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丽
新课标下的中学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学生進行德育教育已经是每一个任课老师应尽的职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如何开展德育渗透教育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笑容学困生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说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面对一个行为正处在塑造期的后进生,给他一个微笑,让他获得一些关爱,即使他不能升到高中,也能成为一个阳光正直的人。
张超全校闻名,逃课和老师顶嘴、从不完成作业……,许多老师对他都是采取不闻不理的态度。刚搬到新办公室两天,饮水机出毛病了,等下课一看,办公室已经“水漫金山”了。班主任就叫了张超来清扫水迹,我因为没课,就帮他一起清扫,他麻利地把水擦掉,顺势用拖布把地面拖了个干净,然后问我要废报纸。
我问道:“要报纸干嘛啊?”张超看着我,很认真地说:“铺上报纸水干得快,不然拖好的地一会就被踩脏了。”我随口夸了他一句“你怎么这么厉害啊!”张超看了看我,竟然有些腼腆,脸一红低下了头。
第二天一大早,课代表来找我,“张超竟然交作业了,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呢。”我忙接过来一看,虽然字迹有些潦草,但作业一个不落全写完了。上课后我关注了一下他,发现他的语文书是翻开的,书上有勾画过的痕迹。一缕阳光照进了窗户,而张超就像那一缕阳光,把我的心灵照亮了。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语文成绩也没有提高多少,但在我的课堂上,他可以管住自己不讲话,不影响别人学习了。私下QQ聊天,他还会和我交流一些班级里的事情。前两天我说到买课外阅读书的事情,他还主动请缨,帮没有电脑的同学在网上订购。
“如果你每天给学生一个笑容,那么他们也会回馈你一个笑容”。一个简单的笑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还真是有点难,尤其是面对后进生各种课堂问题,作为一个新老师,只会用冷脸应对。现在想,面对孩子的幼小心理,老师的不作为,老师的冷眼相对,是多么坏的行为。
二、严爱尖子生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尖子生,但个别同学恃才傲物,表现出比别的孩子更高一等的姿态。这些孩子成绩是最棒的,但心理健康方面却有缺失。
秦晴是我班的语文课代表,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做事雷厉风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前一段时间,县里有一个演讲活动,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好成绩。这一下,她就变成了全校的名人,同学们说起她来,也都是羡慕。但一次写随笔作文时,我发现了问题。那次作文题目是“成长的烦忧”,几个小女生写到原先和秦晴是很好的朋友,放学一起回家,周末一起出去玩,情同姐妹。但自从她的头上有了诸多光环之后,她们感觉秦晴变得傲慢了。以前出黑板报用的是“帮忙”二字,现在直接是“分配”。以前班级工作是共同完成,现在则以忙为理由,全部推给了其他同学。
不能让“成功冲昏了头脑”,我决定对这个孩子进行冷处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的课堂上减少提问她,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你们要像人家秦晴学习”也不说了。利用随笔我和她交流道:“你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你获得的了老师的很多宠爱,我希望你能带着这些爱上路,走上更好的辉煌。不要因为外在的东西,而丢失了自己最本质的可贵精神。”
她也写了心理话给我,说她并没有忘记之前的自己,只是面对这么多学习之外的任务,她的压力也很大,对待同学和老师就显得急躁了。她对自己的态度感到抱歉,并表示在接下去的学校生活中有所改变。
面对尖子生,有时候,“严爱才是一种爱”,只有严爱,才能让孩子这颗焦灼的心平静下来,能够承受得了荣耀,今后也能够承担得了挫折。
三、偏爱进步生
尖子生和学困生是老师每天关注的焦点,成绩不好不赖的中间学生就像“鸡肋”。经常一个学期下来,名字都有可能会叫错,对于他们的优缺点、特长、爱好更不会留心观察。
小强就是班级的那类“隐形人”之一,我记住他的名字还是在一次背诵课文时,他把课本递给我,声音洪亮地背了起来。我就随手翻看他的课堂笔记,发现他在书本的不少插页里画有漫画,这些漫画生动有趣,我说道:“你很喜欢画漫画嘛?”他一脸紧张,解释道:“这些是我课下画的,从来没有在语文课上画过。”我微微一笑,把书还给他,“画得很好看呢”。
他有些尴尬得把书拿了回去。接下去要上《核舟记》,我灵机一动,让全班同学一边预习,一边画图,要求把《核舟记》一文搬到图画中,设计的目的首要是激发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毕竟这么长的古文,一句句翻译下来,大家都要瞌睡了。而用这种形式,学生作图的过程就是对文意理解的过程,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文章内容。当然我也有个私心,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小强有展示的空间。
果不其然,一节课后,大部分同学完成了画作,我让学生们评选出最符合文章内容而且画得最好看的作品出来。小强以高票当选,成了冠军。在第二节课,我就把小强的画作用投影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按照画作梳理文章内容。我观察小强,在整整一节课他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后面的语文课堂中,他举手的次数多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
其实任何一位科任老师都有自己独有的资源可以利用,教育是一门艺术,只要细心观察,用心关照,每一个孩子都能展现出最好的一面。我不奢望可以改变孩子们的人生,只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我们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如果能花一点时间,对孩子的心理进行疏导,这样的教育就会如一剂良药,直抵孩子的心灵,治愈好孩子心底的痛,擦拭掉孩子心灵上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