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小读者写信给我,问:“大头哥哥,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到现在已经有半年多了,疫苗什么时候才能研制出来呀?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给自己来一针,这样,我就不用每天戴着口罩上学放学了。”
面对这位小读者的期盼,我想说,研制疫苗可没那么简单呀!一种疫苗从开发到投入使用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大家想要通过注射疫苗来防疫,还得再等等哦。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疫苗生产的大致步骤,你就会明白,制造它有多不容易了。
从感染者身上找到并揪出捣蛋的元凶——病毒。
你知道吗?
大部分疫苗是经过特殊方式处理后的病毒。疫苗被注射进人体后,并不会让人感染这种病毒,反而能促使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识破这种病毒的伪装,提升免疫能力。之后,一旦这种真正对人有威胁的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就能马上识别它,然后产生抗体,将其消灭。
对被确认的病毒进行筛选、培养和加工,制作出疫苗的样品。疫苗有很多种类,比如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等等。下面介绍其中三种:
用高温加热或者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等方式杀掉病毒,留下这些病毒的“尸体”。通过这种方式生产出的疫苗叫作灭活疫苗,它能够诱导免疫系统辨认这些死掉的病毒,记住它们的长相,从而使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免疫能力。
从病毒的后代中挑选出毒性低、致病性弱的病毒。这样制作出来的疫苗叫减毒活疫苗。科研人员把这些“老弱病残”病毒扔给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和它们作战的过程中,会逐渐占据上风,获得免疫能力。
把容易使人致病的病毒甲的部分基因植入到不致病的病毒乙里面,重新组成新病毒丙(拥有病毒甲的长相,但不致病)。通过这种方式制成的疫苗叫作重组病毒载体疫苗。这种疫苗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病毒丙的长相。一旦病毒甲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把它当作病毒丙,然后进行攻击。
进行动物试验,检验疫苗对动物是否安全和有效。把疫苗样品注射进动物的身体里,观察动物的反应:如果动物体内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并且活得好好的,那么这种疫苗就通过了动物试验;如果动物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掉,或者体内没有产生免疫反应,则需要重新研制疫苗。
进行临床试验,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安全和有效。给志愿者注射疫苗,观察他们的身体反应:如果志愿者体内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并且没有不良情况出现,那么这种疫苗就算通过了人体临床试验;如果志愿者出现发烧、过敏等情况,或者体内没有产生免疫反应,则要考虑重新研制疫苗。
臨床试验一共要进行三期,后面两期要逐步扩大试验的范围,进一步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安全和有效。
研发的疫苗还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
现在,可以大量生产疫苗了。
为了避免出现无效疫苗,生产的新疫苗还需要通过企业自检和官方实验室的检验。疫苗进入市场后,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会对其进行抽检。
一般来说,从研发到生产一种新疫苗需要8~20年的时间。但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情况非常严重,为了守护人类的生命健康,科学家们鼓足了干劲儿,拼命工作;政府部门也尽量简化与疫苗研究有关的审批程序,给疫苗研究工作“开绿灯”。我相信,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一定会早日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好消息!好消息!根据最新的报道,新冠疫苗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和大家见面哦。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再也不用怕新冠病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