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治强
楚金币是人类史上首次浇铸而成的货币,在先秦没有发现其他国家铸造过金币,金币的含金量非常高,通常在9090以上。楚金币不仅是楚国上层社会拥有的流通货币,在中下层吏民中使用也非常普遍。它活跃了商贸文化,促进了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满足了商业和军事发展带来的庞大资金需求,推动了楚国的发展。
楚国是东周时期南方的大国,史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在东周时流通的货币有金质、银质和铜质3大类,施行金币、铜贝平行本位制度。楚金币在建国前后均有发现,涵盖金版和金饼等多种形式,数量可观,有完整版和切割成块的,以龟壳形数量最多。金饼钤印有文字、数字和符号,金版上常见圆形和方形钤文。楚国金币的始铸年代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春秋中期,有的说至迟在战国早期,有的说是战国中晚期。楚国金币是世界上最早的黄金铸币,在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国以后,安徽出土了数量可观、銘文和形制多样的楚金币,它们的发现为研究先秦经济史、楚国铸币制度和古代货币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一、楚金币与安徽的邂逅
(一)安徽是楚金币发现最早,数目最多和重量最重的省份
据《宋书·符瑞志》:东晋“永和元年三月,庐江太守路永上言,于舂(春)谷城北,见岸边有紫赤光,取得金状如印,遣主簿李迈表送”。春谷,东晋曾侨立繁昌县,即今天的安徽繁昌县。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中间,往往得小金饼,……得之者至多”,沈括并亲自得到一整版郢爰,但误释“刘主”,尚不知为楚金。
清嘉庆年间,李兆洛在其所纂修得《凤台县志》中也提及“印子金”,识读篆文为“主刘”,以为是汉淮南王刘安时期的药金,也未能准确辨识。
清末方潜益著《缀益斋彝器款识考释》记载:“闻道光中寿城南谢家圩孙氏别墅浚池,得一钣,凡十四钣相连。”文献记载了清道光年间寿县谢家圩发现过出金币。日本加藤繁氏《郢爰考》记载:“光绪29年(1903年)正月十八日,州(旧寿州,今寿县)人孙姓治井于城南二里桥,获金七,最大者重漕平九钱,平列四印。”
《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卷一六收录合肥龚氏收藏的寿县出土的楚金币的数字一样。计有郢爰、陈爰、专爰及字金等共7块。
建国后,“安徽发现出金币的地点有合肥、无为、寿县、霍邱、广德、望江、蒙城、临泉、六安、阜南、凤阳、全椒、黟县、石台、五河、凤台、利辛、长丰和庐江等20多个县市,具体发现地点有41处,其中以寿县发现最多,占了12处。安徽共发现楚金币411块,总重量为2490lg。”无论是地点,发现次数和重量安徽都首屈一指。
(二)安徽定远方氏父子的历史突破
清末方濬益著《缀益斋彝器款识考释》记载:“有郢金钣,铭二字印款,浚益所藏器,重四钱七分,此金出寿州、凤台二邑田间。……光绪丁丑(1877年)冬,……右一字从邑从呈是郢。……长男孝杰后释左一字为爰。”由此可见,方氏父子将楚金币的二印文释读为“郢爰”。这是方氏父子的历史贡献,在其后的100多年里,人们习惯读为“郢爰”。
方溶益,安徽定远人,清道光24年(1844年)考取进士。同治8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官场,到扬州开设淮南书局。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后人受益。方孝杰,方溶益之子,字长儒,官至刑部主事,光绪23年(1897),方孝杰和刘鹗设立晋丰公司,在义和团运动中,遇难于北京。方氏父子虽然只释读了“郢爰”一种印文金币,却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三)“爰”与“爯”的历史对话
“爰”从清末方氏父子破译后,一直延用到现在,在浙江省博物馆和南京市博物院等国内博物馆的展厅内,我们可以看到“郢爰”的实物陈列,在其下方的小小的说明牌上,依然清晰的写着战国“郢爰”标题。今天许多学者的文章中依然习惯用“郢爰”。当代学者林己奈夫、安志敏、黄锡全及罗运环等人认为“郢爰”之“爰”实为“爯”字。目前,“爰”和“爯”字在国内处于平行共存局面。
