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柳苏凌
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时光,音乐家的童年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吗?我们来听听几位现当代音乐家们讲述他们的童年故事。
陈希垚出生于中国著名的百年音乐世家。外公曹东扶先生是一代民族音乐大师、教育家、古筝泰斗,河南筝派奠基人,中国曹派筝创始人,河南曹派大调曲创始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奠基人之一,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创始人之一。母亲李汴是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特选李汴作为古筝界代表为其拍摄“中国音乐名家”专题片。
陈希垚是中国“曹派筝”第三代主要继承人,当代河南筝派主要代表,新西兰国家级演奏家,艺术硕士,是该国历史上第一位用中国民族乐器古筝演奏获得新西兰国家天才移民的华人音乐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新西兰社会艺术突出贡献奖的华人艺术家。现任新西兰汉密尔顿市政府艺术基金会评审,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音乐系研究生导师,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客座教授,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入编《中华音乐人物》《维京百科全书》(英文)。
他自幼随母亲李汴学习古筝,11岁开始协助其母辅导学生,出版了《图文古筝基础教程》《少儿学古筝》等6 本教材。创作、改编了《百尺竿头》《共鸣》《Friendships》《我的祖国》《中国梦》《追梦》等多部作品。
陈希垚多次应邀为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先生与比尔·英格里希先生演奏古筝,介绍中国音乐。多次应新西兰政府及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邀请,在新西兰国会、市政府、驻华大使馆等处为新西兰总理等国家政要演奏古筝。
很小的时候,陈希垚就把自己的外公视为毕生偶像,在一次小学演讲中他向所有人道出了他的梦想:成为和他外公一样的音乐家,传承中国文化。然而时隔几年,青春期的陈希垚却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叛逆少年,少不更事时立下的志愿也随着青春的躁动变得乏味可陈。
他说道:“生在这个家庭我几乎没有选择。我的母亲就是我的古筝老师,我3岁半学视唱练耳,4岁半跟国内著名钢琴教育家李斐岚学钢琴。从小就接受了中、外两个体系的音乐启蒙教育,我的姥姥也总是嘱咐我说,一定把曹派筝继承下去。但是练琴是非常苦的,我到了青春期叛逆情绪比较严重,因为练琴经常跟家里吵架,在音乐这条路上我越学越痛苦,对我来说传承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一句空话。基于我的种种表现,家里认为如果能换换环境或许对我成长也是个好事,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去了新西兰开始了留学生活,那时候我差不多十六七岁。”
一个从百年国乐传统家族出来的孩子,走上了海外留学的道路,故事发展到这里让人不免产生了疑问:曹派古筝后继者还有吗?都说世间因缘注定,海外留学的陈希垚虽然飘洋过海,但他却在不知不觉中踏上了寻找家族使命的回归之路。
“出国前,父母告诉我到了国外一样可以继续学习古筝,所以我一边学习音乐专业一边学习普通的文化课。但国外没有古筝专业,母亲就通过一些现代视讯手段继续教我弹古筝,从来没有间断过。刚开始的留学生活是非常孤独的,尤其刚到新西兰时非常想家,但是每次弹起古筝时就感觉回到了祖国,在异国他乡古筝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与我相依为命。”
越是在海外,就越是体会到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当陈希垚把他家族的故事讲给所有认识他的人听时,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回归到家族传承的道路上来。他说:“曹派古筝传到我这一辈已经100多年了。这是家族的荣耀和使命。我是亲眼看着我母亲、舅舅这一辈人为曹派筝的传承与发扬努力奋斗。1997年我母亲李汴老师在拍摄《东方之子》节目中,在长城上演奏外公创作的《变体孟姜女》时,她的表情和画面已经定格在我的心里。我也似乎慢慢感觉到了,我也应该成为我母亲、我舅舅那样的人,把曹派筝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即使经历青春期的躁动,也会因家族使命的驱使而走上回归之路。
