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基地的“新来客”
——记蓟州国家冬季运动专项训练基地改建工程设计

2020-10-23 03:34卢鹏王凡刘迎坤
建筑技艺 2020年9期
关键词:号馆冰场入口

卢鹏 王凡 刘迎坤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项目概述

为保障国家队备战冬奥会,位于天津蓟州区黄崖关长城脚下的原蓟县体育训练基地,因其设施本底、周边环境及其与北京的距离优势,拟将其改造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基地。该基地将拥有7块各类标准冰场,可供冰球、短道、冰壶、花样、速滑(速滑冰场为本项目的二期工程)全部5项冰上项目的运动队在此驻训。

本项目工期紧迫、改造资金有限,以快速建造为基本要求,设计团队运用多层次的可持续设计手段,降低改造及今后的运营成本。由于基地既有建筑较为密集且邻近景区,而本次改造新增设施多、单体体量大,需妥善处理与基地内的既有建筑、基地外的周边环境的各种关系。“新来客”需以恰当的方式入住老基地。

2 “新旧结合、有机生长”的宏观空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基地位于黄崖关长城景区南侧的山谷川地,地势平坦,气候凉爽。原建筑作为夏季项目训练基地始建于2003年、主要扩建于2007年。期间还经历数次不同程度扩建,形成风貌特征不同、功能体量各异的建筑设施12处。再结合用地形状不规则等因素,本次改造前的基地空间格局呈现某种程度的“因时因事偶发生长”特征。

本次改造,将成规模新建4处标准冰场、2处特种冰场(冰壶、冰球守门员训练),以及1处速滑冰场。为数众多、体量较大的冰场设施,只有与当前基地格局有机结合、并为老基地带来新的积极变化,实现新老和谐共存,才是基地建设可持续之道。仔细研究现有场地室内外空间资源,并结合不同类型运动队训练规律,本设计以“3+1”的方式进行冰场组合,即在基地西侧原球场处,将3处冰场合设于一座新建馆(新建1号馆)中,便于资源共享;再利用东侧原网球场新建含1处冰场的场馆(新建2号馆),满足专用;新增特种冰场之一的冰壶冰场,原本也需新建场馆才能满足空间需求,经仔细核算,结合实际情况,本设计提出将既有体操训练大厅主体结构适度外扩,即可改建为冰壶冰场。以改建代替新建,实现既有资源再利用;以新建结合改建,契合了基地“生长而成”的生成特征,实现基地有机更新。

3 “化整为零、高效适用”的场馆空间设计策略

为保障国家队按时驻训,确保工期,本设计新建1、2号馆的冰场大跨空间,采用钢结构拱框膜作为结构围护体系,既有利于多工作面同步工作,又可跨冬季施工。拱框膜体系轻量、快速、经济的综合特性被运用于此,不失为一项绿色设计策略。

在冰面尺寸相同的条件下,冰场空间体积越小,越有利于降低空调能耗、减少运营成本。因此,本设计中1号冰球馆冰场采用了3拱连续的空间设计。3处拱框膜空间呈南北走向,连续相接,各自对应1处冰场。这样降低了合为一馆的整体起拱高度、减小了体积,并且可开可合便于训练安排,为低成本运营奠定了基础。同时,减小体量也可削弱建筑对既有环境的视觉冲击。

业主:天津市体育局

建设地点: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黄崖关小平安村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卢鹏、刘迎坤

设计团队:王凡、胡泽慧、王朝霞、陈明、贺雷刚、岳意贺(建筑);

石雷、王昊、董越、王鑫、陈文渊(结构);

张昕、王芳、彭博(暖通);

刘志军、张越、李仁杰(给排水);

杜建勋(电气);

郑爱龙、金尚(总图);

陈耀宗、张欢、廖旭鹏、李亚洁(室内)

总建筑面积:30 020m2

项目状态:在建

设计时间:2019.05

摄影:卢鹏、王凡、胡泽慧、岳意贺

1 基地改造前总平面图

2 基地改造后总平面图

3 基地鸟瞰

4 1 号冰球馆3 拱连续的空间

5 场馆形态生成过程

为方便使用,6组休息室单元作为基本附属用房,伴随3处冰场平层连续排布。通直的走廊将两者分隔,作为冰场与普通用房用以避光和温度分区的隔离措施。结合运动队训练和候场交替使用的规律,摒弃每个休息室独立设置盥洗区的传统做法,两两共用一套盥洗区并通过通道和门实现分合,达到配套设施的高效适用。

