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星
据《越绝书》记载:春秋晚期,古代善铸剑者欧冶子曾在福建松溪湛卢山铸成一代名剑湛卢。考古证实,福州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人工炼铁。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复立无诸为闽越王,定都东冶,闽越国以“冶”为国都地名,可见其冶炼技术的知名度。倏忽2000多年过去,高起点的福建冶铁业,发展到改天换地的1949年却仅有几家作坊式小厂,年产土铁300吨左右。1959年1月2日24时,是福建冶金工业值得铭记的时刻,三明钢铁厂(以下简称三钢)转炉奔泻而出的第一炉钢水,结束了福建“手无寸钢”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三钢成长为全省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从创建到改革开放之间的20年里,三钢的命运随着共和国的风雨起伏,走的是建厂、下马、恢复、徘徊的艰难之路,它的坎坷经历是新中国工业艰难探索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
1956年,党的八大作出将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毛泽东指出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国家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国家”。
尽管此时党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工农业并举的方针,但福建经过激烈的讨论,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最终确定仍然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在工业上延续“一五”计划后期“以轻为重、以轻养重”的发展思路。这种政策选择,不是福建不想发展工业,相反全省上下对发展工业翘首以盼,但严酷的现实是——福建当时不具备依靠自身力量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条件。这从1958年1月24日时任副省长梁灵光在省一届二次党代会上的发言中可以得到答案:“1957年全省地方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地方工业中占比为0.87%,在27个省市中为23位。1957年,全省现代工业的比重为17.2%,相当于全国1949年的水平,约落后10年左右。”因此,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着重谈发展福建地方工业的问题,并代表福建人民向中央呼吁:“对福建应采取支持落后地区的办法给予帮助。”
福建人民念念不忘的回响终于来了。1957年8月,冶金工业部颁布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国地方钢铁工业设计任务,确定在全国建设18个项目。“十八罗汉”福建幸有其一。随后,福建钢铁厂和化肥厂等建设项目相继获批。犹如久旱逢甘霖,全省上下无不精神振奋,省委几经研究,决定兴建一个工业基地。钢铁厂设计方案通过后,筹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选址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启动了。名不见经传的三明梅列不会想到,它的命运会因福建“一五”计划期间两个漂亮的攻坚战——鹰厦铁路和古田溪水电站而发生巨变。选址工作组沿着鹰厦铁路,勘查了10多个点,经过反复挑选,综合对比,最终剩下3处。梅列因符合战备要求、地势开阔、地质条件好、水源充足、可以满足用电需求、交通便利、靠近主要原料产地等综合优势而胜出。在国民党特务戕害共产党人的梅列集中营的断壁残垣上,福建的工业基地叠印着创业者的足迹,拔地兴起。
1958年,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三钢建设自然成为了福建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号召,更是将钢铁推到了历史的“高光时刻”。国家意志和民众愿景的高度统一,成就了“三钢速度”。1958年春,厂址正式确定,6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9月3日,炼钢车间厂房落基。11月炼钢转炉开始安装。12月底电力、供水等配套工程提前完工。1959年1月2日24时,三钢转炉炼出第一炉钢水,开启了福建现代钢铁工业的新时代。
“三钢速度”的背后,是一场注定异常艰苦的“三钢大会战”。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几千人口的小县,依托能力极其有限,包括3万多名三钢建设者在内的10万建设大军,克服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在荒坡野岭、满目荆棘的麒麟山下、沙溪河畔,用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点燃了工地。建设者们“流血流汗建三钢”,张振福在《艰苦奋斗筑新城》中的一段记录今日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不已:
