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长度导管与外周留置针在神经外科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0-26 08:53钟凤英廖春莲
临床护理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输液导管

江 婷 罗 帷 习 斌 钟凤英 廖春莲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如脑梗死、重症颅脑损伤、脑出血等,多伴有神经损伤或意识障碍[1]。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给药手段,可通过输入静脉用药、电解质、无菌液体等,有效治疗患者疾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利于患者康复[2]。但神经外科疾病多病情危重,且初期伴有一定意识或功能障碍,治疗时间长,持续静脉输液治疗期间若反复穿刺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加重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导致穿刺处渗液、感染等并发症[3]。静脉留置针、中等长度导管是用于静脉给药的常用方法,可减少穿刺次数,在住院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4,5]。本研究在神经外科静脉输液患者中分别采用静脉留置针、中等长度导管,分析其具体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选取合适的输液方式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86例。纳入标准:(1)静脉输液时间不少于7d;(2)年龄≥18岁;(3)生命体征较稳定,可配合研究;(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血管外科手术史、血栓形成史、放疗史;(2)合并免疫、凝血功能等障碍;(3)伴有器官损伤或严重功能不全;(4)处于妊娠哺乳期或拒绝参与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20~76岁,平均(47.85±9.13)岁;疾病种类:脑出血18例,颅内肿瘤12例,颅脑外伤13例;静脉输液时间8~28d,平均(18.56±4.79)d。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19~76岁,平均(47.91±9.17)岁;疾病种类:脑出血17例,颅内肿瘤14例,颅脑外伤12例;静脉输液时间8~29d,平均(18.60±4.7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血管选择 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量丰富,且无静脉瓣血管,固定容易,方便活动。对照组选择外周浅静脉,研究组选择肘部血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

1.2.2穿刺处准备 穿刺操作者常规进行自身消毒,并于穿刺处覆盖无菌巾,用酒精消毒穿刺处皮肤,消毒直径不少于20cm,顺时针、逆时针手法交替进行,重复3遍,之后以同样方法进行碘伏消毒。

1.2.3穿刺方法 (1)对照组:选择24G×19 mm 兢玛Y型留置针。常规消毒,将穿刺针与输液器连接,扎止血带,绷紧穿刺部位皮肤,以15~30°刺入血管,缓慢进针,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再进3~5mm,确保穿刺针进入血管;要求患者紧握拳,左手Y型接口固定导管针,右手拔出针芯5~10mm,之后绷紧皮肤,将外套管送入静脉,确定输液通畅后将针芯退出,要求患者松拳,撤去止血带,运用3 M透明贴膜固定。(2)研究组:采用改良式中等长度导管及静脉留置针,指导患者行穿刺手臂外展,且呈90°,测量臂围(穿刺点上方10cm),以及穿刺点与肩锁关节之间距离,确定需要导管长度,检查导管完整性,并进行修剪;扎止血带,以15~30°刺入血管,缓慢进针,回血后再推进3~5mm,确保套管针到达血管正中后退出针芯,左右固定,按压尖端上方;右手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内,边送边抽回血,送至合适位置时沿导管将保护套退出皮肤;以肝素钠盐水脉冲式方法冲管,并连接固定器、正压接头;操作后在穿刺处覆盖无菌敷料,观察穿刺处情况,每周更换1次正压输液接头和敷料。留置期间加强对穿刺处的监控,若出现局部发热、红肿、渗出等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静脉留置情况,并于患者出院前应用相关量表调查患者满意度。(1)记录两组静脉输液治疗期间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及治疗期间堵管、渗液、局部红肿、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运用患者满意度量表(CSQ-8)[6],共8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总分8~32分,≥24分为满意,16~23分为一般满意,<16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次数及留置时间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穿刺次数及留置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n(%)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n(%)

3 讨论

神经外科所收治患者多为严重颅脑外伤或颅脑手术患者,临床用药包括抗生素、营养液、改善循环药物、扩张血管药等,对血管具有一定刺激性,且静脉输液时间较长,静脉输液方式的选择对神经外科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至关重要[7]。研究发现[8],静脉输液外渗与穿刺部位、输液工具、反复穿刺相关,而临床尽可能减少穿刺次数对于预防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意义重大。

外周留置针、中等长度导管是应用于神经外科静脉输液主要方式,外周留置针是在穿刺后退出针芯,仅将外管套留置于血管的一种输液工具,临床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可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9]。但外周留置针留置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5d,且神经外科患者多伴有意识不清、精神症状、躁动等,不利于留置导管的维护,缩短留置时间[10]。而本研究中患者静脉输液时间多为1周以上,采取外周留置针输液时穿刺次数较多,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加重患者穿刺血管损伤,易导致渗液、置管相关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响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外科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高于外周留置针。中等长度导管较外周留置针置入导管更长,置入导管固定效果更好,留置时间更长,可减少穿刺次数,减轻血管损伤,利于防止堵管、渗液、静脉炎的发生。同时,中等长度导管尖端多进入腋静脉,血流速度更快,可加快药物稀释,减轻血管刺激,减少局部红肿、静脉炎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提高静脉输液治疗安全性,减轻反复穿刺及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患者满意度更高。但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与输液工具、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等相关,还与药物输注频率、速度、类型等相关[11,12]。临床还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物输注速度,在前一种药物输注完毕后冲洗或更换输液器,做好穿刺部位的消毒、维护,以尽可能减轻药物刺激,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神经外科静脉输液患者中应用中等长度导管的效果较外周留置针更佳,有利于延长留置时间,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轻静脉输液给患者造成的不适,使患者更易于接受,满意度更高。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输液导管
神经外科教育在中国“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现状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彩图版)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