罗运环在《楚金币“爯”字考》中写到:“在有钤印的楚金币中,90%以上实物都使用了‘爯”字,历来学者虽非常重视此字的考释,然迄今尚难定论。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林已奈夫首先释作‘爯,但许多学者仍然释作‘爰或‘寽(锊的古字,商代重量单位。),是因为没有弄清此字的演变规律,以及它与爰、寽二字的真正区别。爯即称,楚币中的爯字,与六国系的,尤其与包山楚简中再字形体结构完全一致,而与同系中,包括包山楚简、鄂君启舟节中的‘爰字判然有别,与寽字更是迥异,其为爯字,已毋庸置疑。”
盛观熙认为“爰”字应该是货币的名称,不是重量单位,长沙西汉初期墓葬中,楚国金币实物印文写作“郢爯”或“郢称”,就是称量货币,“爯”和“称”是称量的意思,而不是重量单位。无论是“爯”、“称”或者是“爰”字,均为楚币上的古文字,只要约定俗成读法一致就行。
戴亚东认为“郢爰”中的“爰”字不是货币单位,而应该是衡量的单位。湖南发现许多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陶质冥币“郢称”,称是重量单位,即一斤重十五斤或四十锾。郢爰和郢称代表两个不同的时代,它们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四)最后的作坊在安徽
安徽省寿县东津公社不仅出土了郢再和金饼,还伴出了金屑,有粒状、牙状、发丝状和韭叶形几种。在寿县还发现了用于金币印记的铜印戳。安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卢茂村认为“郢爰即是楚在江陵之郢和后来迁都寿春以后所铸的金币。以上信息为寿春是楚金币的铸造作坊判断提供了依据。淮南寿县为楚灭亡前最后的郢都,也是中央级别铸造作坊最后所在地,在秦灭楚前夕,楚金币的铸造画上了句号。
二、金币的出土、类型和金矿
1949年以前我国已经出土了不少的楚金币。1949年以后,安徽、河南、湖北、山东、浙江、江苏、陕西等地先后发现了楚金币实物,计有956块,总重量51973g。从出土的楚金币重量来看,前三强有安徽、河南、江苏,安徽411块,总重量2490lg;其次是河南445块,总重量12805g;江苏84块,11843g。
(一)出土数据记录
1949年后,安徽发现楚金币的概况如下:
1954年,安徽合肥发现郢爰l件,重量19.7g;
1955年合肥发现2件郢爰,重量136.9g;
1955年,安徽霍邱发现1件郢爰,31.3g;
1955年,安徽芜湖发现郢爰2件,重33.9g;
1955年,安徽长丰发现郢爰l件,8.7g;
1955年,安徽合肥、霍邱、庐江发现郢爰7件,178.8g;
1956年,安徽庐江发现郢爰l件,重14.5g;
1957年,安徽广德发现郢爰l件,重约20g;
1966年,安徽风台发现郢爰2件,重约53g;
1967年,安徽临泉鲴城坟塘生产队发现郢爯6块,共重272.9383g;
1969年春秋两季,安徽省六安县三十铺公社陈小庄先后2次发现郢爯11块,共重1328.75g,其中有3块完整
1968年,安徽寿县发现郢爰l件,重18.7g;
1969年,安徽六安发现郢爰11件,重1328.7g;
1969年,安徽寿县发现一件郢爰l件,重87.7g;
1970年临泉艾亭集发现郢爯与陈爯共50块,计重799.2067g。1968年5月,东津公社花园大队崔庄王长秀发现郢爯l块,重18.72g。1969年7月东津公社吴家咀农民吴家炎发现l块8印郢爯,重lOOg;
1970年,安徽霍邱发现郢爰l件郢爰,重18.5g;
1970年3月,安徽寿县双桥公社孙场大队小拐农民孙自奉发现郢爯l块;
1970年3月,安徽寿县双桥公社大郢大队郢东农民邸道银的儿子发现1块郢爯;
1970年5月,安徽省阜南县三塔公社发现郢爯25块,总重量1181.3877g。同时出土的还有金饼17块,共重270.186g。1979年8月,寿县东津公社花园大队村民刘禄明取土时发现楚国金币,有卢金、郢爯、金饼,共计5187.25g;
1971年,安徽利辛发现郢爰l件,重lOg;
1971年2月,安徽寿县东津公社东津大队农民薛桢福发现1块郢爯,重14.5g;
1971年10月,安徽寿县东津公社南关大队西券农民王玉亭等3人发现l块郢爯;
1972年4月,安徽寿县东津公社高庄大队农民戚秀英等人发现l块郢爯;
1972年,安徽合肥发现l件郢爰,重50g;
1974年,安徽寿县东津公社花园大队后井农民张家全发现1块郢爯,重约50g;
1974年11月,安徽寿县板桥公社安丰大队农民陈光龙发现l块郢爯;
1974年5月,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银行调拨给淮南市博物馆l块郢爯;
1976年8月,寿县小甸公社筑城大队陈吉宽的儿子发现l块郢爯;
1976年,安徽全椒、明光各发现l件郢爰,分别重22.6g.6.6g;
1978年,安徽蒙城发现郢爰l件郢爰,重20g,蒙城县文物管理所藏;
1980年,安徽黟县发现1件郢爰,重42.2g。安徽省博物馆藏;
