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舒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纷纷增设或准备开设轨道交通类相关专业。为提高学生学习及研究能力,提升交流与服务水平,这类专业均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但师资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考评体系尚不完善,制约了ESP教学在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发展。以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要载体,以ESP理论为指导,研究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教学对建立起系统的、规范的ESP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提升学生对英语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ESP理论;轨道交通;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2.060
1 ESP理论及国内教学应用现状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 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依据受教育者的专门需要开设的英语课程,它是以专业为导向的实用英语,也被称为专业英语。自2006教育部颁布的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指导意见出台后,国内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基于ESP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已具有英语基础,通过ESP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
2 轨道交通社会功能及高职相关专业课程分析
铁路是国家经济大动脉、民生工程,是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主要运输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十一五”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出重点任务第七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随着铁路交通的迅猛发展,对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轨道交通专业因其良好的就业前景,成为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人才供需变化,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时而动。经调查,高职院校新增专业中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两个轨道交通类专业非常热门。这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均开设了公共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公共英语一般由公共基础部制订课程标准,面向大一新生统一实施教学计划,专业英语由所属二级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拟定开课计划。
3 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都是公共英语+专业英语,即一般在大一开设公共英语,大二开始开设专业英语,有的高校可能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开设专业英语。就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教学实际上是处于起步阶段,不仅需要教材、教师等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完善。就整体而言,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ESP教学尚未完善,需要继续探索、优化。
盲目跟风新专业增设,但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并未推陈出新,轨道交通类专业的英语课程开展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体系等有待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也有待健全,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教学师资不专不精,教学团队有待培养
由于轨道交通的专业的特殊性,且很多新增此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面临类似处境,专业英语教师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大部分是由英语教师来“分忧”,也有部分是轨道交通类专业的“高才生”来“支援”,在交通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两方面很难做到“两全其美”,这也造成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学习相脱节,或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专业师资团队急需打造与培养。
3.2 教学资源尚未完善,资源平台有待融合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版的轨道交通类英语教材普遍存在单一性、同质化等问题,要么是高铁乘务服务英语,要么是城市轨道交通英语等,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实际存在脱钩现象,课本内容未能全面反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的新概念、新技术、新装备,且缺乏与轨道交通类职业技能鉴定或相关大赛有效衔接。教师利用网络挖掘教学资源,但一些成熟且经过实践检验的网络教学资源尚不丰富,诸如精品课程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仍在开发或完善中。
3.3 教学课堂乏善可陈,教学评测有待健全
课堂教学很多采用词汇认知、阅读理解、翻译写作等传统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仍然处于口头传授形式,墨守成规的课堂使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更加乏善可陈。而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考评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4 构建基于ESP理论的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4.1 基于ESP理论的教学课程体系重构
为满足行业市场以及实际工作需要,结合轨道交通类行业岗位设定,重新定义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三个层次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同时兼顾学生自我学习习惯的养成,重新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而确定轨道交通基础英语的教学层次和目标(表1)。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掌握培与之专业相关的技能延伸发展,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实际需求,构建基于ESP的教学体系,以实习实训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轨道交通类专业ESP教学主要包括服务岗位所学的听说技能、操作岗位所需的读译技能、管理岗位的说写技能。以这三方面来重构课程体系,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衔接,既要避免“完全同質化”,又要消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狭隘学习观点,全面提升学生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
4.2 基于ESP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普遍偏重视觉和体验学习模式,对新鲜事物兴趣较高,个人网络即时学习能力强。在原有学校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网络教学、掌上学习平台等第二课堂,保证24H随时随地学习的同时增加了学习趣味性。将专业工作流程通过项目式设计融入信息化教学平台,用信息化手段重构学习流程,包括几点:(1)教学软件。利用诸如科大讯飞与外研社共同开发的软件将传统枯燥的单词记忆变成了有趣的人机互动;写作软件具有将学生提交的英文作文进行自动修改功能,对学生在语法、用词等方面的错误给予客观、全面的纠正。(2)慕课。将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教学制作成慕课,在制作过程中尽量使用flash等动画形式分析专业词汇、工作流程、情景对话;讲解实操注意事项及应用训练时尽量多使用图例,挖掘编写跨文化背景故事,完成听说读写译强化学习。(3)课程学习平台。结合轨道交通专业特点,教师在开课前一周通过超星学习通、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等学习平台将有关“英语国家的轨道交通发展概况”等英文资料进行发布,对学生在线学习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完成交互式阅读理解任务并开展跟踪训练,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轨道交通这一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工作岗位。
4.3 基于ESP理论尝试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新的教学与实践评价体系
将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融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并按照“专业词汇记忆—常用口语操练—对应专业应用性实践训练—工作岗位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能力提升”的程序,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按照企业岗位群开展实践并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学生专业英语“学中做、做中学”,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
语言类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知识性、技能性较强的特点,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课程也不例外,普通的课堂讲授法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要求。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引入基于行动导向的基本理念设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设置教学情境和课业项目,承载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课程目标。针对性解决含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教学内容的课程实践教学难以实施的难题。针对此项教学模式改革将进一步寻求拓展和改进,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将结合平时成绩和实习实训及课外活动评价标准。
4.3.1 平时成绩
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签到、课堂表现、小组练习、课后作业以及参加各类课外大赛活动等。学生在线下、线上课堂及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应在肯定表扬的同时做好详细记录,期末作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依据。
4.3.2 实习实训及课外活动
实习实训及课外活动评价通过在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练,让学生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还原工作场景。教师在前期根据工作流程环节发布训练任务,学生课后准备,经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得出成绩。这种教学及评价体系在满足工作实际需求的同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按需所学,且能较好地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课外活动主要反映在学生对行业社团的参与,特别是相关技能大赛的竞技水平,一份付出,一分收获。
通过ESP理论指导,促进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两个学习层次的更好衔接,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但也是一项长期教学相长的任务。通过ESP理论重构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获得相应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在行业背景下实操能力与沟通能力,从而为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这也是基于ESP理论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初衷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牛东育.基于ESP理论的高职轨道交通类英语改革—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海外英语,2013,(7):96.
[2]文艳玲.基于能力培养模式的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以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为例[J].广西教育,2016,(5):114.
[3]廖华,胡昊.高职基础英语与ESP教学衔接的实证研究—以重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为例[J].海外英语,2012,(20):67.
[4]葛婷婷.高职基础英语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有效衔接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