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使用率、信任程度与警民信任

2020-10-29 05:38刘佳文

刘佳文

摘 要:警民信任是公民对警察角色及其行为的认同感知,能否提高警民信任关系着公安机关的社会支持与配合,而涉警舆情是影响警民信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对2200余份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网民日常媒体使用频率及其对媒体的信任程度是影响警民信任的重要因素。其中:网民官方媒体使用频率及其对官方媒体的信任程度与警民信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非官方媒体信任程度和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可以通过加强不同类型媒体的融合,重视非官方媒体话语权,完善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处突机制三个方面来提高警民信任。

关键词:警民信任;涉警舆情;媒体使用率;媒体信任

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9-0043-07

一、引言

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的发展就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八次提及互联网相关内容,并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作为科技的代表作品,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交往的必要途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非物理空间的交往持续深入,具体数据如图1、2所示。

网民规模逐年增加验证我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同时体现出网络社会的强大之处。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使得网民获取信息便利,而且信息渠道呈多元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从警民信任的角度而言,官方媒体对于公安机关的报道往往先经过多方求证后再报道,真实的报道能够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公众对警察的信任程度。而从自媒体的角度而言,自我赋能使得自媒体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在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也影响了公共舆论的走向。一方面,自媒體对于公安机关的真实报道能够加强网民对公安机关的认识,和谐的警民共处之道也会被当作范例推广。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公安机关难免会受到少数违法者造谣或污蔑,并且舆情会在自媒体环境下快速扩散,公安机关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网民对不同媒体类型使用率、信任程度将会成为影响警民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网民对不同类型媒体的使用率和信任程度与警民信任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我国学者对警民信任做了深度的研究。诚信是国家与社会的基石,而警察作为国家的执法者,公民对警察信任的提升应该是公安机关长期以来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邹湘江等人从巴伯的理论出发,将警民信任定义为公民对警察有工作效能的角色行为期望和对其执法合法性的期望,也就是民众对警察角色及其行为的认同感知。在高水平的警民信任下,警察能够获得高度的支持与配合[2]。李峰以上海为个案进行调查,发现相较于外来人口而言,本地人更相信警察,验证了户籍区隔及地域文化对警民信任的影响[3]。卫莉莉验证公民的法律意识影响警民信任,且这种影响具有多面性。由于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武装力量,公安机关代表国家执法,因此政治参与以及政治心理也会对警民信任产生影响[4]。李晓飞等认为教育水平与社会资本对警民信任有显著性影响,并指出新媒体环境下民众可以直接对警察行为进行感知,一旦出现执法失范行为,警民信任危机将会迅速扩散[5]。李辉等人认为我国警民关系处在信任危机边缘,而在影响警民信任的因素中,涉警舆情的破坏力最强。在网络舆情中,对公安机关的工作存在报道偏差,相当部分的媒体喜欢以警察负面新闻来博取点击量。当涉警舆情出现时,网民会从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报道内容产生负面感知,进而对警察这一职业产生不信任感[6]。而公安机关在引导和处置涉警舆情处于被动地位,很难消除负面作用,因此不信任感会在网民的评论与转发的过程中扩散开来,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时的不足之处。王永杰发现公民对电视的信任程度与对警察的信任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7]。宋小尊以CGSS2010为样本,分析得出公民越信任媒体,对警察的信任感越强[8]。卫莉莉(2017)等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新闻媒体能够显著提高公民对警察的信任感,应多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宣传警察正能量[9]。解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网民对媒体使用频率以及媒体信任程度会影响警民信任,但其自变量的设置并未考虑到官方媒体及非官方媒体的多样性以及各媒体官方程度,因此研究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10]。

综上所述,在警民信任的维系过程中,一旦受到发生涉警舆情,警民信任将受到巨大影响。研究表明媒体的宣传对警民信任的增强具有显著作用,并且网民对媒体的使用频率与信任程度也会影响警民信任,但非官方媒体真的就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发表涉警舆情,降低警民信任吗?带着怀疑的角度,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验证上述观点。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依据邹湘江等对警民信任这一概念所做的定义,即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根据刻板印象对警察这一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而刻板印象的形成不仅与自身经历有关,更与受访者所获取的信息有关。不同意识形态、代表不同声音的媒介所产生的氛围不同,这种氛围的差异所造成的是个人自身刻板印象的差异。每个人喜好的媒介类型不同,就会被不同的氛围包围,对于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而形成独特的刻板印象。不同媒介在报道警察执法行为时,会根据自身属性有所侧重地撰写报道。自媒体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涉警舆情会在自媒体中散步造成“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局面,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自媒体同样具有正面宣传力量,并且人们对错误舆情的不断纠正使得网络舆论场不断成长与进步,最终实现网络舆论的理性文明表达。因此,结合前文分析,研究警民信任的影响因素应从媒体属性角度进行研究,故假设如下:

同公安机关一样,官方媒体的政治属性较强,因此对于警察行为的报道多为正面宣传。在这种氛围中,经常使用官方媒体的网民会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在评价警察这一职业群体时所表现出的应该是信任,因此提出下述假设。

假设1:网民使用官方媒体频率越高,对警察的信任程度越高

假设2:网民使用非官方媒体频率越高,对警察的信任程度越低

非官方媒体可能由机构拥有,可能由个人拥有,种类繁多,情况复杂。一方面,由于监管力度和评判标准不同,在非官方媒体的报道中很容易出现舆论,并且真假难辨,因此非官方媒体一定会对警民信任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虽然非官方媒体对警民信任能够起到正向作用,并且公安机关对舆论的反应能够提高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但舆论的不良影响可能会让人无法察觉到非官方媒体对于增强警民信任的正向作用,反而会让网民对公安机关产生负面情感,故提出假设2。

除了不同媒体类型使用率外,网民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也是关键的因素。网民在使用官方媒体或非官方媒体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能是主动查阅的行为,也可能是被动接受的行为。当新闻出现在眼前时,作为个人对一条新闻的可信度进行判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关注消息来源的可信程度。若消息来源可靠,那么这条新闻大概率就是真实的,反之则不然。因此网民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也是影响警民信任的因素,故假设如下:

假设3:网民对官方媒体的信任程度越高,对警察的信任程度越高

假设4:网民对非官方媒体的信任程度越高,对警察的信任程度越低

三、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得勇教授主持的“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库,调查时间为2017年4-5月,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在马德勇、王丽娜等学者的研究中经过验证,在本文中不做过多描述[11]。使用Stata13.0和Spss19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影响因素模型因变量及自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见表1:

(一)样本描述与变量选择

1.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主要根据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与态度”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来确定,即“对警察团体,请用‘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不太信任‘完全不信任‘不知道(或不想说)来表明你的态度。”这一问题,该问题的回答共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不信任、完全不信任、不知道(或不想说)”本研究的因变量为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的主观感受。剔除不知道(或不想说)数据后,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网民中认为“完全不信任”的占6.35%,认为“不太信任”的占32.48%,认为“比较信任”的占53.35%,认为“非常信任”的占7.81%,即61.16%的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非常高,但同时也看到还有超过38%的网民对警察的态度是“完全不信任”或“不太信任”。

2.自变量

本研究将人口学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研究主要关注网民对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的使用率和网民对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的信任程度。网民对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的使用率,通过网民对时政类消息和评论的获取频率来体现,包括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政务类門户网站、微博或公众号,小道消息,新浪微博、非官方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twitter、facebook、BBC等外媒渠道,微信、QQ分享的新闻,凤凰网、新浪网等网站7个选项,答案采用四级里克特量表编码(1=几乎不使用;2=不常使用;3=经常使用;4=几乎每天都使用),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得出官方媒体使用(Cronbach′sα=0.811)和非官方媒体使用(Cronbach′sα=0.739)两个子量表。网民对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的信任程度,通过网民对媒体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可信度来体现,包括政府机构,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华西都市报等地方性商业媒体,网络名人、知名专家微信号、公众号等自媒体,BBC、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朋友圈、熟人分享的信息等7个选项,答案采用五级里克特量表编码(1=完全不可信;2=不太可信;3=一半一半;4=基本可信;5=非常可信),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得出官方媒体信任(Cronbach′sα=0.810)和非官方媒体信任(Cronbach′sα=0.804)两个子量表,变量均值与标准差所代表的意义为样本在主成分分析后所贡献的数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网民媒体使用频率这一变量在问卷中对应的问题是“请问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时政类消息和评论?频率如何?(特指时政类消息和评论)”,从分布频率来看网民“经常使用”和“几乎每天都使用”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等商业门户网站关注时政类消息和评论的比例最高,为72.11%,其次是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的途径,比例高达72.07%。通过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知名媒体关注时政类消息和评论的比例与通过新浪微博、非官方的微信公众号、荔枝电台等自媒体平台的比例相当,分别为56.22%和58.29%,说明微博、微信等途径已经成为网民关注时政信息的重要渠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网民通过国外媒体关注时政类消息和评论的比例为22.46%,这是值得注意的部分。同时网民通过像中纪委网站等政务类媒体获取时政类消息和评论的比例为44.35%,相比与其他途径来讲有待提高。