“三钢一二号高炉基础部分是三钢建设初期最关键、最艰苦的工程,要挖7米深、1.4万方。那时阴雨绵绵,建设者们整天站在没膝深的泥水里,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很多人感冒发烧、浑身乏力,同时还有痢疾流行,困难很大,工期又不能放慢。他们坚持照常出工,医生开出的休息证明,他们一个个偷偷撕掉。基坑挖好后要浇灌混凝土,一个基座就要235立方,又没有搅拌机,他们克服各种困难连续奋战,终于提前3小时完成了任务。”
移山填谷建钢城,会战攻坚战三明。被创业激情点燃的三钢人,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三钢一期建设工程。包括130多万立方米土方量,以及炼铁、炼钢、轧钢、动力、铸造、无缝管车间以及相应的运输铁路专线和水电、热电系统等基建安装工程。三钢以恢弘昂然的气势屹立在沙溪河畔,成为三明乃至福建的骄傲。
1959年10月6日,三钢一号高炉胜利出铁,质量达优。这标志着出铁、炼钢、轧钢一条龙的钢铁联合企业首期工程基本完成。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争豪情,既给了三钢世所罕见的建设速度,也带来了不容否认的负面影响。1957年8月,冶金工业部确定福建的钢铁厂是年产20万吨矿石、10万吨生铁、5万吨钢锭和4万吨钢材的生产规模。1958年2月,国务院批准三钢的建设规模为年产14万吨生铁、10万吨钢锭和8万吨钢材的钢铁联合企业。由于“大跃进”形势的发展,三钢在建设中不断修改设计方案,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后,省委主要领导一度欲将三钢设计规模修改为年产钢100万吨。短短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从三钢生产规模的变化可见当时“放卫星”之严重。因100万吨钢的设想严重违背科学,遭到激烈反对,最终妥协为:1958年12月份,建成一个年产2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1959年第二季度,再建成年产4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达到60万吨规模。
1959年三钢在快进中跃马加鞭。三钢顺利出钢的喜讯,极大地鼓舞着每一位建设者。经过百日攻坚,4月4日1号高炉系统主体结构的基础工程建设全部完成。三钢离“十一”出铁,向国庆10周年献礼更近了一步。但因设备故障,10月1日试产失败。不过当晚11点30分,轧钢车间轧出第一根85mm方胚,也算是三钢献给共和国10岁生日的一份贺礼。1号高炉经过五昼夜的抢修,于10月6日22时50分炼出第一炉铁水。至此,三钢炼铁、炼钢、轧钢全面投产,成为福建钢铁工业的骨干企业。同年9月,福建省冶金工业厅同意了三钢二期建设工程即设计能力为年产生铁80万吨、钢60万吨、钢材45万吨的设计方案。二期建设工程随即启动,三钢为远景规模60万吨钢的联合企业而继续奋斗。
伴随着各种运动建设、运营的三钢,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62年6月停产前,三钢共生产生铁119855万吨,钢47382万吨,成品钢材32730万吨,有力地支援了福建的工农业生产。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左”的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保障三钢的工程进度,影响了其他项目的施工,不能达到理想的系统性效益;片面追求高速度,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工程质量不够理想;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等。
1962年,一直满弓紧弦的三钢,被按下了暂停键。
这个暂停其实来得一点也不突然,中国这艘巨轮在“火热的心”和“冷静的头脑”的交替主导下,徘徊在“跃进”和调整之间。1958年底,中央敏锐地意识到了“务虚名而受实祸”的“大跃进”的错误,开始“压缩空气”,对工业基建进行压缩和大调整。1959年9月,福建也相应调整了1959年全省经济计划。与此同时,中央对钢的生产指标仍定为1800万吨,因此三钢的建设和生产,仍作为重点工程给予保证。
1959年的短暂调整未在三钢落地。1960年1月,风向突转,中共中央作出1960年将是一个“更大跃进”的估计,省委确定“1960年工业生产战线应继续贯彻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4月,省委确定全省1960年钢铁生产计划为铁50万吨,钢15万吨,钢材10万吨。中央、上海局对钢铁生产高度重视的压力层层传导,群众性钢铁生产运动再次抬头。5月1日,三明市组织各界干部群众1万多人到三钢进行日产500万吨铁大会战。8月19日,《人民日报》关于《立即开展一个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社论一经发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立即行动起来。在“全力保钢”“一切为了三钢”的口号下,轰轰烈烈的保钢运动在三明迅速展开。1960年,在“更大的跃进”的日子里,三钢再次被飓风般膨胀的热情裹挟着全速前进。1月三明焦化厂划归三钢,2月高炉投产,3月Φ 76mm无缝钢管车间投产,三钢已初具钢铁联合企业规模。