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双双 宋佳艺 衡星朵 孟昊德
摘 要:摄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这一内在发展规律的内涵把握,一方面有助于巩固摄影学科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助于将其转化为方法论指导新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摄影艺术;分离派;艺术发展
摄影艺术的发生,对当时的艺术家而言,有着致命的打击。它精确再现物体形象的能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很多画家在参与“禁止摄影”活动的同时,却悄悄的使用摄影技术为绘画提供素材。例如当时的画家欧人·德拉克洛瓦、胡斯塔夫·库尔贝以及19世纪拉斐尔前派的很多画家都将这一技术手段运用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之中。他们惊叹摄影术再现事物的“神奇”能力,充分享受这一新的观察方式,通过摄影这一新兴媒介将他们追求完美形态的热情体现在绘画上。他们大胆参考照片,一方面促进了绘画形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画家的现实地位构成了威胁。当时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摄影作为一种机械的手段无法与艺术家的创作相提并论。形成此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只看到了摄影客观再现的能力,而忽视了创作主体主观能动的特性。认为摄影只是技术而非艺术。这种“蔑视”的观点无疑令人难以接受,但也正是此种观点反而成为摄影发展的动力,促使许多摄影师把提升摄影的艺术地位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例如英国摄影师奥斯卡·雷兰德,他被誉为欧洲艺术摄影发展的重要人物。雷兰德认为“摄影能够促使画家成为更好的艺术家”,而他的《人生两条道路》则是此般自信的最有力的论证。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摄影与绘画可谓达到了一种“拥有彼此”的“两忘”境地。绘画通过摄影的观察方式与摄影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而摄影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绘画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画意摄影表达方式。并且就画意摄影的美学趣味而言,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扩展,摄影揉入了印象派、新艺术运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诸多艺术风格,追求一种与绘画形式异曲同工的境地。到了1902年,由于艺术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画意摄影在美国大陆广泛传播。阿弗雷德·斯蒂格利茨来到美国,致力探索摄影艺术性的表现手段,并与爱德华·斯泰肯等人结成了以“使摄影成为个人表现的全新手段”为目标的摄影分离派。并创立了艺术摄影杂志《摄影笔记》,人们认识到摄影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特性,极大艺术创造了展示的空间。摄影分离派的创造促进了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发展,使当时很的推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但就其创作风格来说,基本上还是沿袭欧洲大陆的画意摄影,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家庭生活与风景人体,丰富了画意摄影的表现内容。此时的摄影艺术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复写,而是一种不同于绘画的现代精神产物,是一种具有独特表现语汇的艺术样式。
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名为“新客觀主义”的艺术思潮对摄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时的摄影艺术不在强调画意的朦胧色彩,而是随着现代工业的深化,强调对事物客观理性的描述。新客观主义以冷静的视角精确描写一种几何的构成美,并且新客观主义摄影的诞生意味着开启了摄影艺术的新篇章。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摄影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正式融入到现代艺术的大潮之中,不论是达达摄影还是超现实主义摄影进而到后现代主义摄影,摄影与艺术的越界混合越加明显。此时的摄影就是艺术本身,摄影成为一种媒介,很多的摄影师同时具有艺术家双重身份,例如辛迪·舍曼、南·戈尔丁、杰夫·沃尔,日本的森村泰昌、杉本博司、森山大道等等,摄影作为艺术表现样式得到全球范围内的承认与尊重。而且很多艺术馆均为摄影家们敞开大门,通过作品在艺术馆以及艺术家出版物中的展示,摄影被置于艺术的语境之中。
摄影作为艺术殿堂中的一员,在当代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在近代时期,摄影艺术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理论队伍的学术素养也不令人乐观。因此,当时对于摄影是一门艺术贬抑之词不绝于耳。其主要原因莫过于摄影艺术太“年轻”。摄影术诞生至今不过150多年而已,摄影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均有重技术、轻艺术,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但是,当我们纵观艺术史时,不难发现,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顺应时代审美的需要,而摄影也没例外。
西方摄影艺术是在文艺复兴创作的艺术高峰后诞生的,但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期间,摄影在造型艺术方面的贡献还是十分平庸,而到了19世纪末,才在艺术领域引起强烈的反响。此时的绘画虽然没有被摄影所取代,但是摄影的作用也没有被低估。摄影为当时的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对艺术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摄影很快风靡一时,风行世界,也传到了闭关锁国的中国。此时流传至中国的摄影术不过是宫廷达官们的猎奇之物,直到到了20世纪初,才被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掌握并用于艺术创作,才产生了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在我国传播之初,其理论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但不乏一批杰出学者投袂奋起,例如鲁迅、康有为、刘半农、郎静山等先生都为摄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鲁迅先生以他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写出了诸多关于摄影的文章。其中最主要的有《论照相之类》、《从孩子的照相谈起》。他不仅描述了摄影刚传入中国时不同阶层对于摄影的不同观点,而且还对因摄影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不同决定摄影风格、内涵的不同做了深刻的论述。其中包括了很深刻的思想、美学和艺术的见解。而康有为先生更是从审美感受和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论述照片。在1923年,康有为先生亲笔为欧阳慧锵所著的《摄影指南》一书题字、作序并对其中的十三幅摄影作品逐张写了所谓“画意”性的评语,所谓“画意”性的评语即审美的艺术鉴赏和评论。这些评论不长,仅有十几言,但它在中国摄影艺术和摄影美学发展的起步阶段,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开拓意义。而刘半农先生,他的《半农谈影》更是成为了我国最早、最完整、最具理论形态的摄影著作。半农先生指出“画是画,摄影是摄影,虽然二者声息相通,却各有所长,并不能彼此模仿”而且他首次提出摄影主体论、本体论;倡导摄影艺术的个性化、民族化;对摄影艺术进行科学的分类,对摄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同时,半农先生参与了我国第一个摄影组织——光社,主编了我国最早的摄影艺术年鉴——北京光社年鉴。在摄影理论上建树颇殊。而郎静山先生更是将中国写意化的意境美学精神与摄影影像创造结合为一体,丰富了摄影艺术的内涵,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摄影艺术风格。除了上述四位先生以外,还有很多大师例如张大千、陈万里、吴中行、卢施福等等很多大师都为我国摄影艺术、摄影理论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西方美学史[M]. 商务印书馆,朱光潜,2011
[2] 西方文艺理论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章安祺等,2007
[3] 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的互补互促[J].赵皓月.传媒论坛.2019(12)
[4] 论摄影技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J].张锐,崇明宇.艺术教育.2017(Z2)
作者简介:高双双(2000.9~)女,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视觉传达设计系平面设计与传媒方向。
宋佳艺(2000.8~),女,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视觉传达设计系数字与交互设计方向。
衡星朵(2000.10~),女,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视觉传达设计系数字与交互设计方向。
孟昊德(1999.8~),男,河北省秦皇岛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系玩具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