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524400)陈华明 卢渊铭 况光荣 黄杨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 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2~67岁,平均为(46.9±5.1)岁;X片检测Cobb角(12°~36°),平均为(24.1±9.6)°。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
1.2 方法
1.2.1 TLICs评分标准 TLICs分型评分系统主要从三方面综合评定并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①以骨折形态判定即时稳定性;②后纵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代表长期稳定性;③以神经损伤情况评估神经稳定性。上述三方面均有着具体量化的评分标准,对实际操作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通过根据各项最高分相加得出总分:≤3分者,建议选择保守治疗;≥5分者,建议选择手术治疗;总分=4分者,既可保守治疗也可选择手术治疗。
1.2.2 临床治疗 本组50例患者通过TLICs评分系统分型后,建议保守治疗共16例,建议手术治疗共34例。
保守治疗:患者在确诊为胸腰椎骨折后取合适体位复位,并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在骨折处垫腰枕。在治疗期间行五点式或飞燕式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绝对卧床1~2个月后遵医嘱配合支具保护下地活动。出院后建议3个月内禁止弯腰或身体负重等。
手术治疗: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体位取俯卧位。以损伤部位为中心,显露周边相邻脊椎的棘突、双侧椎板、关节突等,以X射线透视机定位,根据患者骨折形态严重程度分别经伤椎上下相邻脊椎的双侧椎弓根各打入1~4枚椎弓根钉。对于合并神经脊椎压迫损伤的患者,显露伤椎及相邻椎体的关节突、横突、椎板等,进行神经根管、椎管减压,并视情况行椎体间植骨融合。通过透视复查,明确安装的内固系统良好,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术后应用抗生素1~2d,保持绝对卧床1个月左右后,遵医嘱佩戴支具下地活动。
1.2.3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12个月预后情况: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值、矢状面指数、Cobb角、改良JOA评分。
1.2.4 统计分析 记录收集试验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使用标准差±均数(±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使用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均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12个月预后情况对比分析(±s)
附表 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12个月预后情况对比分析(±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
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12个月预后情况 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12个月后,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值、矢状面指数、Cobb角、改良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见附表。
临床上常见的胸腰椎分型方法如三柱理论分类方法、脊柱骨折AO分型方法、Load-sharing评分系统等,但是一直以来,这些方法在指导胸腰椎骨折临床治疗方面依然存在较多的争议[1][2]。TLICs评分系统是由Vaccaro等学者通过采取多中心大宗病例观察而提出的,其综合了骨折形态、后纵韧带复合体、神经损伤三方面,并均进行具体量化评分,具有操作简便、高效、实用性强的优点,也是近年来逐渐被认可采用的胸腰椎骨折分类方法。在本研究中,通过对50例胸腰椎患者采用TLICs评分系统分型,建议保守治疗的患者共16例,手术治疗的患者34例。并且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发现,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12个月后,患者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值、矢状面指数、Cobb角、改良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并且在随访及复查的过程中未发现内固系统出现松动移位的情况,提示TLICs评分系统对胸腰椎骨折进行分型并指导临床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