杨靖,中国杰出琵琶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评审委员、紫禁城室内乐团团长、杨靖琵琶室内乐团音乐总监。
六岁起随父亲刘时本学习柳琴、琵琶,1977年进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周谦、方炳云教授。1982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当代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教授,1986年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曾得汪派琵琶张萍舟先生、平湖派琵琶杨大钧先生的传授与指导。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一部分音乐家在童年时已经表现出突出的艺术天赋,杨靖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那个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年代,舞台给了她丰富多彩的童年,也在她幼小心灵里播种了音乐艺术的种子,也给了她编织音乐之梦的金线。
或许从记事起杨靖就知道“舞台”了。为何这样说呢?这主要是源于家庭的熏陶和长辈的引领。杨靖说道:“我从一岁多跟着父亲到处巡演。因为父亲家庭出身原因无缘上大学,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对音乐的热爱,成为当时武汉地区有名的民间琵琶演奏家。他的艺术得到了当地认可,也结交了很多同行的朋友,所以经常受邀到各地演出。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处演出,看他们在舞台上演出,自然而然脑海里有了‘舞台’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我在浓厚的传统艺术氛围中慢慢成长。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听的第一首琵琶曲是《十面埋伏》,因为当时很小不知道曲名,爸爸告诉我那首曲子里面有马叫,所以我总是嚷嚷要听‘马叫’。传统音乐浸润着我的童年,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清楚地记得我喜欢的第一个舞蹈是民族舞剧《白毛女》。到现在我的脑海里面还有一副画面:演‘喜儿’的舞蹈演员在舞台边上练功。小时候,我家里没有经济条件,但我特别喜欢舞蹈,就让外公给我买芭蕾鞋。6岁,我父亲刘时本开始教我弹柳琴开蒙,因为柳琴比琵琶小很多,跟琵琶的演奏法也差不多,学了半年就被招进了武汉市‘红小兵学校’。这所学校有点像南京的‘小红花’艺术团,平时上学,课余时间每个学生都要练习一项艺术专业。我经常清晨6点就提着柳琴去晨练。”
“应该说我6岁半的时候就有了舞台感。朦胧中感受到,演奏不仅仅只是动手指头,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我记得在一次考试前,有位跳舞的老师专门听我弹琴,听完后她把我带到一个很大的舞蹈教室,她告诉我在演奏的时候要加进一些表演,教了我一些表演的动作,当时我弹的是《大红枣儿甜又香》。第二天学校所有的大哥哥大姐姐在大教室里听我弹琴,在大家的掌声中我算是正式入团了。那时候我就进入了极为活跃的舞台实践阶段。”
聪慧伶俐的小杨靖,在音乐艺术上极有灵气。这种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除了表现在音乐演奏上,也表现在她与生俱来的舞蹈天赋上。她说道“我的舞蹈毯子功特别好,从来不练,但经常被老师点名给同学做示范。那时候我们还经常演‘样板戏’,所以按照现在话说,我的‘男神和女神’就是‘喜儿和大春儿’。进入宣传队后,在艺术团里干的了很多行当,演话剧、排舞蹈。我的第一个话剧角色演的是一只小松鼠,台词是‘兔姐姐,我来了。’现在想起来,童年时候的舞台生活给了我太多的艺术养分。”
在红小兵学校艺术团的经历,让杨靖从小有了很多见识。通过到各地参加文艺演出,看她表演的观众有老百姓,部队指战员,还有外国元首,在他们的掌声中她立下了艺术的宏图大志。
“有一次我眼睛上长了一个包。为了不耽误演出,就去医院开刀,其实中医治疗也就一个星期抹点药就好了,但我就要为了演出去开刀。从小就养成好强、独立的性格。几乎每年老师给我的评语总是有一句话:练琴、学习两不误。作为家里的老大,我从小就要担当责任。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小时候喜欢吃牛角酥,但家里没钱买,只要有演出就会发给我们演员。每次发给我,我都留着给妹妹吃,我觉得我已经在演出时吃了好饭了,要把这个好吃的留给妹妹。后来,我的妹妹跟我一起去演出,也发了牛角酥,妹妹就问我吃一口行不行,我说不行,要留给两个妹妹吃。所以说,生活教会了我要对他人有爱心、担当。生活的这些经历也塑造了我热情、勇于追求梦想的性格。我从小就立志当演奏家。”
与其说杨靖为舞台而生,不如说是舞台的环境造就了她。在那段特别的岁月,舞台给杨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与快乐的种子,也给了她人生的眼界,特给了她面包和糖果,这样的舞台谁不爱呢!?
