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博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号叫/号角 横财/飞来横祸 假以时日/假期安排
B.眼睑/签证 竣工/逡巡不前 馈赠礼品/振聋发聩
C.卡片/卡壳 尽快/尽善尽美 绿色食品/绿林起义
D.什锦/绵延 镊子/蹑手蹑脚 怦然心动/萍水相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溅落 纽带 冠名权 食不裹腹 海市蜃楼
B.洽谈 农谚 合家欢 焕然一新 掎角之势
C.谴责 篇幅 国库卷 举棋不定 冥思苦想
D.缪误 侨胞 花岗石 披肝沥胆 情投意合
3.古詩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归雁人胡天。(《使至塞上》)
(2)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寥寥八字,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刻画出小鱼的憨态可掬、灵巧轻捷。
(4)精练传神的人物描写可以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境遇。杜甫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自己面对孩童的欺侮无可奈何的心境;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炭翁》)的肖像描写,刻画了卖炭翁生活之艰辛。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西游记》中神可变为魔,魔亦可变为神。请从下面回目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要叙述神、魔之间有哪些变化。
①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②悟空大闹金山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仰是一种力量,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请以《红岩》中江姐、华子良的事迹为例,对此加以简要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提到中国人饮食的南北差异,人们总是用八个字精辟地概括——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秦岭一淮河一线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其以北地区降水较少,作物以小麦、高梁为主,____ ①_____ ,所以馒头、面条、烧饼、饺子在北方比较多见。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属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稻生长旺盛,一年多熟。所以南方人主食为米饭,并用米线、米粉取代了面条,另有米糕、粽子、汤圆等食品。至于南甜北咸,是由于南方容易获得蔬菜但水分蒸发量大,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但要加糖补充身体的水分代谢;_____ ②____
,相对咸些。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口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材料一】纸上乾坤大,画里岁月长。美术作品一直在传统春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各种年俗交织在一起,在百姓祈福、记录民间春节习俗的同时,也使节日充满了文化味。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分为六大类:门神类、吉庆类、风情类、戏曲类、符像类、杂画类。其中吉庆类年画最受百姓喜爱,这类年画直接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的介绍,判断【材料二】中的图一属于哪一类年画,并简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的介绍,说说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选择【材料二】中的图二做年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6分)
那个擀皮的人
父亲是一家之主。他说:“吃饺子吧。”母亲便忙活了起来。面粉是现成的,盛在一个深绿色的铁皮桶里。她舀了面粉,倒入盆中,添上水,和好面,然后搓掉沾在手上的面渣儿,挎着篮子到集市上去买韭菜和五花肉。
调好馅儿,铺开案板,找出篦帘和擀面杖,此时,面也饧了。在我们家,包饺子都是父亲擀皮,母亲捏。偶尔,父亲擀得快了就停下来,帮着母亲捏;更多的时候,他俩配合默契,父亲擀的正好够母亲捏,这大概就是心灵相通吧。饺子好吃不好吃,首先在于饺子皮,要擀得厚薄软硬恰到好处。父亲擀起来总是得心应手,他扯过那一大团面,切成一个个大剂子,反复地揉,揉成条状,再切成一个个小剂儿,按成饼状,右手持擀面杖压着大半面皮上下滚动,左手捏着面皮边儿循环转动,一张张饺子皮就擀成了。母亲是个左撇子,她将饺子皮摊在右掌心,夹足馅儿放在皮中间,上下对折,再左右捏上几下,饺子便严丝合缝了。饺子个大馅儿足,结实饱满,一个个卧在高梁秸编扎的篦帘上,从边儿开始,一圈一圈地向里包围,仿佛荡开的涟漪,最后胜利会师似的卧满了整个篦帘。此时,蓝色的煤气火苗正探出舌头,舔着锅底,水沸了,母亲端过篦帘,将饺子拨拉入水。饺子在沸腾的水中翻滚着,捞出锅时愈显丰腴水灵,像满载的船儿,泊在青花瓷盘浅浅的避风港中,热气腾腾,好似被一阵风吹散的炊烟。我心急火燎地夹了一个,咬上一口,韭菜与五花肉的香味交融着,氤氲在舌尖。我明白了“好吃不过饺子”的内涵。
对孩子来说,记吃不记打是天性。幼时我淘气得不像话时,母亲便随手操起擀面杖,作势要打我。所谓打也只是瞅准了,轻轻地扫过臀部那些肉多的地方,因此我痛恨不起擀面杖,渐渐地连同那打都忘了。但我深刻地记住了那时吃过的饺子,韭菜肉馅儿的、芹菜肉馅儿的、荠菜肉馅儿的、芸豆肉馅儿的……一张小小的饺子皮包住了各种蔬菜,也包住了父亲和母亲的浓浓亲情。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除夕,一家人吃罢年夜饭,春晚也拉开了序幕。父亲和母亲将面、馅儿和家什搬到了客厅的茶几上,仍旧一个擀,一个捏,不时地抬头看上一眼春晚,手却从没停下来。不到十点钟,饺子包完了,卧满了两个篦帘。饺子就是“交子”,它连接起了旧岁与新年。大年初一早晨,我们一如既往地给父亲和母亲磕头拜年,挑竿炸响穿红袄的“大地红”鞭炮,一盘盘饺子端上桌,热气萦绕,模糊了半边脸…
若干年后,我记起这一幕幕,恍然觉得父亲擀皮母亲捏,正如男耕女织,一家的温馨与幸福就在这男耕女织中绵延,似乎永远不会止息。
后来,父亲不在了,母亲的天空塌了一半。她常常一个人坐在黑暗中,想不起来开灯,或许也不愿意开灯。我是长子,便学着父亲的口吻说:“吃饺子吧。”不等母亲说话,妻子和儿子抢先应和。照例是和面、买韭菜、买五花肉、调馅儿,妻子代替父亲擀皮,仍是母亲在捏。母亲一言不发,一个一个认真地捏着,她一定想起了那个擀皮的人。饺子渐渐覆盖了整个篦帘,像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雪。第二天,母亲的脸上居然有了微微的笑意,她大概又看到了照进生活里的些许阳光,我觉得这是饺子的神奇作用,它填补了生活的罅隙。生活中,锅碗瓢盆相互磕碰是常有的事,每逢这时,我总会说:“吃饺子吧。”于是大家各自动手,配合默契,吃罢饺子,所有的误解与不快都散尽了,留下的是宽容与珍惜。
