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永寿 尤兴广
摘要: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在落实好减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个性化,分层设计,训练能力,渗透情感,促进交流。丰富作业形式,寓教于乐。
关键词:个性化;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0-006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的是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在落实好减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个性化,分层设计,训练能力,渗透情感,促进交流。丰富作业形式,寓教于乐,这样,既可丰富课堂内容,又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对以后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1.分层设計,讲究趣味性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初中阶段作业设计应注重差异性,本着“减负增效”的原则,我们精选习题,精心设计,作业适量,难易适中。倡导分层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每一个章节,学生都会收到一张A4纸大小的练习题,但同样的题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一类题的作用是巩固知识,挑选的大多是课本或练习册上的配套题目,属于必做题;二类题则是选做题,多道题目会拉开一定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选择;最后一题强调综合性,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可能是不同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作业不再一刀切,基础好的学生“吃饱”,基础较弱的学生也不必在难题上耗费不必要的时间,也能“吃好”。
2.训练能力,注重实践性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注重实践性。例如在上完课文《看云识天气》之后,学生对于云彩与天气的关系很感兴趣。老师就让学生做“天气预报员”,根据课文所介绍的有关知识,去观察天上的云和光,并推断出近日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推测、交流、展示及验证等亲身活动,体验课文知识的真实性。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有关天气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实践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3.渗透情感,关注人文性
初中阶段处于“心理性断乳期”,学生反叛心理强,与父母的交往中容易出现代沟,产生冲突。针对这一心理特征,可设计相关的作业,为学生与家长搭建沟通的桥梁,引导孩子尊重父母,也使父母了解孩子。例如,部编八年级上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在课堂教学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为文人的老舍先生和作为将军的朱德元帅对母亲的爱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母亲的感情。(2)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述说对妈妈的感谢之情,或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教妈妈,当然也可以和妈妈说一些平日不敢说的心里话。(3)在母亲节这一天把写给妈妈的信交给妈妈,观察妈妈的变化,写成一篇文章。这次作业的设计,有阅读和作文教学方面的考虑,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重视沟通交流,让学生学会感恩。
4.促进交流,体现合作性
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已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够,因此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所以,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如学完了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分工合作搜集有关四季的素材,分类加工整理,自己编辑一份刊物。有的组把刊物命名为《四季的旋律》,分“春之声”、“夏之语”、“秋之韵”、“冬之魂”四个板块,每个同学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同学们有的负责搜集资料,有的负责编辑、有的负责美工,还有的负责书写,大家各司其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作业个性化设计,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变为完成作业而不得不为之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趣味性、实践性、人文性、合作性的作业把课内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延伸到相关领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更有利于学生学活学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