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A區、東北區增加社區、綠化空間供應有哪些提議?政府提出“一河兩岸合作軸帶”規劃,在內港區建商業街水岸公園,該概念對東北區和A區之間海域空間保留及利用有否啟示作用?
澳門海洋學會會長何偉添博士:眾所周知,澳門半島東北側近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污位置,由於政府幾十年來對環保、排污不重視,導致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嚴重超出負荷,環保部門的做法是任由一部分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出海,日積月累,造成水質污染和生態環境變差,環保局作為專責部門難辭其咎。
綜觀而言,現屆政府在城市規劃方面,未能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本,而是仍以城市基建需求為導向。就目前社會熱議的A區、東北區填海爭議,我是贊成填部分用作擴闊交通,但不能全部填,一定要遵循環保生態原則,為水域生態保護而保留河道,建議沿關閘至東方明珠、外港碼頭堤岸種植紅樹林,一來改善水質污染,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二來為該區居民優化現時過狹窄的堤岸休憩公園、綠化空間。長遠而言,政府必須要考慮發展交通立體化模式,路面有關閘至外港的快速步行系統、公園綠化空間,地底有車道輕軌交通,既解決現時交通壓力,同時解決居民休憩和生態保環的需求。
至於政府提出“一河兩岸合作軸帶”規劃,在內港區建商業街水岸公園的提議,我認為這個規劃只不過是天方夜譚,以暫時的條件,根本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成事,當然不能期望對東北區和A區之間海域空間保留及利用有否啟示作用。
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梁鴻細委員: 本人認同規劃中的“一河兩岸合作軸帶”規劃,但解決該區水患是必要的先決條件;於內港及路環西側進行適度近岸填海,構建融合防災減災及具改善水環境功能的濱海景觀岸線,完善路環兩湖方案及內港外圍築堤治水方案,並建立外圍快速交通基建項目(不論是輕軌系統或主要幹道),加上早期研議多時的內港河底隧道的建設,將可促進沿十字門兩岸的協同發展,並一併解決長期困擾居民及商戶的水患問題。
城市規劃委員會陳昭怡委員: 政府提出“一河兩岸合作軸帶”規劃,在內港區建商業街水岸公園,估計其目的首先是要解決該區水患問題。雖然防洪工程仍在論證階段,但未來建造防洪設施的過程中,難免影響現有碼頭功能,將其遷出。內港功能將會空白,結合原有的歷史背景打造商業街水岸公園,為舊區注入活力,亦屬於規劃界普遍方法。但歸根究底,內港區建商業街水岸公園仍是遙遠的藍圖,首要仍應著重解決防洪設施的佈局,以及這些佈局將影響哪些當區居民或商店,並與他們共商方案。而A區的新填海區域利用,建議除了綠化區以外,亦一併考量A區與澳門半島連接的道路承載力,適當增加連接路,並且在綠化區中結合文化、體育設施,如興建圖書館、室內外運動場地,從而讓A區與黑沙環區一併優化。
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許治煒委員:按照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未來北區已有工廈區域將會轉換成為商業性質,情況與內港大相逕庭,難以參考。針對北區綠化空間及休憩區不足問題,本人提出以下建議:1.期望政府盡快開展都更工作,以釋出空間改建綠化地帶,提供更多休憩設施給予附近居民使用;2.今年作為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收官之年,建議政府可全面檢視有關綠色工作成效,進一步推行加強環境綠化,讓澳門發展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綠色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