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也是为后人所敬仰的爱国英雄。两千多年来,苏武牧羊作为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流传甚广,经久不衰。他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信念坚定,牧羊北海(以往一般认为是贝加尔湖,今有人考证应为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的白亭海)十九载,始终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铭记于心,忠于国家。孔子有言:“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苏武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他的气节永远辉耀青史、彪炳史册。
为国出使遭拘禁
苏武出身于将门家庭,其父苏建曾随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被封为平陵侯。苏武年轻时仕途顺利,曾担任郎中一职。后来,汉武帝又让他掌管皇家马厩。
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不断进犯中原,与汉朝之间的战事不断。汉武帝即位后,汉朝实力大增,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的汉军,在与匈奴军队交战时多占据上风。然而,连年征战耗费了汉朝大量人力财力,国家亟须休养生息。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后,汉朝与匈奴各派使者互访,名为议和,实际上是窥探情报,使臣也多被扣留,双方的关系并未得到真正缓和。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且鞮侯单于即位。新单于惧怕汉朝,希望双方重归于好。为表诚意,他尊称汉武帝为长辈,并愿意释放汉朝使节郭吉、路充国等人。汉武帝得知后,大为赞赏,也打算派人将匈奴使节送还。此时苏武已在宫中任职多年,深得汉武帝信任,这个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身上。汉武帝任命苏武为中郎将,持旌节与副中郎将张胜、常惠等人一同护送匈奴使臣回去,并带上很多财宝,以表达对且鞮侯单于的谢意。
苏武等人完成任务准备归汉时,却遭遇匈奴人内部的一场军事冲突,这彻底改变了苏武日后十几年的命运。
匈奴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密谋造反,企圖挟持单于之母阏氏投奔汉朝。虞常与张胜是旧交,他知道汉武帝十分憎恨投降匈奴的卫律,便对张胜说自己可以射杀卫律,希望汉朝皇帝能够赏赐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张胜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凶险,竟然答应了虞常的请求。没想到,后来在造反的队伍中竟然有一人临阵脱逃,泄露了计划,致使缑王战死,虞常也被生擒。张胜见状,非常害怕,便将自己参与谋反的事情告知了苏武。
苏武十分清楚问题的严重性,对张胜说:“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匈奴必然会追究我们的责任。若受尽羞辱而死,我们更有愧于国家。”话音刚落,他便打算自杀,幸亏被张胜、常惠两人及时制止。没过多久,在匈奴人的严刑逼供下,虞常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开贵族会议,讨论如何处置汉使,甚至有意杀掉苏武。这时,有个匈奴贵族说:“大王若杀了汉朝的使者,会被天下人耻笑,应该逼迫这些汉使全部归降。”于是,单于派卫律将苏武带来,进行讯问。为避免遭受羞辱,苏武对随行的常惠等人说:“屈节受辱,即使能够侥幸活着,又有何脸面回到汉廷呢!”说着,他拔剑自刎,好在又一次被身边的人拦了下来。常惠见苏武如此忠烈,不禁肃然起敬,潸然泪下。
单于得知苏武两次自刎后,对他越发欣赏,盼望他能归顺自己。待苏武伤势好转,单于派卫律提审虞常,并让苏武、张胜等人陪同审讯。卫律将虞常处死,并对众人说:“汉朝使者张胜妄图加害单于身边的大臣,应是死罪,但如果愿意臣服,便可赦免其罪。”张胜此时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一心只想保命,很快便投降了匈奴。卫律看到张胜已降,更加得寸进尺,对苏武说:“副官犯了错误,主官也应该承担罪责。”苏武十分淡定地回答:“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计划,更没有参与其中。况且,我不是他的亲属,凭什么让我连坐?”卫律拿剑指向苏武,试图逼其就范。但苏武毫不畏惧。卫律见武力要挟不成,便又拿官位、财富对苏武进行诱降:“我之前背弃了汉朝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了匈奴单于的赏识,被赐予了爵位,管理万余子民,牛马牲畜、金银财宝更是堆积如山。先生如果也归顺单于,明日就会跟我一样地位显赫。”苏武还是丝毫不为所动。卫律实在无计可施,只得威胁苏武:“你要是答应了我,我们就是兄弟。今天你若是不听我的建议,以后再想见我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苏武痛骂卫律:“你甘愿投降去当俘虏,忘恩负义,将自己的亲人弃之不顾,我为何要见你?”卫律听罢,羞愧难当,只好离去。
牧羊北海节不辱
不论是武力要挟,还是名利诱惑,都无法撼动苏武持节不辱的决心。偏偏单于仍不死心,命人将苏武囚禁于地窖中,不给食物和水,试图摧垮其意志。冬天下大雪,天气寒冷无比,苏武就以雪为食,连同衣服上的毡毛一起吞下,顽强地支撑了好几日。单于见苏武断水断粮却几日不死,以为苏武是神人,就把他驱逐到北海放牧公羊,并扬言要等到公羊生崽才准其归汉。