于鑫,现任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萨克斯讲师,10岁起开始学习萨克斯管演奏,曾在2002年获得雅马哈全国管乐比赛二等奖。2004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师从章啸路副教授。在校期间曾在上海都市萨克斯乐团担任乐团首席。200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吕埃—马迈松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 à Rayonnement Régional de Rueil-Malmaison),师从巴黎歌剧院首席、法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Daniel Gremelle 教授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其中专业成绩取得了第一名。留学期间曾在法国参加各种类型的音乐会。
学成回国以后,2011年于鑫应聘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任教至今。他一直致力于萨克斯的专业教学和室内乐教学的研究,并且到国内各地讲学。从2013年至2015年兼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萨克斯任课教师。现任上海萨克斯协会常任理事、雅马哈签约艺术家、vandoran中国地区代言人。
于鑫与萨克斯的缘分似乎早已注定。起初,他学过一段电子琴,但由于练琴并不顺利,就中断了。后来他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国内的校内管乐团发展得如火如荼,于鑫所在学校开始招募管乐团团员。老师发现于鑫的歌唱得好,有乐感,就让他去乐队里吹次中音号。而当时,一位长发飘飘、帅气十足的美国著名演奏家肯尼基的演奏,一夜之间成为国民偶像,他手中的萨克斯成了最具吸引力的乐器,还在上小学的于鑫很快就被吸引。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于鑫决意要学习萨克斯。幸运的是在那个国人很少知道萨克斯的年代,他顺利地找到了他的第一位萨克斯老师。谷兆明老师是国内第一批萨克斯学习者中的佼佼者,很多人慕名拜师。从十几岁起,于鑫开始了每周跟随谷老师学习萨克斯,一学就是两年。于鑫称:之所以能坚持完全是出于对这件乐器的喜爱和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日益的进步让于鑫对萨克斯从起初的感兴趣变成了一种爱好。
上小学六年级时,于鑫正式面对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正常升学还是转入专业学习。在这件事情上,于鑫的父母及其宽松和大度,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给他唯一的忠告就是:既然选择了就要为后面的路负责。于鑫没有太多犹豫,坚决选择考艺校,也顺利地考取了大连艺术学校。入学后,专业化的学习和环境让于鑫感到压力,周围的高手比比皆是。他说道:“刚进校没多久,我发现很多好的演奏机会和比赛轮不到我,我感到自身的差距,开始发奋努力。那时,我每天都很自觉关在琴房练琴,真的是挺拼的。就这样一路学习、比赛,奋起直追那些水平比我高的同学。后来我进步很快,也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也常常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有一次我到上海去参加总决赛。这次经历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上海音乐学院很有名气。在朋友的牵线下,我十分幸运地认识了我的第二位恩师——上海音乐学院萨克斯专业章啸路老师。”
于鑫的求学道路为此都是十分顺畅的。章老师那时刚从美国留学归国,他用古典萨克斯的教学方法让于鑫领略到了萨克斯艺术的古典之美。
在回答记者父母是如何给予他音乐上的教育和管理时,于鑫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可以说他们不怎么管理我吗?”他的实话,引发了彼此一阵大笑。他说道:“父母对我属于‘放养’式教育。不会像其他父母,孩子所有的一切父母都会事无巨细地‘管’。但是他们对我总说一句话:既然选择就要对自己负责。他们从来没奢望我能成为什么。但会鼓励我要努力拼搏。”在于鑫的叙述中得知,他17岁从大连到上海考学,基本都是一个人管理自己,从生活起居到专业学习,父母没有过多地干涉。这自然离不开章啸路老师对他的培养。从小独立学习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很多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别是他出国留学时在独自面对举目无亲、处处碰壁的海外生活时,凭着自己多年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次次化险为夷,顺利度过艰苦时光。回顾来看,父母看似“无为而治”的宽松环境,历练了他的性格,给了他塑造自我的机会,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伏笔。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似乎是天注定,对于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来说,不管兜兜转转几回,最后都会走上艺术之路。所以说,家长的“有为”和“无为”,并不是引导孩子走上专业艺术之路的关键,而是孩子本身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