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农耕特色乡村文化创新模式研究

2020-10-27 05:50查伟华姜辉
山西农经 2020年17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美学创新

查伟华 姜辉

摘 要:以农耕特色传统美学视角为突破,研究了农耕传统美学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提出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及农耕美学,建立一种文明、和谐、儒雅,尊重个性,理解包容,享有共同价值观及精神追求的理想乡村文化形态。

关键词:美学;农耕特色;乡村文化;创新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7-013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根植于华夏5 000年文明沃土的农耕文化,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乡村聚落不仅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承载与安抚人们心灵的最佳精神寓所。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起点,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时值今日仍历久弥新,内在活力经久不衰。毋庸置疑,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农耕文化,以农耕特色传统美学为载体,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与道德的力量,营造具有农村区域产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氛围,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要义,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1  开展农耕特色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传统文化和美育建设的文件和政策,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2019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建设理应从优秀的传统审美文化中获得心灵的滋润、人性的醇厚、责任的崇高与道德的庄严。以农耕特色传统美学为载体,彰显中华传统优秀思想与道德的力量,营造具有农村区域产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氛围,让乡村活动参与者能浸润在农耕美学乡村文化氛围中,接受农耕文化熏陶,品鉴农耕文化凝练下的中华美学,深谙“信仰的力量”。

1.1  为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供价值参考

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农业人才需求日益紧迫。培养适合农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新型农业人才,首要是培养职业素养。梳理璀璨生辉的农耕文化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农业对人类文明的功效突出地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传承;二是农作物的育种;三是物候节气的利用;四是水的治理与利用;五是民间农谚俗语等。

1.2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提供意识保障

农耕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及民族性格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农耕文化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十分优秀。在农耕文化中,既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種优良传统,例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核心价值理念,还有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热爱生命等起到积极影响作用的哲理。农耕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传承和弘扬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3  为提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提供精神食粮

璀璨生辉的农耕中华传统美学精髓在于强调以艺术的载体和审美的方式彰显思想与道德的力量。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淳朴思想,为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对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教育及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可以提振当代大学生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综合素养。

2  美学视角下农耕文化的基本内涵

农耕文化是指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1]。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农耕文化外在形式中所蕴含的本质内容。因此,农耕文化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体系和哲学体现充满着长久的生命力。

2.1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起点

农耕文化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形成了宝贵价值体系,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起点。应该客观、全面而且辩证地看待农耕文化,继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精华内容,采用“扬弃”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规避和破除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这才是对待农耕文化的正确态度[2-3]。

2.2  农耕文化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支点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和生生不息的农耕文化。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贯穿古今,源远流长,优秀农耕文化的精髓要义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的有力支点。因此,深入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无论是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全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美学视角下农耕特色乡村文化创新建设主要内容

构建民族自信,树立全民文化信仰,理应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核。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避免“形而上”所导致的形式主义与泛泛而谈。因此,以美的法则突破文化建设体系中自然和理性法则的割裂,形成感性和理性、形式与自由相统一的审美状态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4]。

3.1  逻辑主线

在审美状态中,自然偶然性和道德强制性被逐步消解,文化载体的外在事物形式被赋予新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生命,让学习者在自由完整的成长过程中获得自然状态和道德状态的结合,成为知情意完美结合的统一体。因此,以审美视角下的农耕特色乡村文化,应遵循以下主线:①走进农耕,以寻源促回归;②品味农耕,以挖掘促共鸣;③凝练农耕,以升华促传承的逻辑主线来开展。

3.2  主要内容

3.2.1  体验农耕:以寻源促回归

体验农耕,让学习者从农耕劳动中懂得生活,感悟生命。依托供销合作系统,开展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寻源活动,让大家了解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色,进而了解中华民族坚韧而质朴的品质。尤其是让大学生知道农耕文化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不仅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自古以来,在以农立国的基本认知上,耕耘、蓄养已经绵延了上千年。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不仅孕育出中华民族坚韧而质朴的品质,还滋养着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繁荣昌盛。要打造农耕特色乡村文化,清晰育人思想,挖掘育人文化。

走进农耕,让学习者懂得生活。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系部着手建立文化墙,以“中国谚语二十四节气表”开篇点题,以文化长廊4篇(农植篇、农具篇、农技篇、农趣篇)知识教育为主线,以农耕文化馆作为展示室,以活动与探究为切入点,通过文字表述、实物收集、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大家感受到生命不息源于劳作。组织学习者尤其是农资订单班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大自然,了解当地种植的农作物、生长特性和田间管理情况。组织学生深入田间了解农业耕作中的使用工具及耕作情况,让大家懂得智慧来自实践、科技改变落后,让学生从中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肩负的责任,提高学生素质养成。

3.2.2  品味农耕:以挖掘促共鸣

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对区域特色农耕文化形成共识,以“农耕文化”为载体,探索建设涉农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文化的目的在于“化人”,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幸福。开辟农耕文化馆、构建农耕文化走廊、组建校内农耕基地、开展品味农耕和讀书活动,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濡染,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共鸣,影响学生价值判断、行为取向、生活态度、文化选择、伦理道德乃至整个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素质[5]。

3.2.3  凝练农耕:以升华促传承

提炼基于农耕特色的乡村文化理念,挖掘其育人文化核心精髓,让学生初沐自然、感恩自然、超越自然。农耕特色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始终坚守“植根于文化内涵,深化于户外空间,外化于主体素养”的基本工作理念,有效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此外,还要通过打造“和美”的文化交流氛围,使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濡染并渐渐形成。以农耕综合实践,放大乡村文化生命力。

4  结束语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迫切需要用基于农耕文化传统美学精神的人本主义美学形态来重塑乡村文化,提升基于农耕美学的乡村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优势。乡村振兴迫切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让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共鸣、净化与升华。农耕活动的参与者能在农耕特色乡村文化氛围中,获得自然状态和道德状态的结合,实现知情意结合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刘超,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需深入挖掘农耕文化[N].兰州日报,2013-02-02(003).

[2]石远鹏.中国传统美学与校园文化精神[J].教育研究,2013(7):181-186.

[3]齐红娟.依托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美学素养——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一节活动课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4):4-5.

[4]楼武.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学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2013(6):8-10.

[5]孙绵涛,吴功明.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9):152-156.

(编辑:季  鑫)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美学创新
印花派对
纯白美学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