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吴梓溢
6月24日,夕陽下的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核心景区——“城市之眼”
在成都人购买的户外用品清单上,滑雪用品销量可观。在这座推窗即见西岭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大都市,亲近雪山是市民的一种本能。
亘古不变的雪山,见证了成都从眺望雪山的城市,正逐步变身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作为远离大海,也不邻大江大河的西部城市,成都却因水而兴。2000多年来,从远眺的雪山上流下的融水,在都江堰的约束下,成就了成都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也造就了成都人骨子里的优雅和浪漫。
同样是因水而兴的,还有成都人对美好生活和生态价值的孜孜追求。从雪山流下的融水,造就了兴隆湖。
成都天府新区规划馆可以俯瞰兴隆湖的部分“湖景”。从空中看,这个状如开关按钮的建筑物放置在湖畔的小山头上。
两年前,就在此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两年后,2020年1月,成都又有了新的定位——“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公园城市”到“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更精准的定位,也是更清晰的行动指南。
在成都看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个定位对于成都意义重大,体现了发展理念上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二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是城市的根本”。
理解这个逻辑之后,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内涵、意义和路径呼之欲出。
2020年4月24日,在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成都市提出,党中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是对成都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充分肯定,是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最重要、最独特的国家定位。
示范区建设是前期公园城市建设实践的全面深化,蕴含着农耕城镇的乡土守望、工业城市的标准高效、生态城市的绿色低碳、世界城市的开放包容。其逻辑起点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价值取向在于以人为本、美好生活,根本动力在于转变方式、持续发展,责任担当在于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发展理念上的变化,一是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二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是城市的根本”。
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面向未来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的系统工程,成都要站位全局、主动地试、大胆地闯,当好“试验田”、走出新路子,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
一步一个脚印地创新实践再创新,秉承这样的共识,就如何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城市这样的宏大命题,两年多来,成都围绕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拓展“业”等方面,积极构建美丽宜居之城,将生态价值努力转化为发展动能,并进行了丰富的探索和实践,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成都市发改委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中,“新发展理念是内在灵魂,公园城市是外在形态,示范区是新发展理念和公园城市的物化承载,三者彼此关联、互为表里、辩证统一,共同昭示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时代方向”。
公园就在家门口——美丽的桂溪公园(张全能/摄)
公园城市是什么?是城市里建新公园,还是公园之中有城市?是简单的公园+城市,还是全新的营城模式?两年前的成都,这些答案都是未知。
然而,在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两年多时间里,在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中,成都逐渐找到答案。
2019年12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中,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案例被选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城市发展典型成功经验。
成都市在实践中找到了公园城市的定位: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秉持公园城市理念营造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两年多来,成都秉持“创新”和“智慧”,持续推进城市在营城理念、发展方式、建管模式等全方位的探索和变革,并坚定不移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如今在成都,公园城市创造性转化的场景千姿百态,遍布这个城市的不同角落。从“未知”到示范场景的“兴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成都做到了什么?
从公园城市形态上看,宜居成都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彰显并持续进行。
在位于成都主干道天府大道和绕城高速边的桂溪生态公园,本刊记者发现园区的道路旁种植了大量朴树。园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因为朴树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吸滞粉尘的能力也较强。“我们现在位于园区的一级绿道,有2.3公里。”除了一级绿道,园里还有5.5公里长的二级绿道。
桂溪公园的绿道只是成都天府绿道体系的沧海一粟。在成都,绿道以旺盛的姿态延伸,穿过繁花盛景,跨过碧水浅丘,走进林荫大道……完美融入到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向本刊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成都市绿道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
该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成都正在统筹推进天府绿道、锦城公园、锦江公园、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百个公园”示范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将在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前整体呈现。
2020年5月底,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小广介绍公园城市成效时说:“经过两年的创新实践,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最显著的品牌标识。”
他介绍了部分情况,比如,从生态环境看,成都深入推进“三治一增”,打好“三大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达287天,较2017年增加52天;在公共交通方面,成都加快构建了“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等,“家门口”的绿色福祉可感知可触及;在社区治理方面,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改造老旧院落600个、棚户区17434户,完成“拆违建拆围墙增开敞空间”点位3270个,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基层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在营造公园城市示范场景方面,公园城市新兴消费场景和时尚生活场景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赋能力量。本刊记者获悉,截至2020年8月底,成都实施“老公园·新活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强了绿色开敞空间场景策划、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植入高端消费场景、宜居生活场景、新兴业态场景260多个,同时升级人民公园“鹤鸣茶社”“百花潭公园”“书香园林”等50多个消费品牌,并建设“小农夫”体验活动中心、华侨城农博园等30多个科普教育场景。
随着众多场景的落实,成都公园城市生态基石继续夯实,城园相融的大地景观亦渐渐呈现。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仅全域增绿行动这一个方面,成都已实施增绿项目1477个,引导42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完成龙泉山、龙门山营造林3.16万亩,建成一二环路沿线及建筑立体绿化示范点位36个,打造社区花园53个。“2020年上半年,成都新增绿地面积283公顷,新增立体绿化面积4.41万平方米。”
示范区建设是前期公园城市建设实践的全面深化,蕴含着农耕城镇的乡土守望、工业城市的标准高效、生态城市的绿色低碳、世界城市的开放包容。
