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文化人”

2020-10-28 09:31乔国政
杂文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自警佛印杂文

乔国政

哈哈!差点儿没闹出笑话。起因是去年我代邻购物,事后她还我款时非要用微信支付,可我没有使用微信支付的习惯,故一年多来这100元一直在我的手机里睡觉。可昨日意外发现手机里“钱包”归零,查询提示“请不要把手机交给商家,以免钱财丢失”。我突然想起前天我预交电话费时,付给营业员100元现金后,她说有礼品相贈,索要了我的手机和密码,操作几下显示“成功缴费100元”,连同礼品还给我。我猜想她收了我两次100元,只记录了一次,于是非常生气,当即起身欲找其算账。可半路上又觉不妥,打电话问闺女咋办,闺女哈哈大笑。说:“幸亏您先给我打电话,不然让人家说您这个七旬老教师什么好啊!您健忘啦,一个月前我帮您把‘微信钱包里的钱转入‘零钱通'了,钱还在您的手机里,还有利息呢。”

医嘱让我“遇事莫恼……”,自我感觉做的差不多了,怎么如此小事就失去定力了呢?深感自责。故在家族微信群用小诗抒怀,以自嘲的形式道出此时心境,借此自警。胞弟随即将佛印回复苏东坡的帖子:“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转赠与我。此语源于小故事,讲苏东坡学佛参禅,某天来了灵感,写了一首五言偈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轼自以为得意,派书童过江送给禅师佛印欣赏。佛印笑批“放屁”二字,让书童带回。苏东坡怒不可遏,亲自过江找佛印问罪。佛印闭门不见,只在门上留下一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恍然大悟,惭愧不已,并以此为戒,继续修身养性。胞弟这是借此故事在笑话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我学习古代先贤。侄女见我们以诗词相对,接腔道:“你们都是文化人,俺没文化,搭不上腔。”

“文化人”一词,好像刺痛了我某根神经,扪心自问,我是“文化人”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窃以为,“文人”与“文化人”应当是两个概念,“文人”仅是学历高了点儿,多识俩字儿,且长期从事文职工作的人。而“文化人”则是“以文化人”的简称,即用优秀的文化和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人生,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素质和道德品位的人。一个人学历再高,从事文职工作时间再长,甚至可著书立说,但若只是把优秀文化当作“手电筒”,照人不照己,不能“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那么,充其量只能算作“文人”,而不能称为“文化人”。进一步检点自己,顿觉汗颜。

该故事让我感悟到:“文人”转化为“文化人”,是一个“严于律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笔者不敢用“见贤思齐”的观点,以社会上公认的“道德模范”为标杆,说我们该如何做。因为,差距太大,无从说起。只能见机行事,按着“标杆”默默地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空洞地说教,如某些“心灵鸡汤”,只能令人生厌。我想说的是“见贤思齐”的下半句,即“见不贤而内自省”。因为这一句对我们爱杂文、读杂文、写杂文者距离更近,可操作性更强。

首先,杂文人的使命就是“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批判的对象固然是“不贤”,但在批不贤的同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内自省”,即将批判的矛头还要对准自己灵魂深处“丑陋”的一面。多做自我批评,不要只看别人满身脏,认为自己一面光。

其次,写杂文的过程,是人生感悟的过程,也是自我检点的过程,在内心世界经受一次灵魂的洗礼,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有些内容不一定直接用文字表白“我有哪些问题需要改正”,只要心存“自省”理念,引以为戒,并付诸行动,足矣!

最后,文章写出来发表后,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笔者常把自己发表在《杂文月刊》上的人生感悟类文章标题做目录并集结起来,时常翻阅。不是显摆,而是自警。如《吃一堑,怎么办?》《淡字新解》《汉字里的廉政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小失大,咎由自取》《快乐和烦恼都是自找》《心灵美丑自曝光》《嘴下留德,成人之美》《换位思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事清楚点,小事糊涂点》《大度有度》等等,常问“自己做到了吗”?检验“自己做的怎么样”?借此,努力实现由“文人”向“文化人”的转化。提升自己的品位。如遇知音,愿与共勉。

猜你喜欢
自警佛印杂文
涵养行举自醒的自觉
辽宁省图书馆藏宋刻珍本《自警编》考论
妙语尝酒肉
画与理
苏东坡与佛印
佛印
“五柳鱼”何故叫做“东坡鱼”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