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血肉筑成的抗战生命线

2020-10-27 10:16陆安
党员文摘 2020年9期
关键词:滇缅公路龙云生命线

陆安

不到腾冲,很难理解抗战文化的深刻内涵。小城中央,蓝天白云之下,苍松翠柏之间,坐落着赫赫有名的国殇墓园,凝固着永不消逝的抗战记忆。停放在国殇墓园草坪上的大石碾,可以勾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大石碾附近,则有一组男女老幼负重前行、敲石凿山的群雕像。

遥想当年,腾冲所在的滇西崇山峻岭、绝壁悬崖之间,多少淳朴而又可敬的民众,就是用这种无比原始的工具,硬生生凿出了一条关系国运兴亡的生命线——滇缅公路。

木盒里的鸡毛信和手铐

1937年8月,“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炮声隆隆地响彻广袤的中华大地,国家生死存亡、民族危在旦夕之际,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

去南京参会的龙云心中五味杂陈,一个在心中琢磨已久的“苦涩”方案即将公开亮相,汇报给蒋介石。

龙云酝酿的方案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接受外国援助的“输血管道”一定不能让日寇给截断,云南可以修一条穿越莽莽群山、直抵缅甸仰光的公路。有了这条公路,中国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关系抗战命运的大计,不可等闲视之。

南京国防会议期间,蒋介石单独听取了龙云的汇报,深以为然,当即拍板:中央投资200万元法币,云南地方筹措200万元法币,从速修筑滇缅公路。

一条驰名中外的国际大通道,在战火纷飞的危急时刻,浮出了历史长河的水面。

滇缅公路起于中国昆明,止于缅甸腊戌,中国境内段长959.4公里。从昆明到下关为东段,长 411.6公里,以原滇西省道为基础,已于1935年12月修通;从下关到畹町为西段,长547.8公里,全部为新修。

滇缅公路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在国内的西段。山崖绝壁之间,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之中,则是令人谈之色变、闻之胆寒的瘴疠。古往今来,少有人能在这瘴气侵袭下幸免于难,就连最有勇气的马帮都避之唯恐不及。

1937年12月,滇缅公路正式动工。

一开始,不仅日本不相信中国短时间内能凿通这条公路,就连美英等国也持怀疑态度。世界权威专家断言,没有3年工夫,不可能修成此路。结果,9个多月后,1938年9月,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各国不禁为之瞠目结舌。

那么,奇迹是怎样出现的呢?

修筑滇缅公路期间,施工沿线到处可以听到悠扬、动听的歌谣:“修公路呦,大建树;凿山坡呦,就坦途;造桥梁呦,利济渡……”这首歌谣的作者,是滇缅公路关键地段龙陵县的县长王锡光。王锡光一生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接到龙云从省城发来的一个木盒,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封插着两根鸡毛的“鸡毛信”,上面有龙云的亲笔签名,交代了限期筑路的任务;另外,就是一副铁手铐。

王锡光对身边的少数民族土司说:“若不能按时完成修路任务,就一起去跳潞江!”潞江就是今日之怒江。王锡光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写出了名噪一时的《筑路歌》,也活活累瞎了自己的一只眼睛。

筑路工地上催人泪下的身影

究竟是什么让王锡光县长急瞎了一只眼睛呢?是条件差、工期紧、任务重,外加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因素。

从下关到畹町这段公路,须完成土方1989万立方米,石方187万立方米。这是当时中国公路建设项目中空前艱巨的浩大工程。公路采用传统的弹石路面,即不铺设柏油的泥土碎石路。因为柏油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奢侈品,根本用不起。这碎石路,需要靠民工采集、铺设、碾压才能完成。

穿越80多年的时光,今天再次凝视当年那些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的现场照片,依然令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震撼和伤痛!

