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玮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三个最大”决定了青海省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些论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展定位,高度凝练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政治要求和实现路径。
四年来,青海600多万各族人民锐意进取,迎难而进,在72万平方公里的壮阔高原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海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9年,青海《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报告中明晰了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独特魅力的前进方向。
青海建设国家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东向西、由南至北,已建立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特点的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形成了涵盖全省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黄河干流五大地理区域。
2019年6月11日,随着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共同为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揭牌,标志着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在青海正式启动。此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先后于2016年、2017年落户青海,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
2014年,青海被列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时,就立即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体制试点领导小组,体制改革制度办公室抓紧编制试点方案,研究相关政策。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该方案,青海随即印发《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
2016年6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机构设置方案》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国家公园试点工作进入全面推进期。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三个园区实施方案,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社会参与、特许经营等10个管理办法,为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结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同步开展三江源自然资源资产体制试点,全要素推进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赋予青海的两项重大试点工程。在此期间,青海在颁布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绩效管理、扩大生态保护公益岗位规模、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林权流转、开展水流产权、节水和水量置换试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推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核算青海和三江源生态资产及服务价值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7年3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祁连山作为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有效阻挡了四大沙漠的汇合,千百年来始终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祁连山国家公园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涉及德令哈、天峻、祁连、门源4县市12个乡镇48个村(牧)委会、3.4万人。2018年10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揭牌。
祁连山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着力打造“生态保护高地”,探索建立“村两委+”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以村两委为支撑点,在四县市选取9个试点村,建立保护宣传工作机制,签订《“村两委+”共建共管协议书》,及时宣传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动态,切实增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力量。
成立了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和相关专业人才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宣传教育推广、生态文化研究展示以及相关平台建设;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成为青海首个纳入国家林草局第一批50个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的保护地机构,成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研究中心”。
在此基础上,青海不断加快构建生態环境监测评估体系,顺利完成了2018年度雪豹监测任务,获取雪豹影像资料957份,并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三十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反映出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向好。
根据《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青海将以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总目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严格保护,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总体方案》指出,青海将以总结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深化保护地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边界,规划建设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青海湖国家公园、昆仑山国家公园,今后视条件可逐步增设相关国家公园;在部分现有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础上整合区域内各类保护地设立自然保护区;将未整合进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水利风景名胜区等,整合为一园一牌,统一归为自然公园类。
经整合后,青海率先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布局,形成自然保护地相互联系的自然群落,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左右。
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海将完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基本建立统一的分级管理体制,科学确定自然保护地布局,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到2025年,构建起布局科学、分类清晰的自然保护地模式,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美好画卷。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和服务、管理、科研体系,生态文化发扬光大,彰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带动作用。
到203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健全,统一的分级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自然保护地模式,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
为积极推进国家公园省建设能够更好更快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带头作用,青海起草完成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方案》,组织起草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梳理总结了45项具体工作,明确了部门职责、制定了时间表、提出了工作要求。
同时,还编写了《青海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整合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工作方案》《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制度标准体系研究项目工作方案》,全面系统制定了示范省建设前期工作的内容、步骤和资金用途,积极协调并落实政策资金,支持示范省建设工作。
为统一标准、科学合理地指导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地分类新体系,青海省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开展了全省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研究工作。