网民媒体信任这一变量在问卷中对应的问题是“假如发生突发事件(腐败案件、群体性事件等),下面这些信息渠道发布的信息您在多大程度上觉得可信?”,从分布频率上看网民“基本可信”和“非常可信”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知名媒体的比例最高,为72.82%,体现出高信任水平。紧随其后的两项为相关政府机构和商业媒体,分别为64.61%和56.88%。剩下四项的信任比例均未超过半数,分别为34.51%、49.47%、40.82%、18.93%,可见网民对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媒体和朋友圈、熟人分享的消息抱有怀疑态度,而对国外媒体的信任程度也很低,这说明官方媒体信任的引导力、权威性、话语权出于更优水平,另一方面提醒我们需要重视朋友圈、外媒不实信息的管理。

四、结果分析

在回归分析中,本文采取逐步回归的方式,从人口学变量,到网民对警察的信任变量逐步进行分析,分析以完全不信任作为对照项。模型一为人口学变量对警民信任的净影响。模型二、三分别为媒体使用频率、媒体信任程度对警民信任的净影响,模型四加入前三个模型中所有变量。

1.网民人口学特征与安全感

本文回归分析研究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人口学变量在模型中具有显著性,但随着模型的不同有所区别。在模型四中,只有性别和年龄对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影响显著,男性网民的对警察的信任感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女性的0.781倍,也就是说相比于男性网民,女性网民更容易对警察产生信任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0.847倍。在模型一、二、三中,受教育程度均对网民的对警察的信任感影响显著,但在模型四中不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受教育程度对警民信任的影响不具有显性差异,但随着不同的环境与场合时还是具有影响可能。

2.网民媒体使用频率与警民信任

由模型二我们可以发现,网民对官方媒体的使用频率与非官方媒体的使用频率对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净影响显著,随着官方媒体使用率的增加,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1.582倍,随着非官方媒体使用率的增加,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1.161倍,假设1成功,假设2被推翻。结果表明,时政类消息和评论的报道使网民具有政治接触感,有助于提高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这对增强警民信任具有重要意义。官方媒体使用率与非官方媒体使用率对公民对警察的信任感影响之间的差异也反映出网民在使用多种媒体的过程中会对不同类型媒体所发布的信息进行对比,因此官方媒体要及时、准确发布权威新闻。虽然非官方媒体在政治宣传角度所起到的正向作用不如官方媒体,但非官方媒体已经成为网民发表言论与思想的重要地域,因此对非官方媒体的舆论管理需要重视。

由模型三我们可以发现,网民官方媒体信任与非官方媒体信任对警民信任净影响显著,随着对官方媒体信任增加,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1.945倍,随着对非官方媒体信任增加,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1.171倍,假设三成功,假设四被推翻。同时官方媒体信任程度与非官方媒体信任程度对公民对警察的信任感影响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两者所报道的新闻的准确性具有差异。官方媒体所报道的突发事件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并且相对准确,因此可信度非常高,就会对警察这一职业群体产生认同,强化警民信任。而非官方媒体的报道多为个人,在报道中除了真实与虚伪,更夹杂着个人的感受与过往经历,因此可信度低。网民在看到报道时除了了解报道本身,还要去质疑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因此不利于网民对警察形成信任。

虽然在模型二中,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的基础上,媒体使用频率对网民的警察的信任感影响显著,而在模型四中,当把媒体信任这一变量加入进行验证后,非官方媒体使用频率对公民对警察的信任感的影响不显著,表明该变量与警民信任感之间的关系不稳健。对此,本文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后,非官方媒体使用频率对网民的警察的信任感边际贡献降低。就现实而言,媒体使用频率本身会受到媒体信任的影响,而媒体信任会反作用于媒体使用频率。在模型四中,随着官方媒体使用率的增加,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1.393倍,隨着对官方媒体信任增加,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1.804倍,随着对非官方媒体信任增加,网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更高一个等级的概率是1.14倍。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信任的本质是一种期望,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认知。警民信任感是公民对警察这一职业群体的主观认知,要形成这种认知,必然要通过接触信息来实现,因此信息媒介对警民信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是一种虚拟的沟通生活区域,与现实生活区域相比,网络愈发具有不可替代性。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都没有接触过经警察这一职业群体,而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所接触有关警察的信息频率非常高,因此网民很有可能通过这些信息来对警察形成认同感或非认同感。因此研究媒体使用率、信任程度与警民信任之间的关系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具体得出如下三点结论。