1981年,安徽望江发现2件郢爰,望江县文物管理所藏;
1983年,安徽石台发现l件郢爰,重量约25g。石台县文物管理所藏;
1986年2月,安徽省寿县东津乡周寨油坊队发现楚金币38块,其中“郢爯”印记的28块,无印记10块,总重量10055g;
1986年4月,安徽省寿县东津乡东津村闫圩生产队农民吴长银在自家藕塘里挖塘时,发现郢爯123块;圆金饼及半圆金饼各l块,总重3394.8g;
以上数据摘自(安徽寿县许建强《浅谈寿县出土的楚金币》,中国钱币,1994,3.)和(吴兴汉《楚金币的发现与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6.)。
安徽淮南市寿县出土的楚金币在安徽最多,因为寿县是楚国最后的都城,也是楚国最后的财政中心。楚王迁都于此,楚金币的中央铸造机构也随之迁来,金币在此生产,向外流通。一些豪强富户,官吏商人随楚王携带家财迁居于此,致使这里的楚金币不仅数量多,品种也多。
(二)金币种类
吴宝良在《战国楚金币新考》中写到“可资考察楚国金币上地名的资料大约有两种,一是楚国金币上的地名,一是战国晚期以至秦、西汉初墓葬中的仿楚金币制品上的地名。一般认为金币上的地名就是铸造城邑名。比如“郢爯”就是郢地铸造的称量货币、陈再就是陈地铸造货币。目前所见金饼、金版上有“郢、陈、广陵、羕”等近10个不同的地名。”建国后安徽出土的楚国金币,有印记铭文确切可考的有5种,包括郢爯、陈爯、专爯、卢金、妙字金版。
1.郢爯,“郢”为楚国国都,一整版郢爰的重量约在250~260g。郢爯在流通地域上比其他各種金币广得多,遍及楚境。
2.陈爯,“陈”国名,位于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北部的地方。公元前278年,楚拔郢,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陈为楚都。陈爰应该是楚迁都于陈时铸造。
3.专锾,1903年,安徽寿县城南二里桥发现1块残存三印的专锾,重五钱四分,折算为16.8750g。专为古代的一个小国,地望位在今山东东南部,战国时属楚。
4.卢金,“卢”为楚邑,今天的庐江西舒城县境。或谓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本为卢戎国,公元前699年为楚所灭,入楚为县后铸造。
5.眇字金版,1903年在安徽寿县二里桥发现2块。朱活认为:“此种金版是蔡迁州来,为楚所灭后铸造。”
(三)金币形制
安徽以及国内其它出土的楚金币实物形制,可分为4个类型,即龟版形、长方形、瓦形、圆饼形。其中最多的是龟壳形,龟壳形金币,安徽六安、阜南、寿县等地出土较多,平面呈龟壳状的凹弧边四角形,边角皆上翘,似龟背甲形。每块的正面钦印篆书“郢爯”阴文方形印记或“卢金”圆形印记,印数有15~22个不等。重量约为251~280g之间,平均重量相当于楚斤一斤。有的背侧有刻文。①长方形金币,平面呈长方形,正面篆书“郢爯”阴文印记。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院。
②瓦形金币,平面近于长方形而中间内凹呈弧形,似瓦状。长5.5~6.3cm,宽5~6.9cm, 厚0.4~0.5cm。有篆书阴文“陈爰”印记,印数10、12、16、16不等,重量为230~265g,背有刻文。③圆饼形金币,圆饼形,长5.5~6.6cm,宽6~7cm,厚0.5cm,有篆书阴文“陈爰”印记13、14个不等,重量为249~250g之间。《尔雅·释器》:“饼金谓之钣”。
(四)楚金币重量
在楚金币当中,郢爰和卢金的重量通常在251~280g之间,陈爰的重量在230~265g之间。平均重量与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天平砝码一斤重251.53g相接近。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江苏盱眙出土的3块长方形郢爰金币,大小不一,重量不等,最大的重6lOg;其次重466.3g;最小的重124.8g。相当于楚金的二斤半、二斤及半斤三种不同的规格。
(五)金矿溯源
楚国在列国中能够大量铸造金币并且流通使用,且金币的含金量在90%以上,可以想象,楚国必定拥有丰富的优质金矿资源用于开采。《诗·鲁颂·泮水》记载有:“南金”。《战国策·楚策三》:“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查阅先秦文献资料,为我们探究楚国的黄金产地提供了线索。