从最早取消对三江源地区GDP考核,到今天全力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青海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生态贡献体现青海价值
青海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不包括自治区);青海又是经济总量最小的省。在这一对矛盾中,青海独辟蹊径找到属于符合其特色的发展路径。
青海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態系统,水风光热资源丰沛,生态和资源优势突出。另一方面,青海又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态产品输出供给地。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左右;既是“三江之源”,也是哺育河西走廊的三大内陆河发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近620亿立方米的江源活水;湿地总面积814.36万公顷,居全国首位,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
2016年6月1日,青海省政府召开了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发布会。青海是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全面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研究的省份。
这项历时长达三年半的研究成果表明:2012年青海生态资产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三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资产为15.19万亿元,占到全省总资产的82.7%。其中,三江源区生态资产价值126616亿元,占全省生态资产总值的68.9%;祁连山区14680亿元,占8.0%;青海湖流域10633亿元,占5.8%。其他区域31951亿元,占17.3%。
2012年度青海全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300.77亿元,其中,三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价值为5811.41亿元,占全省总服务价值的79.6%。其中,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4947亿元,占全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67.8%;祁连山区538亿元,占7.4%;青海湖流域318亿元,占4.4%。其他区域1498亿元,占20.5%。青海每年为下游地区提供4724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占全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64.7%。其中,淡水资源、水电、水文调节、土壤保持四项服务价值高达2649亿元。
青海生态投入回报率非常高。1998年-2012年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总投入为238.4亿元,生态建设产生的年均生态效益为41亿元,投资回报率达137.3%。三江源区年均生态效益为35亿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04.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徐明指称,该项目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翔实的数据充分表明,青海的生态大省地位突出,“亚洲水塔”作用显著,碳汇作用更加明显。青海省生态建设和保护效益巨大,投资回报率巨高,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完全符合青海实际,该研究成果为青海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
青海是一个对中国、对世界生态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地区,但同时又是一个生态极度脆弱与敏感的地区。
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持续退化,鼠害频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及沙漠化程度加深,草地、湖泊面积不断缩小,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为守护这片净土,2000年,国家正式成立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5年起我国先后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累计投资超过180亿元;2004年以来,三江源地区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2006年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区全面取消了GDP考核……
青海省对生态非常重视。2007年12月,青海提出生态立省;2012年5月,省委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我们决不能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定要建设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家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要“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2013年12月,青海省实施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总设计图”和“总施工图”的省份;2014年,青海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17年,青海提出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其要义就是放下经济总量小的包袱,把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起来,把高原生态农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生态产业打造起来,打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两张牌;2018年7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因地制宜提出了“一优两高”。从那一刻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成为了指导青海发展的蓝图和底气。
从果洛州玛多县城出发,沿214国道向玉树三江源腹地行驶,随处可见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千湖美景在三江源头重现。
青海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营造林8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近1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最多,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偏丰,龙羊峡入库水量同比增多10.7%,是投运以来的第二大丰水年份。
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近36倍,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稳定在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湖鸟类种数由189种增加到225种,各类自然保护地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青海始终站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创造更高生态产品价值,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生态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
保护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停滞,保护的同时,也有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青海省印发《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对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进行严格的产业准入限制。这意味着舍弃对生态不友好的经济效益,从源头上做污染管控。
为了防止破坏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2018年5月,玛多县政府向全社会发出通告:禁止一切社会团体、单位或个人进入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自然保护分区开展旅游、探险活动。这意味着玛多放弃了旅游收入。
同时,生态保护也带来了新机遇,牦牛、藏羊、果蔬、枸杞沙棘等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清洁能源;高原旅游等正构成青海绿色产业链。
曲麻莱县红旗村是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十個模板之一,玉树州十八个草地生态试验区建设单元之一。
2019年底,红旗村年终分红。分红大户托俄俄加合作社分红468792元,牧羊娃合作社分红189805元。
红旗村全村有牧民561户、1567人。2013年开始兴办合作社,有16个合作社,年中分红除了分现金,还奖励藏式地毯、清油、大米和其他生活用品。
2019年,托俄俄加合作社纯收入99.87万元。在乡上有一个藏餐厅纯收入为21万元,一辆半挂车跑运输收入19万元,风干肉和其他畜产品在格尔木、拉萨、结古、西宁等地很受欢迎,供不应求,多达50余万元。理事长旦争才仁说:“明年我们将在州农牧和科技局的帮助下投资100万元,建设一个畜牧业综合基地,投资10万元建设人畜饮水项目,建设面向16个合作社服务的小型冷库。明年争取分红达到53万元。”
牧羊娃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负责人边巴才仁介绍说:“我们这个合作社有牧民35户、96人。主要出售风干肉、酸奶、酥油等畜产品。今年分红每户牦牛一头,现金每户5432元。我们这是第四次分红。”
