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招书考 沈爱群(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地处东部地区,是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十三五”期间,随着江苏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江苏省物流总量与效益不断提升,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运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以江苏省为主体的东部沿海物流通道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之一,物流的快速发展相应的对物流人才需求提出了要求。1
了解用人单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为今后招生计划的制订,新增专业的设置等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1)物流企业、行业协会、昆山市人才市场等(涵盖了行业商会、人才市场、物流企业、货代公司、加工贸易、制造企业)。
(2)历届物流毕业生,以及通过学生的《市场调研》课程,发放问卷,获取数据。
其中物流企业主要包括江苏新宁现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海邦(江苏)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江苏亚东朗升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江苏飞力达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京东、顺丰等100 多家公司。共发放问卷84 份,回收有效问卷77 份,问卷有效率为90.6%。
(1)调研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电话访谈法。这几种调研方法,主要问卷调查为主。本次调研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组成员于2019 年11 月1 日至2019 年12 月1日期间开展的,选取学生就业或者实习的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
(2)调研内容
①物流行业现状;
②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③物流行业岗位需求及能力分析;
④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情况调查;
⑤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
(一)物流行业发展现状:物流行业发展迅猛
2019 年江苏省物流规模稳步扩大,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全年实现社会物流总额31.88 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0.7%,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8%。
工业品物流仍是我省社会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80.77%。消费升级带动电商快递等民生类物流市场快速发展,江苏省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量57.4 亿件、收入619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8%、28.7%,人均快递量达71 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 件[1]。
(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物流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大、缺口大
1.大多数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旺盛
通过调查多家物流企业未来3 年内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情况,大多数企业表示对物流人才有很大需求,因为未来业务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仅仅只有两家企业表示不清楚,没有企业表示不需要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类型呈现中间大、两头窄的“橄榄型”。调查的100 多家企业表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重点培养物流基层管理人员,而不是基层操作人员,至于企业的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企业虽然有很大需求,但是,企业明确表示,这些人才主要通过内部员工培养或者外部人才引进获得,而非直接从学校招聘而得。所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为学生打牢基础,为以后职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岗位需求分析
伴随物流企业对管理系统操作、物流市场拓展、物流调度等岗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一些新型岗位如物流方案设计、业务培训、物流财务、物流技术应用等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四)岗位能力分析
1.影响员工发挥能力的因素
企业认为,以下因素影响员工发挥基本技能:个人发展机遇、自身能力、人际关系、工资待遇、领导重视、工作地点等,其中发展就业和自身能力因素占较大比例,其次是人际关系,工资待遇和领导重视也占有一定比例。
2.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46%的企业认为,员工应该首先具有创新和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的意识,这是员工的最基本个人素质,22%的企业认为,员工还需具有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和贯彻领导执行力的能力,10%的企业认为,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员工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逆来顺受能力也很重要。
具体到很细节的物流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员工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专业技术、信息技术、语言表达、文案写作等技能都很重要,但是不同的技能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其中,人际交往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文案写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
(五)企业认为与技能关联度大的课程
在调查物流行业职业技能与专业培养课程关联度时,企业针对我们提供的所有课程进行了认真对比分析,在之前12 门专业设置课程中,企业挑出了8 门课程,分别是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报关检验实务,其中,18%的企业认为运输与配送课程最为重要;17%的企业认为仓储管理课程重要;15%的企业认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重要;8%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重要;7%的企业认为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重要;1%的企业认为报关检验实务课程重要。
(六)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企业认为,物流从业员工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这些职业能力的判断主要依据学生在校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助理物流师、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代理资格证书、叉车驾驶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办公自动化证书等。
(七)毕业生调研
1.对毕业生校外实习(顺丰、京东)教学实践的态度
京东、顺丰是物流管理专业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对近2 年到这两个企业进行校外实践的100 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的学生认为校外实践对专业能力的锻炼非常有好处,43%的学生采取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校外实践虽然极大锻炼了专业技能,但是,这些技能局限在某一方面,由于耽误了大量时间,校内许多课程的学习不能及时保质保量完成,10%的学生则认为,校外实践实践短,加上企业并不完全手把手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他们收获甚少,所以,他们采取的否定的态度。
2.学生对校外实践是否能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看法
当调查学生到校外进行专业实践是否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时,79%的学生认为,校外实践直接接触企业,与物流市场接轨,还可以面对很多物流行业的专家,所以,能够学到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少部分学生则认为,校外实践时间短,企业主要为了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学不到真正的企业流程。
3.毕业生就业对口率?
在走访调查的1 百多名学生中,在国际物流公司、快运企业、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公司工作,与专业岗位完全对口的有12%;在与物流有关的单位如仓储公司、大型超市、车辆运输公司工作的有39%;在工厂、销售公司、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虽然企业性质与物流无关,但是学生就业的岗位属于物流类型的有25%;在与物流业毫不相干的企业工作的学生有2%。
4.毕业生工作岗位调查
近3 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步就业和3 年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仓储管理、行政管理、物流市场营销、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操作、物流客户服务、物流财务管理、物流项目专线服务、物流方案规划、电子商务物流、国际运营、物流综合岗位等,其中,将近50 的毕业生从事仓储管理岗位,28%的毕业生从事物流企业行政管理岗位,22%的毕业生从事物流市场营销岗位,16%到14%的毕业生从事物流运输和采购岗位,8%到10%的毕业生从事物流配送、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客户服务以及综合性岗位,少部分毕业生从事物流财务、物流项目管理与规划、电子商务物流等岗位。但是,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在初级的仓储管理岗位工作2 年后,转岗到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行政管理、物理信息技术的机会会大大增强,同时,一部分工作表现优秀,工作能力突出,工作业绩优良的毕业生升级到物流项目规划与管理、物流财务、物流电子商务的机会往往很多。
5.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否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调查
在调查2013 届、2014 届、2015 届物流管理专业一百多名毕业生关于他们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是否可以满足现在职业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时,5 名毕业生表示能够满足职业需要,占总数的5%;65 名毕业生明确表示基本满足,占调查总数的61%;34 名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尚能满足需求,但是,随着职业的发展,学校所学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其后续发展需要,或者因为专业知识的更新步伐快,在校所学知识没有跟随时代变化而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改革,导致其毕业时,难以满足其职业能力需要。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
为适应当今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物流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掌握仓储、配送、制单、通关等物流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能从事国际货运业务员、国际船务业务员、进出口报关员、进出口报检员、国际物流客服员、冷链商品调度员、冷链商品仓管员、冷链商品检测员、冷链物流营销员等岗位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2]。
(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根据目前物流企业的岗位以及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参考真实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技能,进行岗位课程体系开发,特别是物流企业特别重视的8 门课程: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课程改革,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三)加强职业理念与创新能力教育
根据物流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时,要在学生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理念教育,一是在开发职业素养课程,如《审美学》《玩转Python》《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的新引擎》《思维训练》《职场礼仪》等课程;二是开发企业管理群行业通识课程如《管理学》《成为中小企业主》《供应链管理》等,使学生具有行业普遍应掌握的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三是在进行实践锻炼和物流企业工学结合实践时,让学生充分接触物流企业,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岗位,认识物流岗位工作对社会、经济、国民的重要性。
(四)更加扎实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工作
基于目前物流行业出现的招聘新形势,由传统的社会招聘、校园招聘、专场招聘逐步向校企合作深度合作、订单培养方式转移,加强与企业的融合程度,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推行产业学院化的教学改革工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