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厌恶自己,女性才能获得自由

2020-10-23 09:05陶瓷兔子爱丽丝
家庭百事通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上野同性男朋友

陶瓷兔子爱丽丝

一位女友跟我讲了她前段时间经历的一场年度内心大戏,是关于要不要生孩子的。她有个谈了四年的男朋友,比她小五岁,还在国外读书。她本来打算陪父母过了年就飞去跟男友团聚,没想到却被疫情困在了家里。从那一天起,“早点要孩子”就成了她家的单曲循环。催生的主力军是她妈妈,每天早午晚饭时,都要软硬兼施对她实施各种洗脑。

“女人本来就老得快,再加上他还比你小,你不赶快生个孩子把他拴住,等你人老珠黄了,人家也嫌弃你了,你到哪儿哭去?”“有什么工作是非你不可的?我当年不也是因为有了你就放弃了工作吗?你觉得我活得没价值?”“我就问你,你不要小孩,等你老了谁管你?”以及最后的撒手锏:“我说这些还不都是为你好吗?啊?”

那声“啊”整日环绕在她耳边,仿佛一个她永远攻不下来的山头。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头一次做了噩夢,在梦里,她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孤家寡人地躺在漏水的房子里,厨房里只有一个馒头。“要不就生个小孩吧。”她跟男朋友通电话的时候把这个梦讲给他听,他在电话那头乐不可支:“你孤家寡人?你没饭吃?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可能,只有你不可能。你是我认识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人,才不会把自己弄得那么惨。”

你不是这样的人。她说,她是在那一刻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妈妈说的听上去都对,但她就是觉得很烦的原因。她男朋友很爱她,她的工作干得很好,她有经营得很好的生活圈,是个靠自己也能活得很好的人。可在她妈妈眼里,她作为个体的独特性是不存在的。她不过是无数女人中的一个,工作无聊前途灰暗,要靠孩子才能维系男人的青睐,要靠血缘才能摆脱孤独终老的命运。她爱她,却要先贬低她;她为了她好给出的建议,却要先抹杀她的价值。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写道:“母亲的不如意,与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混为一体。她一边诅咒自己的人生,一边又将同样的人生强加给女儿,引来女儿的憎恶。”厌女并不仅仅是字面上“讨厌女人”的意思。对女人而言,它是女人对自我的厌恶。这种无助感经过投射,又被千百倍地放大到了同性身上。而来自同性之间的恶意,才是大多数伤害的来源。

我认识一个做美妆博主的女孩,她说她常常在微博留言中被网友骂成筛子。她告诉我,最让她觉得难过的其实并不是骂她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当她点进那些不堪入目的评论时,发现至少有70%都来自女性用户。她们说出来的那些话,也正是她们反对的“父权”和“男性审美”,她们一边挣扎,一边把同样的绳索套在自己的同伴身上。这也是目睹女性相轻最让人难过的原因。

法国作家波伏娃说:“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但女人是天生就懒,就笨,就好骗的吗?身为女性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几乎所有的诱惑都是以保护为名,且来自你身边最亲密的人。妈妈告诉你“女孩要有点女孩的样子”;姐姐跟你说“要留长发,用香水,涂口红,才会有男生追求”;闺蜜说“你该减肥了,男生都喜欢白瘦幼”;已婚的朋友劝你“嫁个有钱人,能少努力好多年”。

如同上野千鹤子写的那段话:这个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从词汇的定义上就开始的,例如“太强悍的女人不是女人”“丑女不是女人”等。而女人一旦接受了男性规范化的定义,她就会放大自己不那么“女人”的地方,于是对自己产生嫌弃。她们又把这种嫌弃投射给了自己的同伴,这就是“厌女社会”的根源。

没有孤零零的自由,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独善其身。女性真正能获得自由的时刻,就是每个人不再厌恶自己之时。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天天成长研习社”)

猜你喜欢
上野同性男朋友
篽箖·上野书屋
《上野不忍池》
原旨主义支持同性婚姻吗?
答应我,千万别让男朋友帮你拍照好吗
深夜,拥有一缕光的安全感
你男朋友呢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报告
上野的樱花
小巫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