这一年三钢虽然产量大幅提升,但亏损严重,是三钢建厂历史上亏损最多的一年。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阶段。八九月间,中央在《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中尖锐地指出:“调整工作已经丧失了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再不能犹豫了,必须当机立断,该退的就坚决退下来。”省委根据中央精神,缩短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大幅下调钢铁生产计划。1961年三钢2号高炉、3座3吨侧吹转炉相继停产,近一半职工被疏散。1962年6月24日,1号高炉停炉,标志着三钢全面停产。
其实早在1959年中央就已经下达了三钢下马的通知,还为此引发了争论。在钟兆云撰写的《铁将军叶飞》一书中,关于三钢的上下马之争有作专门记述,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况:“对1959年中央下达停建的五个大项目,福建省委为此专门召开省委常委会,大家争论来争论去只愿停三个。其中,对三明钢铁厂要不要下马问题,争论最为激烈……几乎所有的常委、副省长都不赞成下马,但在讨论三明钢铁厂出路问题时,大家说法不一。”
“铁的纪律”也好,“豆腐纪律”也罢,最终还是要顺从经济规律。“大跃进”没有实现赶英超美,却使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之中。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承认:“我们对于搞经济建设还是小孩子,虽然我们现在年纪不小了,应该承认这一点:向地球作战,向自然界开战,这个战术,我们就是不懂,就是不会。”1962年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之交,万般保不住的三钢,在声声叹息中停下了脚步。当年,全厂职工由6808人压缩到954人,1963年又进一步压缩,仅留616人,大部分为技术骨干。停产期间,三钢努力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彻底清查盘点了资产,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处理了积压物资,彻底清偿了债权债务。三钢在沉寂中等待着“东山再起”。
1963年,国民经济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开始复苏,在严冬沉寂已久的三钢慢慢感受到了春的气息。4月,省重工业厅向省委呈交《关于三钢恢复生产及当前工作的请示报告》,全面分析了福建钢铁生产和消费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三钢已初步建成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主要设备有较高机械化水平,停产较晚,设备的保管维护也较好,三年实际生产证明只需加以必要的技术改造,填平补齐,能够达到设计能力和技术经济指标,产品品种质量能够补充供应省内相等部分需要”。9月,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从本年起,再用三年时间,继续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个工业部门,要认真做好填平补齐,使它成龙配套,并要搞好设备更新和专业化协作。”曙光初露,三钢抓住机遇立即行动。10月,100多名技术人员赴上海钢铁一厂、三厂学习,为全面复工复产积蓄力量。
同年11月,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富文冶金机械修造厂迁给三明地区的通知》。富文冶金机械修造厂迁入三钢,唱响了三钢恢复生产的前奏。富文冶金机械修造厂前身为第八冶金安装公司附属加工厂,是中央为支援福建工业发展而创办的,1960年从三明迁往顺昌富文,1962年划归冶金工业部直接领导。但富文在供电、厂房、配套设施等方面条件有限,工厂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冶金工业部考虑到福建重工业基础薄弱,有意将该厂下放福建,于是与福建省共同商定,将该厂迁至三明,隶属关系改为省属企业,更名为“三明冶金机械修造厂”,利用三明钢铁厂机修厂房进行生产。通知下达后,三钢立即行动起来,维修铁路专用线、架设动力线、安装供水管道、铺设车间水泥地坪、新建砖木结构车间等。同时,安顿好随厂迁入的190名职工、76户家属。
由于缺乏设备,迁厂工作相当艰苦,机修厂重达750吨的128台设备和1600多种工具、材料几乎都是肩扛手提装上火车的。一台重十几吨的龙门刨,下了三钢火车专用线后离厂房还有500多米,20多个工人用了一个多星期才把这个庞然大物拖进厂房。尽管困难重重,也不能阻挡三钢人冲天的干劲,富文冶金机械修造厂带着加工任务来到三明,工厂采取“边迁厂、边安装、边生产”的措施,厂房基础来不及打,设备用枕木一架,就干起来了。
在冶金工业部“要给福建吃饱”的特别关照下,三明冶金机械修造厂不仅拿到了生产任务,还带回了部分经费。三钢和富文两方面的设备配套使用,技术力量和加工能力都大大增强。据闻始在《富机搬迁与三钢复产》中的介绍:“他们首先生产球磨机配件和各种型号的链条……1964年,三钢一复产便创利40万元,上缴国家税款3万元。”
