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2020-10-26 06:50林碧花
读写算 2020年26期

林碧花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强烈决定着课堂的生成是否精彩。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想问——敢问——会问——好问”的学习过程,找到“我能学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感受,体验到克难攻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关键词 想问;敢问;会问;好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6-0067-02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解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线教师们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些现实、有趣、巧妙的情境,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的眼光想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用字母表示的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如果我们今天专门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汇报时,有的学生提出:“我想知道什么字母可以表示数?”有的学生提出“我想知道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还有的学生提出:“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数?”……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问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想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真诚的交流、赞赏的语言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鼓励、调动学生敢想、敢问的积极性,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大胆怀疑猜想批判。

例如在教学“搭配”这节课时,教师就是通过真诚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进入学习状态。紧接着课件出示:“你能摆成几个两位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学生提出:“我觉得可以摆无数个两位数。”“老师,我觉得这道题不够完整,缺少某个条件。”“我觉得这道题需要添加数字,如用1、2、3你能摆成几个两位数,这样才显得完整吧?”这样通过学生的质疑,就是可以把这个课堂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同学们能动手摆一摆吗?”当结果现出来后,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有什么问题?最后学生提出这样严谨的问题:“用1、2、3你能摆成几个两位数,且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可见,只有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提出心中所想、所纠结、所疑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提问的空间,引导学生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敢于批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使其生根、发芽。

三、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会问

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学生创设适宜的对话情境、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提问,从而能够切中问题的要害,找到突破。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除法”这节课时,在探究178÷30时,教师放手让学生笔算并请一位学生板演,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当学生表达思路后,教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趁机引导:“同学们,听完后你觉得他哪个地方讲得还不够清楚?”正因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生1:“为什么商是5呢?”生2:“5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这时教师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对呀,为什么呢?”生3:“把178估成150,150÷30=5,表示5个一,所以商是5,要写在商的个位上,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都听懂了吗?谁还有疑问呢?”这时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178估成150,而不是180呢?”这样的问题就显得更有意义了。教师隐到幕后,让学生进一步介入,最终得出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想30×( )最接近178且小于178,从而引出除数x( )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的试商方法。在这样的对话情境中,教师除了给予学生想问、敢问的权利,还恰当引导学生会问、善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紧扣例题,抓住重、难点,针对層次不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对话情境,让对话在问题的铺陈中自然地展开,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让问题成为营造氛围与情境的源泉,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四、创设有效途径,让学生好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发问的机会,让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养成会问、好问的习惯。

(一)提供学生发问机会

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他们的“疑问”提供释放空间,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批判,慢慢地积累有效提问的经验。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课始,教师先让学生开口提问,把课前预习中知道了什么和不知道的地方提出来。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有分数?”有的学生提出:“三年级学习的分数与今天学习的分数有啥不一样?”还有的学生提出:“看书时,不明白什么是单位‘1。”师生间简短的谈话,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开口提出要学习的问题,明确学习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型,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课前预习、思考、生疑,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断地积累提问的经验,长此以往,在教学中学生质疑的兴趣会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从而培养学生好问的意识。

(二)让学生代替教师提问

提问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角色,让学生代替老师去质疑,解答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这节课,围绕92÷30进行学习探究时,请两位学生进行上去板演,得出了商是3和商是30的两种答案。这时,教师请商是3的学生来说说自己是如何算出来。接着再让这个学生考考大家的算理:“3是怎么来的?”“3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代替老师的角色,让他去组织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培养他们善于提问的能力。

(三)给予学生激励评价

课堂中积极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乐问好问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这种利器,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对于一些在课堂中敢于提问的学生不但要予以肯定,还要对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提出错误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保持耐心听完,引导学生再听听别人的意见,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让他们在课堂中都能找到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途径,帮助学生激发学习潜力,使学生养成想问、敢问、会问、好问的习惯,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必将与日俱增,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许晓芳.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与研究[J].成才之路,2016(11).

[2]朱江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