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内涵

2020-10-26 09:25林映梅
桂海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内涵

林映梅

摘要: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层面理解,新时代文化发展要切实担负起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使命;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层面理解,新时代文化发展要切实担负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使命;从为人类进步作贡献的层面理解,新时代文化发展要切实担负起为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使命。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使命;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4-0108-05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文化的论述部分特别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新的文化使命”这一文化命题的科学内涵呢?文化使命是党的历史使命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要理解“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内涵,就必须明确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概括起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其始终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人类进步作贡献。因此,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内涵。

一、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层面理解,新时代文化发展要切实担负起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使命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对于生活状态积极肯定的、愉悦的、质的感受,也是人生活的意义所在。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存在物,是三者的统一体。因此,人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文化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就是人的幸福感的来源。但在这两种需求中,物质需求于人而言是一种基本需求、是第一位的,也是有限的,精神文化需求于人而言则是一种高级需求、是第二位的,也是无限的。當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后,精神文化需求就会凸显,就会从非主导性需求转化为主导性需求。此时人的幸福感则来源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有效满足,“需求侧”升级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什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需要应该既包括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保障,也包括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参与、权利、尊严、公平、正义、安全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总之,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精神文化层面愈加旺盛。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需求上升规律”的体现。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新时代文化发展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使命,切实解决文化领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精神文化层面做到为人民谋幸福。

(一)要着眼于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文明素养普遍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能力显著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多层化、品质化、国际化特点,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品种、形态、风格、特色、质量、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人民既追求集体性的娱乐消费,也追求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实现价值;既追求思想温度、理论深度、艺术高度,也追求心灵静谧、灵魂安顿、精神升华;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既需要高扬家国情怀的作品,也需要反映百姓生活的艺术。此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人们的文化视野也大大拓展,文化消费理念日益更新,对域外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总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从低端到高端、从数量满足到品质追求的转变。因此,新时代文化发展必须要着眼于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要通过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全面优化精神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精神食粮,切实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真正满足人民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

(二)要着眼于为人民提供精神引领

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诸如人生观、价值观的矫正,通过哲学、文学、宗教的教化与熏陶来改善人的心灵,抚慰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对世界保持积极态度,由此获得精神上的幸福。因此,一般来说,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加幸福和快乐,经济水平落后但宗教信仰根基深厚的国度中的人并不一定比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中的人的幸福指数低。而我国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很快,不少人的幸福感却没达到同等水平。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当前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没有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领,有些人陷入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泥淖,导致了精神危机。因此,新时代文化发展必须着眼于为人民提供精神引领。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通过挖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民正确理解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要通过阐释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民正确理解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新需求。总之,新时代文化发展要通过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来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帮助人们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是与满足、享受、快乐等字眼相联系的,而人的发展则意味着奋斗、创造与劳动。人的幸福与人的发展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实,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人获得幸福感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包括生存需求、享受需求,也包括发展创造需求。在这些需求中,生存需求是基本的,是幸福的前提,发展创造需求是根本的,是幸福的关键所在。“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人展示了不同于动物的本质特征,确证了自身的力量;通过领受自身的本质力量,人同时也逐渐获得了对自身存在的肯定性评价,而对生活的满意感与幸福感,则可以看作是这种肯定评价在人生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2]如何满足人的发展创造需求,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需要通过教育、通过精神文化产品去激发人的生命力潜能与创造力潜能,去唤醒人的本质力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产品越丰富,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文化发展必须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民的劳动创造,切实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优质、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从根本上帮助人实现对幸福的追求。

(一)要着眼于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

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了越来越多不适应的地方,尤其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也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建设,既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文化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习近平總书记高度关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阐释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主张。“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处世之道与治理思想,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特点而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彰显中华文化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这个治理方案不仅被联合国大会吸纳,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同。因此,新时代文化发展要着眼于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阐释中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等国际重大问题上的认识、判断与处理方式,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来展示中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挖掘中华文化的智慧,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提供坚实的价值观、道义、伦理、文化和科技支撑,以此来增进国际共识。

(二)要着眼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十分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命运又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全球的整体相关性日益密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如何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促进世界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早在2013年3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4]33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基本原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行天下”“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思想精华,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的宏伟蓝图,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执政理念,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多次被载入联合国有关文件,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的共识。因此新时代文化发展要着眼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世界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原则、构建内容、构建路径以及价值意蕴和目标取向,增强世界人民的共识;另一方面我们要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践行者,真正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运用到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并积极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实实在在展示中华文化为人类进步贡献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6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11).

[6]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3-24(1).

责任编辑陆莹

猜你喜欢
新时代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