“小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进一步助推了三钢的复工复产进程。1964年中央将“三线”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福建本属一线,但省内仍分一、二、三线,地处闽山腹地茫茫林海之中的三明因地理位置和工业基础优势再次获得了发展机遇。军事工业是福建“小三线”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23家军工企业有13家在三明专区,其中三明市占5家。发展军事工业、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都离不开重要的原材料——钢铁,国家计委和冶金部要求三钢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力争到1967年,恢复形成铁10万吨、钢8万、钢材6万吨的生产能力。为了解决三钢粉矿烧结问题,冶金部及时提供了资料和图纸,并安排技术人员到鞍山钢铁厂学习取经。三钢人豪情万丈地投入到复工复产之中。
1965年是三钢历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虽然只部分恢复了生产,却是三钢建厂以来的第一个盈利年。全年实现总产值882.6万元,完成计划的123.5%,利税106万元。这一年三钢不仅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更为可喜的是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各项产品的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
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国民经济经过全面调整后,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趋势。由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动乱主要集中在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其对经济建设巨大破坏的恶果在1966年尚未显露,经济仍有较大幅度增加,几乎所有工业指标都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水平。三钢也是如此,1966年全年实现产值6147万元,产钢12045吨、钢材38594吨,利税297万元,谱写了三钢投产以来的新篇章。
“文革”开始后,刚刚复苏的三钢,再次被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从而走过十年的蹉跎岁月。
随着“文革”的发展,造反狂潮由上层建筑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由学校机关扩展到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尤其是在1967年初狂飙的“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基本瘫痪,福建陷入全面混乱状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到1967年初,三钢成立了80多个群众造反组织,“造反”和“夺权”的声浪不断冲击厂党委和厂部,“武斗”持续升级,职工逃的逃、躲的躲,三钢陷入极度混乱之中,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7年三钢产值3381万元,只有上年产值的一半。1968年三钢的生产进一步断崖式下滑,产值仅664万元,仅相当于1966年产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天下大乱”给经济生产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1968年8月和10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三明专区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初步扭转了混乱局面。革委会在“抓革命”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促生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紧张的中苏关系使备战成为全国上下的重要任务。在“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的日子里,三钢也花了相当大力气抓备战。在生产方面,停产了8年半的2号高炉7月20日复产出铁,10月三钢全面恢复生产。为了保障正常生产的进行,三钢11月提出《福建省三明钢铁厂复产配套填平补齐的意见》。根据这个意见,三钢在完成复建高炉及原料场、新建二炼钢车间和烧结车间、扩建400/250mm轧钢机组等工程的基础上,陆续完成了2号高炉复产的配套工程。
1970年是“三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为了完成“三五”计划指标,1970年初开始,经济建设领域“左”倾冒进再次抬头,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不切实际地搞“工业省”,“大而全”“小而全”风气盛行。1970年8月,三钢编制《三明钢铁厂第四个五年计划规划》,规划提出搞配套成龙,相应扩大设备能力,形成生产汽车、电机、机械、建筑、国防工业用材及民用钢材的综合能力。宏伟的蓝图之下,是不景气的生产。