挨到了除夕,那是父亲走后的第一个除夕,母亲在下午就将家门口的灯换成了一盏红灯,像悬起了一个小小的灯笼,它从里向外地散射着红光,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父亲回家的路。母亲和我们一起,在它的照耀下包饺子、看春晚、守岁、拜年、吃饺子,仿佛父亲仍然与我们红红火火地包着饺子,他在擀皮,母亲在捏,一切都像他在时一样。
此时,二十四节气又开始了新的轮回。旷野无人,麦苗葱茏、稠密,我禁不住想象在纷飞的大雪中,我扯开嗓子呼喊,喊我所有的亲人迎着雪回到故乡,喊地下所有的先入重返人间——在除夕和初一,将四下失散的他们聚拢到一块儿,围炉吃一盘热气腾腾的团圆饺子。
(简 默/文,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9日,有校改)
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以《那个擀皮的人》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主要用什么方法刻画父亲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你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量子纠缠记
①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一个人想起另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却能同时感觉到;突然感觉到有人要给自己打电话,结果电话很快就响了……。我们通常称之为“心灵感应”。两个人之间瞬间的信息传递就是如此微妙,只是长期以来,我们要么认为纯属巧合,要么干脆斥之为迷信、伪科学。
②20世纪量子理论的出现,颠覆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别是量子纠缠理论的实验验证:具有纠缠态的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只要一个状态发生变化,另外一个也会瞬间发生变化——这不就类似于“心灵感应”吗?当然,这个实验不是为“心灵感应”做验证。但基于量子纠缠理论的量子通信,解决了人类保密通信的巨大难题。
③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安全性得到严格证明的通信方式。对保密通信的需求自古就有,且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小至个人隐私,都无一例外地与此息息相关。保密和窃密,自始至终纠缠不已。为了保密,人类不得不在加密技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从用纸笔或简单机械实现加解密的“古典秘法体制”,到莫尔斯发明电报实现加解密的“近代密码体制”,再到以电子密码催生的“现代密码体制”,加密技术水准不断攀升。保密与窃密的攻防双方,基本都是在加密、破译的反复循环之中较量着。虽然机关算尽,但要确保保密通信万无一失,仍需绞尽脑汁。
④20世纪90年代,随着量子算法的提出,人们意识到,量子计算机在并行运算上的强大能力,使它能快速完成传统计算机无法完成的计算,一旦研制成功,将对“现代密码体制”造成严重威胁。这话听起來不免让人胆战心惊。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让人类看到了“永不泄密”的曙光,可以做到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神奇的是,量子通信具备“反窃听”功能。利用光子的量子态作为密钥本身的载体,收发双方通过量子测量的方法,能够检测出这些光子在传输过程中是否遭到了窃听。
⑤除量子保密通信外,量子通信中还有另一种应用方式,即量子隐形传态。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把粒子的量子态传送至遥远的地方。在量子纠缠的帮助下,待传输的量子态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在一个地方神秘地消失,又以光速在另一个地方神秘地出现,而且不是巧合。
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人类未知的世界,大到难以想象。现在也许可以说,量子保密通信能做到“永不泄密”,但在未来呢?
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求未知的梦想,才是人类前进的动力。科学正是在怀疑、假设、证实、否定中不斷发展的。
(斯 雄/文,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2月16日,有删改)
1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例子放在第几段比较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游记》中的神仙、妖怪经常玩“失踪”,孙悟空一个跟头就能翻出去十万八千里。现代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星际穿越”,以及武侠小说中的“乾坤大挪移”,过去都只当是幻想。现在看来,这些不是不可行,而是有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第15—18题。(10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选自周敦颐《爱莲说》,课内原文略)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出淤泥而不染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香远益清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C.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观夫巴陵胜状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段中作者采用了哪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请结合内容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乙】两段在语言风格上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略),完成第19、20题。(4分)
19.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独怆然而涕下”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1.根据要求作文。(50分)
题目:面对____,我____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