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相继颁发《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2008-2020年)》、《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2008-2020年)》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信息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当成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同时也提出了林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互联网+”基础能力建设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上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5G等下一代通信网络、多光谱高分遥感的快速应用,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安徽省国土绿化、增绿增效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实行精准施策、分区突破,着力构建稳固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势将进一步推进营造林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2019年,我省已经明确上图要求,实现数据库管理,建立一套营造林数据管理体系,为以后造林核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现阶段,浙江省营造林管理系统、江苏省营造林统计软件(2019版、湖北省营造林管理信息系统、河南省营造林管理系统、福建省营造林信息管理系统、海南省营造林系统等省份营造林管理已经上线运行,逐步实现历年营林大数据管理体系。
安徽省营造林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现代林业的必要手段,把营林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实现从省级到具体经营单位的上下贯通,协调一致,安徽省林业局不但能宏观上掌握造林分布情况和重点工程建设情况,还能微观上及时掌握营造林动态变化情况,为林长制增绿考核、营林大数据可视化管理、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营造林管理是一项精细化工程,不是简简单单的登记上图,涉及到自查上图、提交上报、报表统计、省市汇总、省级抽查、后期管护等多个方面,营造林管理不但要知道在哪造林、造的什么,还要知道现状怎么样、谁验收的、谁检查的、后期怎么样,需要一整套全程可控、全程可视的系统,方案追溯追踪,查询展示。
建立一套安徽省营造林建库标准体系,不但方便管理,减少数据治理的成本,兼容国家级要求,兼容一张图管理要求,满足省市县三级统计汇总要求,同时也能从源头解决数据入库的逻辑性、准确性,构建标准的营造林大数据,为业务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林长制增绿考核需要一套精准的网格化营造林数据管理体系,提供客观考核指数,为林长精细化管理和成效评价提供决策支撑。
森林资源管理主要内容是面积和质量的管理,需要营造林数据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森林督查提供业务支撑。
营造林管理和工程补贴审计需要历年营林大数据的支撑,避免套取国家资金等事项发生,是工程精细化管理必要手段。
利用互联网+林业的思维,从营造林全程可控的管理角度出发,覆盖营造林管理所有业务,同时将营林主体、数据采集、审核上报、检查验收、专题汇总各环节使用管理人员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构建从数据的采集到抽检汇总一体化管理流程,能上图的全上图,不能上图的登记台帐,打造“一张图”和“一张表”的概念。
安徽省营造林管理系统,以年度为节点,覆盖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四旁四边四创登记等工程项目,包含营造林任务分配、县级自查验收、市级数据确认、省级抽查检查、分级统计汇总、省市进度督查、动态学习等功能,打造省市县三级营造林综合管理的利器。
(1)省林业局:国家级、省级任务分配、省市县统计汇总、抽检抽查、进度督查、专题展示。
(2)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市级任务分配、市县统计汇总、进度督查、专题展示。
(3)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县级任务分配、县级统计汇总、抽检抽查、进度督查、自查登记、逻辑检查、数据提交、专题展示。
(4)乡镇林业站:乡镇统计汇总、自查登记、逻辑检查、数据提交。
(5)验收组:核查核实、提交验收成果。
为方便数据采集和业务管理,从用户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出发,打造营造林大数据标准和稳定高效的管理系统。
信息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最终目的,在市场的竞争中,安徽省营造林系统应具备以下优势。
从用户角度出发,数据的采集入口一般在乡镇林业站、林场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不能有复杂的流程操作,减少使用成本,打造“零培训”的概念,同时打通电脑办公和外业平板调查的通道,满足多重工作方式。
2019年已在六安市、安庆市、宿州市、阜阳市等地实际使用,取得林业局和林业站一致好评。
统计汇总采用图文报表形式,报表满足省市统计要求,图文满足专题查看需求。
系统采用CGCS2000坐标系,避免各县区提交坐标系不一致数据,同时也能避免各级重复及边界双眼皮现场。
整个系统采用国产化替代方案,自主研发地图引擎,实现自主可控。
尤其在数据汇总和抽检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采用图表动态生成模式,一秒钟完成抽检,三秒钟实现统计。
为林长制改革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