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田艺 陈定湾
(1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51)
(2 杭州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根据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结果统计,2011 年杭州市残疾人数量47.78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6%,其中肢体残疾10.823 万人[1]。相比较健全人群,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容易出现抑郁等情绪,从而影响了生活质量水平。在不同类型残疾人中,肢体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偏低。本研究对杭州地区肢体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与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杭州地区18 周岁以上肢体残疾人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杭州市肢体残疾人协会下属的各个城区中,抽取3 个主城区和2 个郊区。再从每个城区协会登记的名单里随机抽取各200 名肢体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共计调查1000 人。
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残疾人抑郁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肢体残疾人抑郁发生率影响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回收有效问卷970 份,有效应答率为97.0%。男女比例接近,年龄以31 ~40 岁居多,占44.7%。按残疾等级分类,重度(等级为一级和二级)数量多于轻度(等级为三级和四级),占57.2%。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肢残人CES-D 总分和抑郁个体所占比例的比较
不同年龄、不良嗜好(吸烟、酗酒、超医嘱药物滥用),以及地域所在地的肢残人其CES-D 总分和抑郁个体所占比例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不同性别、残疾等级、生活自理能力、朋友数量和社会支持度的残疾人按CES-D 评定的抑郁个体所占比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进行组间比较发现,男性、重残(一级和二级肢体残疾)、生活自理能力差(无自理能力和自理有问题)、朋友数量少(0 个)和社会支持度差(社会支持极少和一般)的残疾人中抑郁个体所占比率也明显较高,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残疾人中抑郁个体所占比例的比较[n(%)]
2.3 肢体残疾人抑郁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分别以性别、残疾等级、生活自理能力、朋友数量和社会支持度等5 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残疾等级、生活自理能力、朋友数量和社会支持度等4 个指标是抑郁的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肢体残疾人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
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中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5%,在残疾人等特殊的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更高同[2],Tumer等研究结果显示躯体残疾出现抑郁者比对照组高出3 倍[3]。本研究中有35.1% 的肢体残疾人可能存在抑郁症状,表明残疾人比健全人更易产生心理问题,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4]。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疾病负担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以伤残调整生命年的标准为指标,抑郁症的疾病负担最高,达11.9%,是居第二位疾病(耳聋)的2 倍多[5]。国外的研究[6,7]认为,躯体功能障碍会对个体心理状态产生一定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残疾等级、生活自理能力、朋友数量和社会支持度等4 个指标是抑郁的影响因素,其中残疾等级重、生活自理能力差、朋友数量少和社会支持度差是抑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表明,肢残等级越重(一级和二级),个体抑郁症状检出率越高,多因素筛选结果也显示,残疾级别为一级和二级是肢体残疾人抑郁的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与残疾等级负相关的结果一致[8],提示肢残人心理健康水平与残疾等级相关,肢体残疾程度越重,肢体残疾人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因此,应特别关注重度肢体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对他们进行重点干预,辅导肢残人个体进行自我心理成长,帮他们重塑健康的心理、共享小康生活。
在躯体疾病的患者中,抑郁的发生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程度呈负相关[9],我们的研究与此研究结果一致,生活自理能力越差严重,个体抑郁程度越高。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肢残个体日常生活需要大部分或者完全依赖他人照料,处于一种被动、自我缺失、价值感低的生活。因此,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肢残个体,在照顾上既要做到充分考虑,又要做到“游刃有余”,也就是充分挖掘肢残个体本身的主动性,发挥他们残存功能,使其有“存在感”,避免因“过剩照顾”加速其功能退化导致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的产生。
肢体残疾人朋友的数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社会交往的范围和交往的能力。研究发现肢体残疾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普遍低于健全人[10],这或许和肢体残疾人的自卑心理有关。由于肢体缺陷,肢体残疾人在生活、就业等方面遭遇较多困难,自尊心强的个体也不轻易求助,或者说,即使求助,也较难获得得足够的帮助,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肢体残疾人需要自我有意识的拓展社交范围,接受必要的社交训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进,人际关系和谐,增强自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抑制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既往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与抑郁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支持的水平对心理健康有所影响[11]。相比较健全人,肢体残疾人社会支持水平普遍偏低。众多的研究结果提示,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本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度越低的肢体残疾人,抑郁发生比率越高。一般认为社会支持总分由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几部分组成[12],因此,对肢残个体给予更多的客观支持外,还应该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以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肢体残疾人可以尝试调整心态,提高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度,从而提高社会支持总体水平,最终减轻抑郁情绪。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残疾等级、生活自理能力、朋友数量和社会支持度是影响杭州肢体残疾人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重残个体的重点干预,注重其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将有助于重塑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充分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引导及社交网络的构建也是预防肢体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