《韩非子·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山海经·中山经》云:“漳水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黄金。”沮水,又写作睢水,它和漳水是流经楚郢都和随后的江陵城附近的两条水。漳水也是淘采黄金的地方。《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其上多金”。《管子·轻重甲篇》言:“楚有汝汉之黄金”。汉即汉水,长江的支流。《史记·货殖列传》“(南楚)豫章出黄金”。豫章,江西南昌。由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得知楚国的主要黄金产地有丽水、漳水、洞庭山、汝水、汉水、豫章等地。
三、金币的功能
1987年,在荆门包山大冢出土楚简上载有“为正阳贷越异之黄金十益一益四两以籴种”及购买“为高间贷越异之采金一百益二益四两”字样,这说明黄金确实是称量货币,用于商品交换。“从历史文献看,战国时期的各国都曾用黄金作货币”楚国是冶铸货币,而其他诸国使用生金块。“楚国境内天平砝码的使用地区较广,这也从侧面说明称量黄金在当时是个普遍现象,并间接说明楚国金币行使了货币职能”
学术界关于楚金币的功能和用途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只具备储藏财富功能,因为都具有窖藏性质,不具备流通货币性质,而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流通货币,具备了货币的四种职能(价值尺度、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共同货币)。如戴亚东、刘和惠、吴兴汉、汪有民等,理由有以下几点:①发现地点的广泛性,楚国境内的各个方位都出土了楚金币,强秦和齐国的都城遗址及邻近区域也出土了楚金币,楚金币的流通地域已经超出国界。历史上从没发现秦、齐国铸造的金币。“事实上,除楚国外,至今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铸造的金币。” ②出土的楚金币绝大多数是切割过的碎块,包括1个戳印、2个或者是半个戳印,完整版面极少。楚金饼被切割成半圆、扇形、少数三角形。大量的碎块是买卖商品支付过程中按需切割的结果。③等臂天平的发现。楚国境内发现了很多天平和砝码。安徽淮南市博物馆藏有一套大小呈规律递增的8件环权。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曾出土4件天平秤盘。1974年在安徽合肥建华窑厂出土铜砝码与天平秤盘5件。1983年在六安县东古城遗址发现铜砝码2件。安徽凤台县发现过一件铜砝码范。袁常奇认为“天平砝码是称量黄金货币的工具,哪里有天平砝码,哪里就使用了黄金货币。”孙剑秋认为“结合传世文献、出土的楚简和天平砝码来看,楚金币在贵族及中下层吏民之间都有广泛的使用流通。
楚金币是流通货币,那么有谁来使用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战国时期的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间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赏赐、大宗交易时采用。使用时动辄百金、千金,至少为一镒。”“根据出土天平和砝码的墓葬规格看,墓主身份为士一级的墓占60%,墓主为平民、庶人、贫民的墓占34%。”可以推测,楚金币不完全是王室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使用,已经是百姓可以使用的主要货币。
黄金是流通货币,可以用来支付。那么它必须具备价值尺度职能,也就是说用楚金币付款,能够体现出商品价值。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商品成为货币,首先因为它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才是货币。”黄金作为贵金属,历来人们都视为财富的代表。 《战国策》中涉及货财之语,约计50条,其中以黄金为名目者有四十一条。楚金币是黄金的创新形式,自然也可以充当储藏财富的手段。
四、金币的生产工艺
(一)金版与金饼的铸造时间
对于楚金币的铸造时间问题,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
1.春秋中期
寿县博物馆许建强《浅谈寿县出土的楚金币》中认为:“我们推断楚国使用黄金货币最早时代,为春秋中期。寿县出土的4块楔形金饼,大小、轻重悬殊较大,无印记,无刻文,显然要原始的多,有可能是楚国春秋时期使用的圆金饼。”
2.春秋晚期
刘和惠认为楚金饼不会迟于春秋晚期。黄德馨等始铸于春秋晚期。朱活认为楚郢爰的出现时间可能不会晚于春秋晚期。吴兴汉认为楚郢爰铸造年代介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之间。
