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典典
50岁是一个颇有仪式感的年龄,是知天命之年,是半百之年,是某种意义上的人生新阶段。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在荷兰人眼中,五十岁也是一个“特别”的年龄。
荷兰人有一个“奇怪”的习俗,过50岁生日时,寿星家门口会吹起一个大大的充气人偶。男寿星就吹一个男人偶,叫亚伯拉罕(Abraham);女寿星就吹一个女人偶,叫萨拉(Sarah)。这些充气娃娃往往形象卡通,甚至有些丑,和“50岁”这个年龄难免不搭。毕竟,50岁多少也是个“严肃”的年龄。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到自己“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如今人们也常常将50岁与参透人生意味联系起来。
实际上,亚伯拉罕和萨拉的风俗本身也与“智慧”有关。圣亚伯拉罕和萨拉是圣经中的一对虔诚的夫妇,两人都活到了一百多岁,甚至在萨拉90岁、亚伯拉罕100岁的时候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以撒。以撒出生不久,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献出自己的儿子作祭品。亚伯拉罕遵从了上帝的旨意,把儿子带上祭坛,就要用刀刺死儿子时,天使出现制止了他,亚伯拉罕用一只公羊代替儿子作了祭品。虔诚的亚伯拉罕和萨拉被视为领悟了神谕的智慧老人,也被视为包括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内的闪米特人的祖先。
不过,两位老人和50岁的联系就有些“断章取义”了。约翰福音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耶稣在殿中与犹太人讨论。犹太听众问他:“你还没有50岁,岂见过亚伯拉罕呢?”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实际上,亚伯拉罕早在耶稣出生前就去世了。耶稣这番话自然不被犹太人接受。众犹太人举起石头想要打他,可是耶稣躲开,离开了殿里。
早在19世纪末,荷兰语词典中就记载了“Abraham gezien hebben”,即见到亚伯拉罕的说法,最开始只用于年满50但是仍然单身的人,偶尔也用作“去世”的隐晦说法。直到20世纪70年代,见到亚伯拉罕成了年满50岁的专用说法。到了这个年龄的人,大概就像亚伯拉罕那样充满人生智慧了。
“见到”先人和知晓“天命”,荷兰与中国对五十岁的态度多少有些异曲同工之妙。见到萨拉的说法出现的则要晚一些。直到20世纪50年代,无论男女,50岁都只能“知亚伯拉罕”,即使朱莉安娜女王的50大寿也不例外。后来,人们希望女性年满五十岁时,也可以有相应的代表形象,亚伯拉罕老来得子的妻子萨拉便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圣经中的萨拉不仅和亚伯拉罕一样被视为闪米特人的先祖,而且90岁高龄老来得子,自然也是得神眷顾的人。
50岁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年龄,因此荷兰人会在50岁生日这一天摆上充气人偶,举办一个颇为正式的仪式。那么除了50岁生日之外,荷兰人是怎么过“普通”生日的呢?与其他国家的生日习俗相比,荷兰人过生日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1)装饰
在客厅的天花板挂上小彩旗,或者吹一个生日岁数的数字气球——这可不是小孩子过生日的专利,成年人過生日,家里也要有点节日气氛哦。
2)生日蛋糕
和许多西欧国家一样,荷兰有相当发达的甜食传统。除了常见的奶油蛋糕,巧克力蛋糕、酸奶蛋糕、水果塔和黄油蛋糕也是颇受欢迎的生日甜品。想要订做一个印有全家福的蛋糕也非常方便——如果不介意吃下自己脸的话。
3)聚会
打扮好了房子,买好了蛋糕,就等客人到访了。家人和亲密的朋友一般可以邀请到家里;工作上的同事,也要在生日当天带些小食甜品,休息的时候“款待”大家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蛋糕,还是小食甜品,一般都是寿星买单,谁过生日谁请客。
4)生日贺卡
荷兰人非常喜欢在各种场合通过传统邮政寄送贺卡,生日也不例外。如果亲人好友没能参加聚会,就可以寄一张贺卡表示庆祝。有些商店里甚至可以找到每一个年龄对应的贺卡,可见这个习俗在荷兰多么普遍了。
5)恭喜
遇到生日的寿星,中文会说“生日快乐”,荷兰文则要说“恭喜”。不要只顾恭喜寿星,寿星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伴侣孩子、朋友同事,只要在场,都是要恭喜的。与其说是恭喜所有人都沾了寿星的光庆祝一番,倒不如说这是荷兰人的一种“社交礼仪”:来参加生日宴会,一进门总要和在场的人打个招呼,和所有人握手,说一声“恭喜”,在荷兰人看来,就是礼数到了。
6)生日歌
荷兰有自己的生日歌“Lang Zal Ze/Hij Leven”。歌曲的旋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歌词大意是“祝她/他福寿绵长”。或许是因为唱起来顺口,大部分荷兰人都只会唱“她/ze”的版本,无论寿星是男是女。
宴会上,大家落座后,一般一个人起头,在场的人就会齐唱这首生日歌。如果寿星是小朋友,歌唱完,起头的人会高呼“Hieperdepiep”,众人随后高呼“Hoera”,如此反复三四次。这个简单的仪式结束后,小朋友就可以吹蜡烛啦。
希望大家喜欢这一期分享的小知识,说不定可以在下一次朋友生日聚会上活学活用呢!(摘自“荷兰在线”)(编辑/诺伊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