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健 吴罕樑 费芸 郁静
(上海邮电医院眼科 上海 200040)
作为眼科门诊常见的一组疾病类型,干眼症的发生会使患者自觉眼睛瘙痒、干涩、异物感等不适症状,甚至还有部分患者能感觉到明显的灼热感。一般而言,当患者的眼部过于干燥时,就会出现泪液不足的现象,如果受到反射性泪眼分泌的刺激,则会导致时而流泪的情况[1]。随着病情的不断加剧,不仅会造成眼部充血、角膜上皮损伤,以及角质化等问题,而且会诱发结角膜病变,严重降低患者的视力。虽然临床关于干眼症的研究比较丰富,为进一步探究2 型糖尿病与干眼症之间的相关性,对2018 年1 月1 日—2019 年12 月31 日接诊的25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及250 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选取2018 年1 月1 日—2019 年12 月31 日所在医院接诊的25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探索组和250 例非糖尿病患者为参照组。探索组中有男性154 例,女性96 例,年龄40 ~65 岁,平均为(57.33±2.74)岁;参照组中有男性145 例,女性105 例,年龄42 ~65 岁,平均为(57.28±2.69)岁。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①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③临床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合并眼部炎症感染者;④既往有眼部外伤者;⑤临床依从性较差者。
参照组与探索组均需接受如下检测:
(1)泪膜破裂时间检测:取浓度为1%的荧光素钠,分别滴入两组受试者的眼部,叮嘱受试者反复眨眼,促使荧光素钠均匀分布在眼角膜上。借助裂隙灯,观察两组的眼部情况。要求受试者睁眼,记录最后一次瞬目至角膜上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
(2)泪液分泌实验:要求受试者保持坐立姿势,然后借助泪液分泌检测滤条检测受试者的泪液分泌情况。折叠滤纸条的首段,将其妥善夹在受试者的眼睑下。叮嘱受试者闭眼5min,取下滤纸条,准确测量被泪液浸润的长度。
此外,两组受试者还应接受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C 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糖等常规检查。
(1)如果眼膜上皮着色点≥8,表示为异常;如果泪液分泌检测滤条的浸润长度<10mm,表示为异常;如果泪膜破裂时间<10s,表示为异常[2]。观察两组受试者的临床检测结果,若满足两项异常指标,同时伴有主观症状,即可被确诊为干眼症。
(2)分别记录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指标结果。
相关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23.0 进行分析处理。用()表示计量资料,并经t 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并经χ2检验。当P <0.05 时,说明组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探索组出现了146 例干眼症患者,患病率为58.40%;参照组出现了67 例干眼症患者,患病率为26.80%。对比两组的患病情况,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干眼症患病情况(例)
探索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为(9.53±2.26)%,空腹血糖为(8.96±0.76)mmol/L;参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为(5.41±2.15)%,空腹血糖为(5.42±1.05)mmol/L。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测定值()
表2 对比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测定值()
组别 例数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mmol/L)探索组 250 9.53±2.26 8.96±0.76参照组 250 2.41±2.15 2.42±1.05 t-20.884 43.182 P-0.000 0.000
2型糖尿病的发生容易损伤患者的末梢神经,造成眼部病变,如白内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3-4]。通过唐颖、田甜等学者[5]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干眼症的风险明显大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本课题从眼科门诊接诊的患者中选择了500 例观察样本,旨在探究2 型糖尿病和干眼症之间的关系。
参照组的干眼症发生率为26.80%,低于探索组的58.40%,差异显著(P <0.05);探索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为(9.53±2.26)%,空腹血糖为(8.96±0.76)mmol/L,其结果高于参照组的(5.41±2.15)%和(5.42±1.05)mmol/L,差异显著(P <0.05)。研究说明:随着血糖水平的提升,2 型糖尿病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会明显变短,泪液分泌量也会逐渐减少,与此同时,角膜荧光素的染色评分则会显著升高。
综上所述,由于血糖水平、年龄、泪液分泌量,以及泪膜破裂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2 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干眼症。由此可知,2 型糖尿病与干眼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