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阅侠

2020-10-28 08:39刘志远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20年9期
关键词:处境年画文章

刘志远

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现以之作为出发点来说明农业处境的特性和在这个处境里发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照。匮乏和丰裕,并不单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经济是指不断的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在这两种经济中所养成的基本生活态度是不同的:在前者中的主要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在后者中所维持的精神是“无餍求得”。

传统匮乏经济的形成有着许多条件。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资源的供给。其次,可耕地的面积受地理的限制。土地所需劳力的分量是跟着农业技术而改变的。人多事少,使劳力的价值降低。劳力便宜,节省劳力的工具不必产生,即使产生了也经不起人力的竞争,不值得应用。不进步的技术限制了技术的进步,结果是技术的停顿。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持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

我承认物质生活的享受总是人生的一种引诱。那么,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中,这种引诱会引起什么后果呢?在村子里,每一方田上都有着靠它生活的人。若是有一个人要扩张他的农田,势非把别人赶走不成。一人的物质享受必然是其他人生活的痛苦。路上的冻死骨未始不就是朱门酒肉臭的结果。人不向自然去争取享受,而在有限的供给中求一己的富裕,结果不免于人相争食。这并不是东方的特色,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对于物质享受的爱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这种精神并不能使人在这种处境中获得满足,于是知足安分的观念产生了,这观念把人安定在这种处境里。

若是匮乏经济和丰裕经济只是财富多寡之别,东方和西方正可以相邻而处,各不相扰。贫而无谄,富而好施,还是可以往来无阻的。但是这两种经济的不同却有甚于此。前者是封闭的、静止的经济,而后者却是扩展的、动的经济。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代表着一个扩展的过程,一个无孔不入的进取性的力量。由此,我们可以很简单地说,直接使东方受患难的是西方的武器和生产技术。技术是人利用自然的方法,重视技术、发展技术是提出一种人对自然的新关系。匮乏经济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只能是修己以顺天,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应付有限的资源;在丰裕经济中则相反,是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这种对自然的要求、控制使人们对它需要了解,于是有了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产生科学,绝不是中国人心思不灵,手脚不巧,而是中国的匮乏经济和儒家的知足教条配上了,使我们不去注重人和自然间的问题,而去注重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结构问题了。西方只在技术上求发明,而忽略在各社会组成上求进步和配合,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憾事。

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教授在中国的一次旅行中,发现了荀子著作里有着不少和他相同的见解。我不敢否认,世界文化史中可能再有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次文艺复兴也许将以人事科学为主题,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传统可能成为复兴的底子。怎样去利用现代技术和怎样同时建立一个和现代技术相匹配的社会结构是两个不能分的问题。若我们还想骄傲于自己的历史地位,只有在这当前人类共同的课题上做出我们的贡献来。

[费孝通/文,节选自《乡土中国》(修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有校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國社会变迁的过程为出发点,阐述农业处境的特性和因之产生的价值观念。

B.匮乏和丰裕是相对的,区别在于生活程度的高低、经济结构的本质和基本的生活态度不同。

C.资源的多寡导致匮乏和丰裕两种经济形式的产生,二者又导致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同。

D.如果世界文化史中再有一次文艺复兴,可能会以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传统为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从不同的方面和层面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辩证思维,尤其以鲜明、有力的对比论证方式贯穿全文。

C.文章引用杜甫诗句,意在强化“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导致的严重后果。

D.文章以大量篇幅进行深刻说理,并呼吁中西方一起面对当前人类共同的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匮乏经济的价值观是修己以顺天,故封闭、静止;丰裕经济则是对自然要求、控制,故扩展、运动。

B.费孝通曾经说,孔子所关心的是人和人的相处。这种说法与文中匮乏经济价值观产生的原因有着一致性。

C.在中国,儒家知足教条和匮乏经济的匹配使后者去注重在各社会组成上求进步和配合,即社会结构问题。

D.文章一语中的穿透中西方文化价值壁垒,明确指出在社会变迁中,中西方如何才能优势互补地共生。

参考答案

《深藏在腊月里的乡愁》阅读

1.D(二者比较的结果有误。腊八和春节都富有文化气息,都体现风俗习惯,不存在“更”的比较性结果。)

2.①年画是过年的精神补品。因为每种年画都蕴含着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寓意,如大公鸡年画寓意大吉大利。②年画折射民俗习惯,“不去买啥,也要逛画”。③年画是情感的依托,“鲜艳的年画就是大伙儿最爱看的,一看便是一年,一年便濡染在年画放射的境界里”。

3.没有偏离主题。①作者追溯腊八的起源,从腊八粥联想到祭祀,进而联想到周代、帝尧时代,形式上紧承上文,内容上使题材更广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对腊八起源的记述,表达了人类期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这种美好愿景和过年买年画的意义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六两段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节日对于人们的意义。③从作者对腊八的追溯中,可见腊八起源于尧的时代.足见其历史悠久,可见其中蕴藏的乡愁具有悠久的传统。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阅读

1.D(A项中指代错误,原文“现以之作为出发点”中“之”指代“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B项中“基本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匮乏和丰裕”的不同之处,而是匮乏经济和丰裕经济产生的结果。C项中,“导致匮乏和丰裕两种经济形式”“产生”的是“技术”,而不是“资源的多寡”。)

2.C(引用杜甫诗句,意在强化“一人的物质享受必然是其他人生活的痛苦”的观点。)

3.C(“后者”指代错误。“注重在各社会组成上求进步和配合”的是“我们”,即中国人,而不是“后者”所指代的“匮乏经济”。)

猜你喜欢
处境年画文章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画与理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牛年画牛等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现代雕塑的处境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