2020年9月3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公园城市研究中心在成都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在努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研究方面,成都又迈出重要一步。
实际上,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的探索和创新一直在路上。
本刊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2020年3月,成都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成都市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研判示范区总体方案、改革措施、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及年度推进计划等工作。
90后女孩邓静就职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绿化处。5年前,她作为选调生从武汉硕士毕业后到这里工作时,单位的名字叫“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即成都市林业园林局)。 如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她的单位已换了新名: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2019年1月14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挂牌成立。与此同时,成都市区两级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相继组建。
邓静告诉本刊记者,随着所在单位的职能变化,她的工作内容也随之扩展和更新。在原来以绿化园林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基础上,增添了以生态环保为主导理念下的新职能,是集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公园城市建设的全阶段职责,打破原有的单一职能和职能分散制度,机构设置扁平化。
“这样的转换打开了城市建设思路,而不是简单的改名换牌。”邓静说,尽管具有城市规划和风景園林学两个专业背景,但在参与公园城市的建设中,她切实感受到新的变化和挑战,“跳出了技术行业的局限,更关注刺激城市活力的再生”。比如,以人为中心来考虑整体的系统化方案,让自己从“我”,即一个市民的感受来设计舒适便捷宜居的城市空间。
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天府新区的动向是媒体“追逐”的焦点。当地媒体在2020年4月的一篇报道中援引了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书记刘任远的介绍,称“两年来天府新区已初步形成了‘1个发展范式、4个时代导向、3个实践路径、6个价值目标的‘1436公园城市建设总体思路”。
在成都人的网红打卡点上,天府新区的鹿溪智谷是“新秀”之一。站在高处的观景平台上,鹿溪智谷核心区清晰可见,河流、绿道交织其间,宛如画卷,“出门即公园 处处皆场景”就在眼前。
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的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独角兽岛、成都超算中心等代表着未来产业的一大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创新平台都分布在这片绿色之中。无论产业项目大小,每个项目在规划建设时,都设置一条面向公众开放的绿道,并形成连贯的绿道体系,提升公园城市的体验感。
成都锦江与沙河交汇处(王熙维/摄)
本刊记者发现,鹿溪智谷在打造公园城市示范样板的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总结,既有成果转化,又有方法论。用工作人员的话,要有打造公园城市未来样板的“价值层”,即体现公园城市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价值转化;要有“物理层”,即着重于空间形态方面的体现和构建;还有“数字层”,如西部科学城、科研项目转化等,同时把新科技运用到公园城市建设中,如无人驾驶,清洁能源等。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两年多时间里,最鲜明也是最独特的创造是对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并以此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9月,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当被问及“面对疫情冲击,成都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加快全面恢复”时,范锐平表示,成都正在全力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我们依托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公园绿道体系,开展‘公园城市体验消费季‘游绿道公园、品时令佳果等活动,大力发展户外消费。特别是针对餐饮商户等,我们创新出台了允许临时占道经营等措施,新创造的10万多个就业岗位,迅速重现了城市的烟火气。”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了不少鲜活的案例,如夜游锦江项目自2019年春节推出以来,已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绿道+美食”的沸腾小镇年营业收入近1000万元;“绿道+乡村旅游”的竹艺村靠生态和人气发展竹林经济及竹制品加工业,2019年仅竹制品经营收入就有2040万元。
生态资源转化带动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转化背后,是成都营城理念的转变。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秉承“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的原则,提前谋划生态投资和价值的多元转化,保障了生态建设投入的可持续性。
来成都过冬的海鸥(吕甲/摄)
探索,创新,示范……两年多来,成都已勾勒出公园城市的大致轮廓。
现实和蓝图的结合,在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展示厅实现了无缝衔接。这里已经于2019年4月对外开放,成都市民通过预约可以随时来此参观和体验。
总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展示厅,位于天府大道西侧的山丘高处,视野开阔。
初秋的阳光映照下,远处龙泉山连绵起伏,像一幅巨型扇面展开。在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展示厅,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重温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缘起。
公园城市是什么样?工作人员放映了一部360度全包裹式的沉浸影片,让人深度体验了“人城境业大美统一”的新成都。影片以“公园里的一周”为故事线,通过小女孩媛媛的视野,体验她和父母在一周里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生活。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影片里部分场景已变成现实。
实际上,对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成都已有系统性的谋划和目标。
成都市发改委向本刊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根据中共成都市委第十三屆七次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到2025年,成都将初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到2035年,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建成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助推成渝地区形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
目前,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成都市发改委正在推进成都“十四五”有关研究编制工作。其中,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统领性的重大工作将在“十四五”时期积极推进。
在回复本刊记者书面采访中,成都市发改委表示:“成都将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推动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努力让创新成为动力源泉、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鲜明底色、开放成为基本路径、共享成为价值导向,加快形成发展方式转型、城市能级提升、治理体系重塑、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创新突破,推动天府文化和生态价值转化,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探索形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经典范例、生态文明实践的城市标杆、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形态,全方位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示范能力。”
“和城市一起生长。”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从人出发,和公园城市一起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公园城市成都,未来可期,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