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梅 王 群 曾燕玲 尤建良(泉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泉州 362000)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寄生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微生物,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是引发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更是感染的高发人群[1]。临床研究发现[2],肺炎支原体还可以对除肺部外的其他组织造成损伤,近年来受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增加的影响,肺外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最常见的包括神经系统损伤、皮肤受累、心血管系统损害和骨骼肌肉损害等。支原体脑炎最为常见,危害最大,而且其体征与病毒性脑炎相似,临床多以抗炎、降低颅内压和营养脑神经等治疗为主,虽然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在调节机体的免疫机制方面效果并不显著[3]。本文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将本院于2017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0例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4]:①经脑脊液的检查显示,机体内细胞数在(15~220)×106/L蛋白;②签署知情文书,自愿参与本项研究;③经X线片检查显示,肺纹理增粗,存在片状和点状阴影。排除标准[5]:①中途退出本项研究;②存在一定的情绪障碍和精神障碍;③在参与本研究前1个月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其他抗生素治疗。参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组,抽签序号为奇数的30例纳入常规组,男性 17例,女性 13例;年龄 3~10岁,平均年龄(6.72±2.18)岁。抽签序号为偶数的30例纳入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58±2.0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资料经比较提示P>0.05,可予以分组。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予以抗炎、抗惊厥、降低颅内压和营养脑神经等治疗措施,常规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选用辉瑞制药比利时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批准文号H20080284)进行治疗,药品规格为40 mg,结合体重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在治疗的第一天以10 mg/kg的剂量静脉滴注,之后以5 mg/kg的剂量静脉滴注,连续治疗5 d。治疗组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S19993069,规格:10%,3 mL:300 mg)治疗,以每天 0.4 g/kg的剂量静脉滴注,同样联合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效果:依据治疗后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治疗效果,若在治疗2周内热度减退、头痛症状消失、颅脑神经损害和肢体瘫痪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表示显效;若治疗后上述症状有所改善表示有效;若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即为无效,以前三者相加的百分比表示总有效率[6]。②症状消失时间:详细记录治疗情况,具体包括退热的时间、X线片显示阴影的消失时间、惊厥症状得到控制的时间、意识恢复的时间等,同时记录住院时长[7]。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组和常规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3.33%和76.67%,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长比较:治疗组症状消失的时间和住院时长均短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长比较(±s)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长比较(±s)
住院时长(d)常规组治疗组组别 例数 退热(d) 阴影消失(d)惊厥控制(d)意识恢复(h)3 0 3 0 t P 5.3 4±1.0 5 2.6 6±1.0 1 1 0.0 7 5 0.0 0 1 7.0 9±1.3 4 3.9 6±0.9 9 1 0.2 9 0 0.0 0 1 3.5 2±1.3 4 1.6 7±0.9 5 6.1 6 9 0.0 0 1 2 0.0 9±2.6 7 1 3.1 4±2.2 1 1 0.9 8 3 0.0 0 1 1 2.6 5±2.5 7 6.1 1±2.2 2 1 0.5 4 8 0.0 0 1
目前,临床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多数认为与其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有关[8]。研究表明[9],支原体可以直接粘附在细胞表面,在经过甘油代谢后,释放自身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使其侵犯的区域发生病变,而且没有细胞壁,更容易从组织细胞的表面中吸取利于自身代谢生长的营养物质,同时支原体还可以分泌磷脂酶,水解卵磷脂,损害人体细胞膜的正常功能,继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除此以外,有关调查研究还显示[10],肺炎支原体侵入人体后,可激活人体的T淋巴细胞,促使B细胞克隆增殖产生大量抗体,加之肺炎支原体与自身抗体的结合会形成免疫复合物,释放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炎性介质,使其向病变位置聚集,产生免疫炎性损伤,造成肺外组织的损害,从而形成脑炎等症状,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针对此症状临床多以抗炎、降低颅内压和营养脑神经等治疗为主,虽然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在调节机体的免疫机制方面效果并不显著,对此,本文选取60例患儿进行研究,探讨在上述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效果。
经本研究发现,治疗组症状消失的时间和住院时长均短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症状消失的时间。其主要原因是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调节脂肪、糖和蛋白质的合成,继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将其运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的治疗,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异生,使外周组织对糖的作用受到抑制。另外,糖皮质激素还具有强效的抗炎作用,在抑制毛细血管扩张,减轻渗出、水肿现象的同时,还可以阻碍白细胞的吞噬和浸润作用,从而预防炎症的扩散,避免出现疤痕、粘连的现象,有效阻止病情的恶化[11]。而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免疫药物,将其输入体内,可以借助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杀死病毒细菌,中和毒素,提高机体的免疫保护作用,将其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以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2]。本文研究也证实,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76.67%,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症状消失的时间,促进尽早康复,节约治疗成本,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