1971年8月,三钢成立了以军代表田世兴为书记的临时党委。临时党委成立后,狠抓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生产节节上升,初步实现了高产、稳产,但仍然存在生产成本高、事故频发等问题。其实,自1967年1月中央作出军队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后,1968年12月三钢进入“军管”时间,至1975年5月止。1971年8月到1974年1月的临时党委,更是集中了田世兴、李干、颜红3位军级干部。这些军队干部,工作得力,作风正派,正确处理了两派的不同意见,认真地贯彻“ 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三钢在“文革”中能够坚持生产,离不开部队监管的作用。
1971年9月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三钢1973年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基本摸清了1.5亿元的家底,核定了流动资金,调剂处理了积压物资。在生产管理上形成了“竞赛有对手、指标有公示、结果有评比,先进有表扬,学习有方向,赶超有目标”的一整套制度。钢花怒放,铁水奔流,三钢展露出久违的朝气蓬勃景象。1973年是三钢的丰收之年,这一年不仅是三钢在“文革”期间唯一的盈利年,也是改革开放前利税最多的一年,利税共计571万元。
1975年,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福建着手整顿基础工业,钢铁行业是整顿的重点之一。1975年1-5月,全省钢产量31968吨,生铁产量62330吨,分别只完成年计划的30%、31%。三钢在1974年生产下降的基础上,1975年上半年因为焦炭、铁水不足等问题,生产持续下降,下半年经过“夺铁保钢”战役,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三钢跟全国一样,广大干部职工压抑已久的积极性立即迸发出来,10月下半月,各条生产线产量均达到了当年最高水平。二轧车间轧制Φ6.5mm线材最高日产123吨,打破了1973年以来保持的日产记录,综合加工厂25×4角钢生产也创造了日产79吨的历史最高记录。
“文革”十年,国民经济在曲折中缓慢发展。三钢广大干部职工怀抱着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感情,顶住所谓“唯生产力论”,不听“不为错误路线生产”的煽动,克服资金、设备缺乏等困难,排除派性的干扰,坚守岗位,努力工作。1977年,三钢被列为全省11个重点整顿单位之一,省委、冶金部和省冶金厅组成联合工作组,驻厂指导整顿工作。整顿工作结合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开展,很快实现了“大治之年的首季开门红”,全年生产基本完成了既定任务,烧结、薄板、钢坯和焦炭产量全部刷新了历史纪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仍处于亏损状态。1978年整顿效果进一步显现,主要产品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亏损进一步减少,生产经营的恢复和连续两年较多的基础建设投资为1979年三钢实现建厂以来第一次大幅度扭亏为盈准备了条件,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钢的改革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大海扬波,千帆竞发。1979年10月,三钢成为全省第一批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远航。改革开放以来,三钢实现了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三钢集团产钢1240.4万吨,同比增长6.18%;实现营业收入575.6亿元。工业增加值率、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吨钢利润排名行业第3位;人均利润排名第4位;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排名第5位;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排名第6位;利税总额、资产负债率排名第7位,而粗钢产量排名第12位。当前,三钢打造“千亿企业”的目标已经起步,成为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的宏伟蓝图正在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三钢披荆斩棘、爬坡过坎、曲折前进、风雨兼程的创业路,正是这部史诗的一部分。它像一滴水,折射出新中国工业探索发展道路的艰辛历程。
艰辛的路是淬炼三钢的火,千锤百炼间铸就了三钢人忠诚、奉献、奋斗的魂。这既是三钢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省乃至全国艰苦创业精神的写照。正因为有这种精神,我们终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