如果说照片留给人们的是直观印象的话,那么,文字的记载则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了这条公路诞生的艰辛与磨难。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云南全民抗战》一书记载:参加修筑滇缅公路的民工,“不但不给工资,并须自负行装工具,自备粮食”。为争取时间、如期完成工程,民工白天苦干,夜间还要突击。滇西的民众不仅是用双手、用汗水,更是用生命与鲜血来浇灌这条事关重大的交通线。

1938年9月21日的《云南日报》报道:“曾经有不少的征服自然的男女战士粉身碎骨、血肉横飞,怪可怕地死于无情岩石底下,怪凄惨地牺牲于无情的大江之中,还有不少的开路先锋则死于恶性疟疾的‘暴力之下。据大约统计,牺牲于上述种种缘故的男女民工不少于二三千人。”

炸不烂打不垮的抗战生命线

滇缅公路一经筑成,就发挥了为中国抗战输血打气的“输血管”作用。当时的人们赞誉其为“血线”,其实寓意是极为深刻的:修筑滇缅公路,民工抛洒鲜血;保卫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抛洒鲜血;使用滇缅公路,南洋机工抛洒鲜血。

“中国远征军”、“南洋机工”……诸多二战史上的专有名词,均滥觞于这条“血线”。10万中国远征军出征异域,5万多将士牺牲,累累白骨,汩汩血泪,为的不就是粉碎日寇切断滇缅公路的险恶计划——“断作战”计划么?日寇处心积虑,从滇缅公路建成通车开始,就一直无所不用其极地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赤裸裸地将其作战计划命名为“断作战”。

3000多名怀揣赤子之心从南洋回国支援抗战的机工,开着首尾衔接、连绵不断的卡车,昼夜不停地奔波在险峻且屡遭日军飞机空袭的滇缅公路上。他们舍生忘死,不计得失,其中1000多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正是在千千万万热血健儿的努力之下,滇缅公路成为炸不烂打不垮的抗战生命线。即使在最艰苦卓绝的时刻,中国也没有只是企求别人的援助,而是力所能及地将自己的资源和财富输送给同盟国,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滇缅公路在运行的3年时间中,波折不断,命运多舛。先是1940年7月18日,迫于日本的压力,英国签订封锁滇缅公路缅甸路段的《克莱琪—有田协定》。该协定规定:“英国决定自1940年7月18日起,禁止军械、弹药、汽油、载重汽车及铁路材料,经缅甸运入中国。禁运期定为3个月。”尽管有人认为这是英国的权宜之计,禁运的那3个月正是雨季,运输量本来就不大,但却足见英国的绥靖主义及对中国抗战支持政策的摇摆不定。

10月16日,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郭泰祺与英国外长哈利法克斯会谈商定:“英日协定禁运期满,滇缅交通定于1940年10月18日重新开放。”中国的机工遂抓紧一切机会,争分夺秒,试图把失去的3个月时间夺回来,为祖国多运物资。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1942年初,南洋各地相继沦陷。2月底,日军从暹罗(今泰国)攻入缅甸。危急关头,为了保卫祖国的生命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因指挥混乱、军令不畅、环境恶劣、英军消极等诸多原因,功亏一篑,兵败撤退。

5月,日军从缅甸攻入中国滇西,怒江以西的腾冲、龙陵等地失陷。5月5日,为阻止日军渡江,中国工兵炸毁了横跨怒江两岸的滇缅公路咽喉要冲惠通桥,滇缅公路随即成为“断头路”,但中国也守住了怒江天险,守住了怒江东岸的大片国土。

滇缅公路是一条维系抗战的生命线,更是一块凝聚士气人心、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高地。修筑、保卫和使用这条公路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畏艰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过程。多少动人的事迹,多少感人的英雄,都永远存活在史册上,成为一座永远闪烁着不灭光辉的历史丰碑。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纵横》)

猜你喜欢
滇缅公路龙云生命线
除险清患 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弘扬滇缅公路文化 助推区域旅游发展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URANS simulations of the tip-leakage cavitating flow with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procedures *
Some notes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rror analyses of the attached turbulent cavitating flow by LES *
滇缅公路的历史功绩及时代价值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
龙云政府与云南金融近代化
民营医院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