3.战国早期
孙剑秋认为“郢爯金版的始铸年代至迟在战国早期”。“楚金币因名多为“爰”,其大约出现于战国早、中期。”
4.战国中晚期
“这些数据说明,至少战国中期晚段金饼就已经开始使用并为随葬冥币所仿制。”吴良宝“一般认为,楚国金币的铸行年代是在战国中晚期。”
5.金版和金饼谁铸造更早
黄德馨认为无早晚之别,荆州市钱币学会课题组认为“郢爰”是楚金币中出现时代最早,当今出土最多的一種。赵德馨在《楚国的货币》中谈到“郢爯”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在铸造时间上早于其他各种金币。”从许建强和吴良宝的文章中可知,他们认为金饼的铸造时间早于金版,一个推测为春秋中期,一个认为是战国中期。刘和惠认为楚金币开始使用的是金饼和零碎金块。
从墓葬出土的资料反映情况看,湖北江陵望山l号出土了30件贴银箔的素面铅锡饼,江陵李家台4号战国中晚期楚墓出土多枚泥质金饼,河南淮阳平凉台16号战国晚期楚墓也出土4件贴金铜饼。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李三孤堆战国晚期楚幽王墓出土有类似形状的鎏金铜版,战国末期的浙江安吉楚墓中出土的一套99件陶质民币,也是四边略内凹的正方形。战国中期墓葬中随葬了仿金饼冥币,而没发现金版,在战国末期墓葬中才发现了仿金版冥币。可以判断,郢爰金版出现在战国中晚期,楚金饼的出现要早于楚金版。
(二)铸造机构、铸造权和铸造地
1.铸造机构
刘和惠认为,爰金是楚国官方生产戳印阴文的金币,铸造金币的机构当属大府。大府,官名,《周礼》谓:“天官所属有大府,为掌府藏会计之官之长。”大府掌管国家财政。
2.铸造权
楚国金币的铸造权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日本人加藤博士认为“爰金有的是国君所造,有的是卿大夫所造,有的是民间巨商所造。”比如,黄德馨先生认为楚金币始铸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楚王室仍继续铸造‘郢爰,同时将铸币权部分下放,准许一部分由王室直接控制的县铸造金币。因而出现了“陈爰”、“专爰”、“卢金”等币文。而楚国封君不允许铸造金币。赵德馨先生认为,楚国“金币中的郢爯是楚中央政府铸行的”,封君比楚国的县更有可能铸造金币。赵德馨认为“楚国的金币铸造权主要掌握在楚王室一楚国中央机构手中,由楚王分封于各地的某些贵族也从王室领得,从而分享了部分铸造权。”刘和惠认为“楚金币的铸造权由楚王垄断,不可能采取放任政策。”
3.铸造地
大部分观点认为,金币上的铭文为铸造地点,不仅有都城,也有地方城邑。“楚国都城以外的地方城邑可以铸造金币是毋庸置疑的。”吴良宝对楚金币的铸造地按时间先后分为两类,“一类是战国中期晚段郢、陈、羕陵等地,一类是战国晚期(不早于楚怀王时)才属楚的今江苏境内东阳、广陵、盐等。”
4.楚金币的模制法
学术界对于楚金币普遍使用模制法观点较为一致。东周至南北朝这段时间,金属货币采用范铸法铸造,楚金币制作就是将高温金液浇入钱范中,等冷凝后,取出钱币。常见的钱范有陶范、石范、铜范。在具体铸造细节上存在分歧。楚金币上的文字有人认为是事先在陶模上刻好文字,然后浇铸金液冷却后形成。涂书田认为楚国的“郢爰”、“卢金”金币,用单范浇铸铜液模制成形,后用带有文字、数字和符号印戳冷錾在金币上的。山东、安徽寿县共发现过四件印戳。山东峄县逼阳镇出土2件铜圆锥体而一端较细呈方形刻有反书阳文“郢爰”二字的铜印,其另一端尚有捶打痕迹。“1984年8月在河南省息县临河乡宣楼村霸王台古城址附近出土1枚“郢爰铜印模,其顶部有捶打时留下的較多坑点。”
对于龟壳形金币的铸造,许建强认为“先制成似龟壳形陶质或石质的单范模具,再在模具上刻下细条纹,这种条纹主要是在浇铸时不让金液像珠子一样在模具上随意滚动,起着防滑作用。”而涂书田认为“用单一平板起槽的范,将黄金液浇铸在范槽里,成平板形后,待未完全冷固时,捏制成龟壳模样。”
五、结束语
楚国金币铸造,完善了楚国的货币体系,从而楚国具有了金、银、铜多梯度货币体系,丰富了东周时期的货币形式。它的铸造和货币职能的完备,促进了楚国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楚国对外贸易的进行。楚金币用于商业和军事费用的大额开支,优势不言而喻。楚金币是楚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积极浪漫的楚文化的货币表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作者供职于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