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禹 廖锡意 梁 旭(高州市中医院脑病一科 高州 525200)
缺血性脑卒中是内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头晕、语言不利、偏瘫,多发于老年人,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存在严重的影响。卒中后疲劳是一种伴随着的常见症状,存在于脑卒中的整个病程,而且休息后无法得到缓解,直接影响到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干预着患者远期的预后,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1]。目前,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2],为了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本研究选择2016年6月—2019年9月到我院脑病一科就诊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艾灸足三里缓解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症状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2019年9月到我院脑病一科就诊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9.85±7.95)岁。试验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1.2±8.8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神经病学》教材中的诊断标准[3],中医辨证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气虚证”的标准拟定[4]。脑卒中的疲劳目前尚无公认的标准,主要参照Groot等的标准诊断[5]。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或恶性肿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合并精神疾病;哺乳和妊娠期。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根据病情常规予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补阳还五汤联合艾灸足三里治疗。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基本方):生黄芪20 g、当归 10 g、川芎 10 g、赤芍 15 g、地龙 10 g。水煎服,1 剂/d,7 d为1个疗程。根据体质辨证,随症加减。采用艾条温和灸,取穴足三里,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距皮肤约2~3 cm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天灸1次,20 min/次,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疲劳严重程度表(FSS)、脑卒中专用的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的活动能力子量表评分情况。(1)临床疗效判定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并结合本研究制定。①痊愈:气虚等症状消失,伴随病情明显好转;②显效:气虚等症状明显改善,伴随病情好转;③有效:气虚症状好转,伴随病情稳定;④无效:气虚症状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疲劳严重程度表(FSS)评定患者主观疲劳程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主观疲劳程度越严重。脑卒中专用的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的活动能力子量表评定患者活动能力情况,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活动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数据,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 60.0%(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眩晕单项症状评分对比:两组的FSS评分、SS-QOL中活动能力子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眩晕单项症状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眩晕单项症状评分对比(±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 S S S S-Q O L活动能力子量表试验组2 0对照组2 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5 3.9±4.3 6 3 8.6 5±3.2 4*#5 1.6±4.8 2 4 0.9±3.1 6*1 3.9 0±2.7 3 2 1.2 5±2.5 6*#1 4.3 5±2.7 0 1 9.2 5±2.1 8*
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性内科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生活,而脑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常见的伴随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持续性疲倦、乏力、失眠的主观感觉,而且休息后症状不缓解,发病率高,而且伴随脑卒中的整个病程[6]。目前,尚没有严格的循证干预措施及治疗方案[7]。目前普遍认为,卒中后疲劳受生物、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疲劳常和抑郁的合并症状,故临床使用抗抑郁药物以改善卒中后疲劳相关症状[8];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减轻紧张、焦虑的情绪可有效减轻疲劳症状[9];肢体活动障碍可明显增加卒中患者的疲劳症状康复治疗,如适当增加运动量,可明显减轻脑卒中患者疲劳症状[10]。故通过多种途径干预,减低患者的疲劳程度,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和社会。
脑卒中后疲劳在祖国医学中没有明确的命名,但与“虚劳”辨证论治相似程度高[11],证见“疲倦”“乏力”“懒言”“纳呆”“眠差”等。口服汤剂及艾灸作为中医传统医学疗法,运用治疗虚劳疾病,具有历史悠久及经验丰富。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篇中指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论抽风不是风》篇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邪阻滞经络,气不上达”的气虚血瘀病机论,并创立以补气活血通络为治法的补阳还五汤。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可补气固表,取“气血同源”“气旺行血”之意;臣药当归,补血活血、通络利脉,以助黄芪行血;川芎行气活血祛风,赤芍凉血散瘀,红花、桃仁为活血化瘀之对药,四药同用,能活血通络祛瘀;地龙为血肉有情之品,力善通经走络,为佐使药。全方以补气为主,攻瘀为辅。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强壮保健要穴,经过温和灸,热力作用渗透到体内,发挥艾灸法补益正气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P<0.05),FSS评分、SS-QOL中活动能力子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联合艾灸足三里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疲劳症状,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