北海荒无人烟,由于缺乏食物,苏武只好挖掘野鼠所藏的果实充饥。他手持汉使旌节,每日与羊群为伴。年深日久,旌节上的穗子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但他仍紧握不放。在苏武心中,旌节是国家的象征,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当时,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到北海打猎时碰见了苏武,当知道苏武就是那位宁死不屈的汉朝使节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便不断把食物、帐篷等生活用品送来。苏武的处境有了些许改善。可是好景不长,于靬王病重,卫律来到北海,偷走了苏武放牧的牛羊,毁坏了帐篷,苏武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天汉二年(公元前99),汉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单于了解到李陵和苏武早年一起共事,便派李陵前往北海说服苏武。在好友重聚之时,李陵劝慰苏武道:“单于听说我和你是旧交,便让我来劝说你。单于非常希望你能成为匈奴的臣子,并愿意以礼相待。你终究难以回到汉廷。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你对朝廷的忠心与情义又有谁能看到呢?朝廷真的对你们苏家有大恩吗?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时不小心将皇帝的车驾碰到了柱子上,折断了车辕,定成大不敬之罪,被逼自杀了。你的弟弟苏贤因没有缉捕到谋杀驸马的罪犯而惧怕追责,服毒自尽了。前几年,你的母亲去世了,妻子也改嫁了,其他的家人也生死不明。人生苦短,你何必要在这里浪费生命呢?这几年,大臣无罪被杀的有十几家,你这是为谁守节呢?”听到家人离世的消息,苏武强忍内心的悲痛对李陵说:“我们苏家父子没建立过什么功勋,都是受到陛下的恩赐才加官晋爵。现在有机会报效国家,即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如儿子孝顺父亲一般。希望你不要再劝说我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日,几次劝说苏武一定要听从自己的话,但苏武严词拒绝道:“我早就把自己当作是死人了。右校王(单于赏赐李陵的爵位)若是一定要我投降,就请撤走宴席,我宁愿死在你面前。”见苏武对汉朝如此忠诚,李陵不禁感慨道:“真是义士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奉告汉武帝归天的消息。苏武听罢,面朝南方大哭,直到口吐鲜血,一连数月哭奠不止。
汉武帝去世后,汉匈都不希望再起战事,双方和亲。汉朝使者趁机要求匈奴单于释放苏武,可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和苏武一起出使的常惠让汉朝使者对单于说,汉朝皇帝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足上系着帛书,上面写着苏武在北海放牧。单于无法抵赖,只得把苏武给放了,这就是鸿雁传书的由来。李白后来写诗一首:“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春,苏武回到长安。汉昭帝拜苏武为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又赐钱二百万,住宅一处,官田二顷。
苏武出使匈奴时正值壮年,意气风发,归来时已年近六旬,苍颜白发。其间,他凭借對国家的赤子忠心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战胜了各种艰险,最终不辱使命、全节而还。当他回到长安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抱着那支脱了穗子的旌节,百姓们无不感动落泪。
坚守初心志不移
苏武是中国古代崇尚气节、忠贞爱国的典型代表。他对国家矢志不渝的感情令人钦佩。
玉可碎而不改其色,竹可焚而不变其节。气节是一种人生准则和道德修养,爱国志士往往具有头可断、血可流,气节不能丢的优秀品质。苏武的伟大就在于真正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纵然生命安危受到严重威胁,仍然坚守气节、不辱使命。回顾历史,像苏武这样视气节为生命的志士仁人,亦不在少数,宋朝使臣洪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洪皓羁留金国十五载,宁死不做贰臣,被誉为宋之苏武。同为爱国志士,文天祥曾写下赞颂苏武的诗句:“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时至今日,在京剧、秦腔中,“苏武戏”都是经典剧目,广为流传,可见苏武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崇高且影响深远。
“临危不忘国,忠也。”爱国主义一直是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苏武牧羊北海十九载,每天手持旌节遥望南方,晚上睡觉都将旌节抱在怀中。尽管有卫律的软硬逼迫,有李陵看似真诚的劝告,都未能让苏武产生丝毫的动摇。在他看来,母亲去世、兄弟被杀和妻子改嫁都不是背叛的理由,再恶劣的生活环境也不能消磨他对家国和人民的思念与热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苏武所代表的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坚韧不拔的人生意志、公重于私的崇高人格、忠诚祖国的爱国情操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张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