管理专业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将工程管理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常态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趋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业精神的塑造[1]。
举国上下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深层次改革,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点:一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力不足。当前,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点和面相对比较狭窄,相关教育浅尝辄止,尤其在工科高校中,普遍出现重自然科学教育,轻人文科学教育的现象,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上,偏注重技能的培养,缺乏创新创业的引导、缺乏配套体系的支撑;二是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助推力缺乏。部分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积累、研究能力有限,不足以在课堂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受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所限,部分教师对创业的认同感,对创业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始终以传授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忽略了创新创业的教育引导;三是研究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驱力缺失。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对创新创业的观念认知有偏差,习惯地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做好学科研究、投身工程实践,忽略了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在实践过程的影响力,对创业的热情难以激发,缺乏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缺乏创新能力与创业勇气;四是企业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牵引力不够。企业输出方面对入职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意识引导不够,狭隘地立足于本企业的利益和发展,企业需求方面,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失去联系,先入为主地视创新人才为专业人才,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未能较好地利用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和研究能力进行创新创业,未能与高校教育形成较好的反馈机制。
三螺旋模式由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颇彻斯分校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亨瑞·埃茨科威兹(HenryEtzkowitz)创立,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2]。
大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进而全面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彰显培养效果,以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3]。
1.大学领导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
一要配备师资,采用“一生二师”指导模式。在校企导师联动机制下,把握市场动向,政策指向,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每位学生不仅要在校内配备导师教导,同时配备校外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打造“二合一”综合型教师。例如,开展“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二要拓宽渠道,搭建学生创业平台。近年来,大学普遍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给予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大的组织保障,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施展的空间和平台,使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更有组织性,更有仪式感,更有归属感[4]。大学应整合所有相关专业教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帮扶,尤其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等系列赛事中给予有力的指导;三要营造氛围,凝聚创新创业教育共识。大学应引导全员参与,凝聚共识,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核心理念,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推广创新创业新媒体传播途径,及时宣传相关扶持政策,解读国家、社会优惠政策和支持力度,展示创新成果、创业特色,跟踪报道成功典型的创业案例,弘扬先进创业者和优良创业精神。
图1 三螺旋模型中的各个螺旋因子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思路
2.大学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导者
一要构建基于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依托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大力吸引大中型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组建工程管理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积极地发挥社会和学校的沟通作用,促成双方的知识合作和价值共赢[5]。基于导师团队指导的创新创业培育模式,整合教育力量、增强了教学配置、优化了师资结构,为实现社会多元化价值的需求提供复合型人才,为工程管理类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与实践探索平台[6]。二要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指导模式,变“教中学”为“创中学,学中创”。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主要通过系统化,规模化的课堂形式传授,从全覆盖的基础教育抓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进行创造、创新、创业,并在不同层面开展“嵌入型”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思维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孕育、创业人格的塑造;在创业过程中弥补知识短板,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真正实现“创中学,学中创”。
3.研究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承受者
一要依托校企合作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通过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锻炼,增进校企之间的互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结合案例分析探讨,应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经营管理能力,及时发现知识短板;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加强锻炼社会运作能力,同时以合作企业的创业运作为案例,分析总结其在创业运作过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市场规律、应对市场波动、进行关键性决策和开展应急处理等较高层次的创业能力。二要内外兼修加强创新创业人格培养。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结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还要与工程伦理教育同步进行,贯穿专业教育,渗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习得创新思维,在创业之路从容面对困境,善于解决问题,以工程伦理准则,发扬工匠精神。
作为对接大学的输入端,产业的形成建立在不断吸纳转化大学的科研成果,不断吸纳培育大学的人才,同时,作为对接社会的输出端,产业通常是指将大学研发的知识成果推向市场的企业,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才力量的发挥和科研成果价值的创造。
1.高校校办企业促进人才循环和产品循环
高校校办企业可以独立地依靠大学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需求,创造价值。大学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与工程领域的研发成果已成为产业形成的直接资源。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在学习基础理论后到对应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带着毕业论文的选题到企业开展研究,一边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一边积累创业实践经验。例如,借鉴沈阳建筑大学做法,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第二学期根据企业技术需求进行驻厂实践,更有利于校外导师在工作过程给予学生直接指导。同时由专业导师与企业协商,根据产品研发、学生未来创业意向与素质提升的需求,在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生论文的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积累。
2.企业反馈高校形成信息循环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转型和发展。一些高校采用“以订单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对接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在工程管理研究生培养初始阶段,专业导师根据企业反馈的需求,指导学生初步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进厂实践,将课程教学与工程项目管理实际相结合,同时引导研究生参与校企共同研发的科研项目,形成“学着干、干着学、边学边干”的研学有机交叉机制。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队伍通过高校输送给企业,通过企业反馈给高校,在不同高校的培养供给和不同产业的发展需求中形成循环作用;创新成果以产业化方式提供给企业,企业通过整合利用,生产出产品输送至社会造福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反馈至企业,企业组织人才队伍开展创新研发,形成更新的科研成果。成果与产品以信息传递为媒介,不断循环革新。
对于政府内核,通过政策修订、资源释放和环境营造三者联动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政策引领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国各省陆续出台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政府在出台政策与政策修订过程,要以促进大学与产业的对接为导向,以鼓励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基础,以产业创新发展为目的,同时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思想引导和制度保障,为产业拓展升级“保驾护航”,让大学与产业在创新创业体系中有更大的发挥作用空间。
2.资源释放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需要实验室、生产基地、计算机系统等软硬件设施的扶持。例如工程项目全寿命期仿真模拟实验室、BIM实验室、晨曦软件等与工程项目建设紧密相关的实用体系,在部分高校已划入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政府在资金划拨和审批程序上的支持与推动创建了良好的扶持环境;基于创业过程的实践性,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领域和范围应适当延伸到社会,辅以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扶持等校外专业服务机构,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势在于熟悉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知识,可以融入机构,融合自身专业知识,与行业其他创业群体组团形成创业协会,同一行业协会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流动和传播,还能不断补短板,提升创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环境营造
政府在创新创业环境营造环节,不仅是政策的要求和从上至下的决策部署,还辅以媒体的监督与协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和新媒体可以及时有效地向创新创业者传播技术信息和市场信号。对于工程管理创业者来说,了解行业动态、社会需求、新兴技术的发展动向、新型人才的培养供给是必不可少的。要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要在大环境中拓展思路,顺势而为。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基于大学——政府——产业宏观层面的统筹规范,还应具体落在各主体的微观因子。文章通过三螺旋模型,在大学——政府——产业三螺旋模型基础下,从领导层——教师——研究生对大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从人才——信息——产品循环拓展产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路径;从政策引领——资源释放——环境营造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在此三螺旋同步作用机制下,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特色与优势,运用大量科研成果,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更深层次地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