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晦日闭门读书时

2020-10-28 06:48袁林
金秋 2020年13期
关键词:生僻字爱书资治通鉴

文/袁林

在二三月疫情最紧张的日子,我每周出门一次买菜,闲暇的时间一大把,居家何所为?有一天朋友打来电话,闲聊一阵,问他做什么?朋友心情很好,说好不容易清闲下来,抓紧看书呢。

问他读什么书,朋友说你推荐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我已经看完了。听他这么说,我自然很佩服。首先,给他推荐这本书已经是二十年前了,二十年前关于一本书的事情还牢记不忘,可见是一位爱书之人。其次,这位朋友一直在领导岗位,无一日不繁忙,现在终于有时间读完大部头的书,也算是因祸得福。我还有一点感慨,真正爱书之人不会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其他理由而放弃对书籍的热爱,书在心中永存。

宋人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

不读书的危害如此之大,在今人看来似乎有些夸张,你看如今街头巷尾,美女如云,俊男如鲫,请出来十位采访一下,能发现一个爱读书的就不错了。不过说笑归说笑,一个人若要追求一定的修养和气质,读书实在是不可或缺的项目。

关于读书的苦乐,我这里要改编一句托翁的名言:痛苦的读书都是相似的(为了考试),幸福的读书各有各的幸福。

回想那些封闭的日子,有时艳阳高照,有时朔风呼啸,百无聊赖之时,躺在沙发上,沏一杯茶,捧一本书,云游书海中,与书中人物甘苦同享悲欢与共,何其惬意!

两个月的封闭,我读过的书胜过平日大半年,真个是此间乐,忘疫情。

若是在这里列出一个书目,未免太俗,那就说说疫情期间读书的收获吧。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为两种状态,一种纯粹是怡情娱乐,比如读小说诗歌看人物传记历史故事,这种读书跟看电影电视剧差别不大,看的时候很热闹,看完也就完了,除非像看《红楼梦》之类巨著,要通读三四遍,又可以细读某些章节若干遍,这样不仅记住了很多情节人物,在文学修养上也会大有长进。但是一般来说,我们看小说就是图热闹,就是舒展在工作中紧绷的神经。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很好看吧,看得人废寝忘食,可是看完以后呢,脑袋里似乎什么也留不下来。

第二种读书,是怀有某种目的的(不含应对考试),这就言归正传了。疫情期间给我打电话的朋友说他读完了《第三帝国的兴亡》,我称赞他了不起,接下来我标榜自己,告诉他我正在读《资治通鉴》。

当今时代,《资治通鉴》有很多译本,有单纯的白话译本,如当年柏杨的白话本,有文白对照的版本,如朱学勤版本。白话本很好读,读了就懂。而这次因为疫情,时间多多,所以决定读原版《资治通鉴》。必须承认,我并没有从头开始,一部《资治通鉴》,三百多万字的文言文,那得看到猴年马月呀。于是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章节,比如东汉时期,汉光武帝打天下坐天下是一段,东汉末期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又是一段。然后又选择了安史之乱到中晚唐时期,什么唐德宗唐宪宗唐文宗等等,看看大唐帝国的那些糗事,也算是兼听则明吧。

刚开始读进度有点儿慢。我们读古文有两个障碍,第一个是生僻字,特别是在某个关键位置突然蹦出来挡你一下,这个很恼人。出现在关键位置的生僻字一定要查字典搞清楚,否则接下来你可能对整段文字都云里雾里。而非关键位置的生僻字,比如一般人物的姓名,一般的地名等等,可以忽略过去。

第二个障碍是古人遣词用句的方式。比如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通假字等等。这些问题若是放在平时,会叫人不胜其烦,恼怒之下直接就去看白话文了。但是闭门在家无事,就有了慢慢解决的心情,看上三五篇以后便有了豁然贯通的感觉,原来解决文言文中的难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明白了这些规律,相当于打开了阅读古文的钥匙。当然,对于整天忙于工作的人来说,没有宽裕的时间,哪里有心思去研究这些与柴米油盐不相干的东西?

还是那句老话,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抓紧它,它为你服务;你放松它,就会悄然溜走不留痕迹。

猜你喜欢
生僻字爱书资治通鉴
小老虎书签
生僻字里识青铜
胡三省苦心作注
让语文老师也会怀疑人生的生僻字
学习生僻字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挑战动物生僻字
梁元帝:“爱书”焚书的千古罪人
梁元帝:“爱书”焚书的千古罪人
梁元帝:“爱书”焚书的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