红旗村距玉树州曲麻莱县城100多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一个偏远村社。2010年创办合作社,也是玉树州第一个股份制的合作社。红旗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确立了“划区轮牧、合理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创办了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小组以及联户经营模式等16个合作小组。“扎拉达泽”这个在玉树被很多人熟悉的风干牦牛肉品牌,便是托俄俄加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小组生产加工生产的。
2018年,红旗村的牛羊获得了畜牧有机认证,还和有机办签署了购畜协议,市场价格比一般的牛羊肉一斤高2.5元左右。
2019年,青海启动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全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24个,新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全省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有机农产品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925个。全省通过有机畜牧业认证的县12个,认证草原面积6916万亩,扶持建设有机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63家,认证牦牛120万头,藏羊325万只,加工肉制品产量1060吨,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2018年至2019年,青海省陆续成立了“青海优质农产品联盟”“青海三文鱼产业联盟”“青海牦牛产业联盟”“青海青稞产业联盟”“青海油菜产业联盟”,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抱团发展,着力对牦牛、藏系羊、青稞、三文鱼、枸杞、马铃薯、油菜、蔬菜、藜麦、燕麦、富硒产品、中藏药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品牌塑造,推动青海特色农畜产品走出去,实现优质优价。
青海空气稀薄、透明度好,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全国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条件最优的地方。
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西岸,是黄河岸边著名的塔拉滩,过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荒滩,现在引人瞩目的是大片安置在原野的幽蓝色光伏板。数百平方公里的塔拉滩,因干旱少雨、超载放牧而成了荒漠。荒滩平均海拔2920米,光辐射强烈,日均日照时长达八小时,独有的地貌气候,引来43家光伏发电企业聚落而形成一个光伏发电园。规划光伏总装机容量1902.5万千瓦,已并网发电449.5万千瓦,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
塔拉滩不仅有光伏板,同时也草木葱茏。
有关部门要求入住企业要配套做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工程,工程建设完后要恢复场区原貌并播撒草种,这样,草场生态得到了保护。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种植了乌柳、小叶白杨、云杉、花灌木等苗木44万株,造林绿化324亩。
成批量铺设光伏板使园区最大风速减小22%,蒸发量减少30%,空气湿度增加近5%,草地涵水量大增,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农牧部门实测,目前园区比非项目区植株高度增加14厘米,频度和盖度分别提高20%和17%,植被生物每亩增加20.25公斤。
园区草越长越好,为消除冬季火灾隐患,园区企业养了几千只羊,一年能省除草费数百万元。周边农牧民也来放羊。园区还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诸如清洗光伏组件、割草等,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塔拉滩黄河公司产业园内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还解决了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的难题。这个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通过电网调度系统自动调节水电发电,实现水电和光伏发电的互补,从而获得可靠的电源。2016年11月,借助这个项目,青海清洁能源首次跨区外销到江苏。
依托西宁和柴达木两大循环经济试验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加快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不断优化循环型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和环境友好。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青海旅游的传统著名景点,因其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备受游客青睐。游客人数由2008年的32万人次增至2018年的396.5万人次,增加了十多倍。
发展初期,环湖地区群众为从景区获得最大化利益,无序发展,青海湖周边一度出现大量投资商及当地群众在景区周边私开通道、乱搭乱建、无序开发利用景区的行为,给青海湖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青海进行了环保督察。根据督察意见,近两年来,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指导下,青海省关停了位于保护区缓冲区、核心区的鸟岛与沙岛景区,整治青海湖南岸90%的经营主体,并拆除了100余处违章建筑,旅游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共和县石乃亥镇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内的165户牧户也将从核心区搬出。
在大保护、大生态前提下进行的旅游转型是痛苦的,但这种转变又是必须的,从长远发展看,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旅游也发展不下去。
青海湖是鸟类生活的家园,每年成千上万的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灰颈鹀、草鹭、小滨鹬……近年来,青海湖的新鸟种越来越多。截至目前,青海湖鸟类种类增加至225种。
2017年6月的一天,在青海湖仙女湾湿地,一只中等体形、头部清灰色、下体偏粉色的鸟,进入监测人员的视野。经鸟类专家确认,此鸟为灰颈鹀,为青海湖新记录鸟种。
2018年5月的一天,监测人员在青海湖小泊湖湿地观察鸟类时,发现一只较大体形的呈灰、栗及黑色的涉禽,这只体色明显有别于平常所见的其他鹭科水鸟,引起监测人员的注意。最终通过图片仔细对照《中国野外鸟类手册》《中国野鸟图鉴》,反复对比后,確定是草鹭,系青海湖新鸟种,同时也是青海的鸟类新记录。此前,草鹭在青海没有分布和记录。
紧接着,小滨鹬现身青海湖。这是继灰颈鹀、草鹭后,青海湖鸟类家族又一个新成员,再次刷新青海湖鸟类名录。
“越来越多的鸟类出现在我省境内,说明我省的生态环境和湿地环境不断好转,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说。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阻挡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同时还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较为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多年来,由于人为过度放牧和干旱、降雨量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一度呈恶化趋势,其中,沙化土地严重威胁着青海湖的生态安全。
在环湖地区,通过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林业项目的实施,人工营造的灌木林逐步成林,封山育林地在围栏封护和专人管护下,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在逐渐发挥,青海湖流域沙区的沙化程度逐渐减轻。
1974年青海湖面积为阶段最大,2004年青海湖面积为阶段最小。2004年之后,青海湖面积持续增长,连续十五年回升,2019年水位达到3196.24米,较2004年水位回升3.27米;2019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549.38平方公里,与2004年同期相比扩大304.88平方公里。
茶卡盐湖凭借独特的高原盐湖景观,以“工业+旅游”探索发展新路,向世人展现了“天空之镜”的姿容;金灿灿的门源百里油菜花海,让地方经济在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发展中实现跨越;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油嘴湾等地发展花海经济让乡村游成为新风尚……
青海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一批批“青字号”旅游产品打响招牌。201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561.33亿元,增长20.4%,越来越多的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忙起来、有事干。
绿色有机农牧业方面,青海和农业农村部协同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也是全国首家。绿色能源方面,青海现在的清洁能源装机突破了1200万千瓦,正在打造从青海到河南的世界上第一条全部输绿电即可再生能源特高压输电通道。绿色产业方面,循环经济产值已经占青海省产值的60%以上。
保护生态让青海在全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与价值,保护生态也给青海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与机会。青海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发展是可以实现共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