第一,官方媒体使用频率与非官方媒体使用频率均会对网民的警察的信任感产生影响,并且两者之间差异显著。首先,解冰认为其中官方媒体使用与警察信任呈正向相关性而非官方媒体与警察信任呈负向相关性。本文认为两者对警民信任的形成都具有正向作用,而这与解冰所进行的研究成果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本文认为非官方媒体使用频率对警民信任的形成具有正向作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解冰所使用的数据为2014、15年所获得的微观数据,而本文所使用的数据调查时间在2017年4-5月并且是全国性调查。两年时间网络环境发生变迁,媒体舆论管控加强,媒体正能量影响不断扩大,而这种差异恰恰从侧面反映出非官方媒体的宣传功能在一步步提高。其次,官方媒体使用频率的影响能力要明显大于非官方媒体使用频率的影响能力,并且与警民信任之间的关系稳健。这说明官方媒体在时政类消息和报道方面的坚固基础,在保持官方媒体的积极作用同时,要着力解决非官方媒体的不足。

第二,不同类型媒体的信任程度对警民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新闻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有关新闻,正面宣传警察形象,可以提升公众对警察的信任。相信新闻报道的第一步,要对媒体本身产生信任。本文认为官方媒体信任与非官方媒体信任两者对警民信任的形成都具有正向作用,而解冰认为非官方媒体的信任会削弱的警察的信任,而这与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应该与上述原因相似,都与网络环境的变迁,网络氛围的改善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对警民信任的促进功能,要以提高网民对媒体平台的信任为出发点。

第三,性别、年龄对警民信任具有显著影响。在年龄方面,网民越年轻,其警民信任越高。此结果可能与网民自身的腐败感知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对腐败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认知逐渐加深,直接或间接接触腐败现象的概率增加,其腐败感知程度也会逐渐上升。警察这种职业必将会受到腐败认知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网民的年龄的增长与警民信任的提升呈负相关与之前的研究相符。在性别方面相比于男性网民,女性网民更容易对警察产生信任,这可能取决于男性与女性使用网络习惯的差异。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提高网民群体对警察的信任感。一是适当强化官方媒体与非官方媒体之间的互动,使两种话语互相融合,官方媒体学习非官方媒体多样的宣传方式和多元的内容报道,非官方媒体要通过官方媒体学习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免出现类似“高级黑”、“低级红”类的报道。二是重视自媒体领袖的引导作用,适当赋予有影响力的“大V”、公众号话语权,使舆论由管理转向治理,进一步发挥媒体对社会信任培育的功能。三是继续完善公安机关处理涉警舆情机制,确保舆情出现后具有应有的反应速度与应对技巧,将涉警舆情危机作为公安机关正面宣传的机会。

本研究利用国内样本,更新了媒体使用频率、信任程度与警民信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受数据局限性,本文只能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两种媒体类型的因子,并且只能研究截面数据,无法反映出随时间变化而引起的状态改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以对本研究进行论证。

注 释:

数据来源: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 g/hlwtjbg/.

參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 197.htm,2019-01-25.

〔2〕邹湘江,齐永鑫.警民信任对社区居民安全感影响——基于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5(01):123-130.

〔3〕李峰.户籍、同期群及其对警察信任度的影响:基于上海数据的分析[J].社会学评论,2013,1(06):73-86.

〔4〕卫莉莉.公民法律意识对警察信任影响之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3):108-115.

〔5〕李晓飞,郭婷婷.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警察信任: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6):42-50+62.

〔6〕李辉,丁姿,杨博学.警民信任危机的微观机理解构:涉警舆情视角[J].公安学研究,2018,1(02):66-88+123.

〔7〕王永杰,颜莹莹.阶层认同与警察信任: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5(02):121-142.

〔8〕宋小尊.不同亚群体对警察信任度差异之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04):74-78.

〔9〕卫莉莉,严洁.社会治安评价对警察信任的影响[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3(01):73-80.

〔10〕解冰.新媒体时代影响警察信任度的媒体因素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4):81-87.

〔11〕王丽娜,马得勇.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01):88-9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The trust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public is the citizens' identification perception of the role and behavior of the police. Whether the trust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public can be improved is related to the social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public opinion on pol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ust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public. Based on the survey of more than 2200 questionnai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frequency of daily media usage and the degree of media trust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ust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public. Among them,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using the official media and the degree of trust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public.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ust degree of unofficial media and the trust between the police and netizens. Therefore, the trust of the police and the public can be improved by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dia,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discourse power of unofficial media,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opinion outburst in the network of public security organization.

Keywords: The Trust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olice; The Public Opinion on Police; Media Usage; Media Cred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