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红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开展率极高,是相对成熟的手术方式,而本类手术可对眼部局部造成一定影响,手术切口的不同导致的局部创伤差异普遍存在,且可对手术效果造成一定影响[1-2]。临床对于本类手术的切口研究显示,透明角膜切口与角巩膜缘切口的肯定性研究较多见,但是其对局部创伤与视力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差异则提示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性[3-4]。因此,本文就角巩膜缘切口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对局部创伤的控制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9 月本院收治的92 例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眼手术者;符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指征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者;认知障碍者;眼部手术史者。将患者根据切口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 例。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者,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进行手术,于上方透明角膜处做板层角膜手术切口,长度约为3 mm,与板层角膜平行进刀,然后将刀尖朝着晶状体表面,并进刀刺破角膜,然后进入前房。观察组则进行角巩膜缘切口进行手术,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于上方角膜后0.5 mm 处开始做垂直板层的切口,形成角巩膜切口后,再做两个辅助切口,位置为透明角膜缘的3 点及9 点方向,并从其中的切口处进刀刺破角膜,然后进入前房。两组的其他手术方式及用药等均相同。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散光程度、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指标、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及泪液炎性因子。(1)术后1、4、12 周,采用小数视力表及主觉验光法检测患者的裸眼视力、散光程度;(2)术前及术后1、4 周,采用角膜内皮细胞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内皮细胞指标,包括六角形细胞比例、细胞密度及变异系数;(3)术前及术后1、4 周,评估患者的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对瞳孔区、中周区及周边区这三个区域的荧光染色情况进行评分,每个区域四等分,根据其表面积的倒数做最终的比值分,评分越高表示其受损程度越高[5];(4)术前及术后1、4 周,采集两组的泪液进行炎性因子的检测,包括TNF-α、IL-6 及IL-8,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定量检测。上述检测均由检验科两名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6 例,女20 例;年龄53~75 岁,平均(68.9±3.3)岁;核硬度分级:Ⅱ级13 例,Ⅲ级26 例,Ⅳ级7 例;左眼23 例,右眼23 例。观察组男27 例,女19 例;年龄53~76岁,平均(69.1±3.5)岁;核硬度分级:Ⅱ级12 例,Ⅲ级27 例,Ⅳ级7 例;左眼25 例,右眼21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及散光程度比较 术后1、4、12 周,观察组的裸眼视力及散光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的角膜内皮细胞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周,观察组的角膜内皮细胞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手术前后的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的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周,观察组的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手术前后的泪液炎性因子比较 术前,两组的泪液炎性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周,观察组的泪液炎性因子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及散光程度比较()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及散光程度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指标比较()
表2 (续)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的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的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手术前后的泪液炎性因子比较[pg/mL,()]
表4 两组手术前后的泪液炎性因子比较[pg/mL,()]
白内障是极为常见的眼科疾病,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用于本病的治疗效果广受认可,因此是临床研究较多的方面,而手术细节方面的差异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差异普遍存在[6-7],同时也关系到手术对局部的创伤情况,因此手术细节方面的比较性研究占比持续升高。手术切口作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重要环节,其在手术效果与局部创伤的影响方面均有较大的研究价值[8-9]。透明角膜切口与角巩膜缘切口作为本类手术的常见手术切口,其在手术效果方面的研究差异显著,而对于局部创伤的控制效果研究存在全面性不足的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及局部炎性状态的控制程度的直观反应指标,其在本类患者手术前后的检测有助于了解手术导致的创伤程度及术后恢复效果[10-12],而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对于局部损伤的反应价值也广受肯定[13-15]。鉴于角膜内皮细胞指标、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及泪液炎性因子在本类手术创伤反应中的价值,对其手术前后的直观变化探究意义进一步提升。
本文就角巩膜缘切口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对局部创伤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角巩膜缘切口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及散光程度、角膜内皮细胞指标、环形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及泪液炎性因子均显著优于透明角膜切口患者(P<0.05),因此肯定了角巩膜缘切口的临床应用优势。这可能与角巩膜缘切口对泪膜及其他方面的不良损伤更小有关[16-18],因此炎性控制较好,且其视野较好,更有利于手术操作,对于球结膜的破坏损伤更小,其相对于透明角膜切口,对于角膜中央区的不良影响更小,因此内皮细胞的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好也更快[19-2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角巩膜缘切口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对局部创伤的控制作用积极,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