新增的冰壶训练场地由体操训练大厅局部扩建而成,原大厅净高10m,而需扩建部分作为冰道外必要的缓冲区,净高要求低。因此,本设计在体操大厅北侧钢混结构的框架柱外植筋,扩建了宽5m、高6.54m的拱廊,从而满足冰壶训练的使用。这种综合策略减少了增量建设,体现了可持续的适用原则。

4 以拱为主,形成鲜明的形态代际特征

基地既有建筑形体方正,整体色彩浅淡明快、质感平实。在其生长过程中,先后形成坡顶蓝瓦屋面结合白涂料外墙、平屋面结合浅灰涂料外墙的形态特征,已经具有了代际识别性。基地本次由夏季项目训练设施转型为冬季项目设施,无论在内容、规模方面都堪称重大变化。覆盖冰场的4片钢拱框膜屋面弧线形态饱满、膜材质感洁白光润,与基地既有建筑形态差异显著。

6 1 号冰球馆首层平面图

7 2 号冰球馆首层平面图

8 1 号冰球馆剖面图

9 2 号冰球馆剖面图

10 综合馆剖面图

11 综合馆首层平面图

12 拱的转译与变奏

13 综合馆北侧入口

14 1 号冰球馆东侧入口

15 2 号馆北侧入口

16 综合馆北侧扩建室内

17,18 花格窗细部

19,20 Y 形柱

“新来客”需保持新样子入住。本设计以框膜自然勾画出的“拱”为“词根”,因位置、设计要求不同而灵活转译,从19.3m高的大拱到300mm高的半拱形花格砌块,形成一套丰富的形式语言,赋予本次新建设施鲜明的代际识别性和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主要变化如下:

(1)冰场休息室单元采用钢筋混凝土拱,拱高6m,便于室内拔风、加强对流。拱的形式由大向小、质感由轻(膜)向重(混凝土)发展转译。这些混凝土拱在1号馆、2号馆中成行成组排列,为框膜拱主体增添了律动,减弱了大拱在近距离时对人的尺度压迫感。

(2)各场馆入口对拱的巧妙转译,赋予了不同场馆鲜明的可辨识性。1号馆主入口为一座8.4m的高拱,内壁为橘红色,构成“变奏”,简洁有力地化解了重复感。2号馆入口从一处小拱的横剖面进入,形成雨篷,实现了对现状核桃树的避让保留。综合馆的原入口因残破也需改造,“拱”在此被转译为高立拱,拱高12.8m,与既有建筑的方正体量相契合。

(3)综合馆扩增的冰场缓冲廊被转译为半切拱。“切面”向外,拱脚和拱顶高度分别对应了原结构植筋处与较高的主体高度相称的外部高度。在此,新扩建部分清晰地附着在旧建筑上,新旧共存,产生了富有张力的效果。

(4)在室外露天设备区,采用混凝土预制花格砌块(300mm×300mm)墙进行遮挡,花格砌块图案定制为半弧形。

5 基于结构、机电一体化的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策略

为降低投资,塑造训练建筑应有的清新、简练的美感,体现人性关怀,室内设计关注空间比例优化和对结构构件的形态引导,并积极探索自然采光、通风手段,从而减少室内机电设备的使用。对于必要的机电设备,则进行一体化设计。

1号冰球馆的走廊设置间隔的天窗,精心排布引导各类设备管线,引入自然光、自然排烟,改善了走廊空间内的视觉比例和使用舒适度,减少了设备投入。北侧次入口附近设有一处方形庭院,为次入口门厅、楼梯间、走廊尽端提供自然采光、排烟及园林对景。拱形休息室单元供运动员更衣休息,为平衡墙体保温、采光及视线隐私性需求,采用落地立窗与高窗结合的倒U形窗洞。综合馆北扩的缓冲廊设有横向高窗,既不会引起冰面视线穿透,又塑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室内空间。优化1号馆冰场间连接处的结构设计,以一根Y形支柱支撑两个钢框架拱脚结构。行列排布的Y形柱构成清晰有力的形态效果。

室内空间的色彩与外观的浅灰色相近,采用具有清水混凝土效果的涂料,构成内外协调一体的整体基调。同时,通过色彩手段,注重对运动员情绪的调整、调动。整体的浅灰色调便于运动前后的身心平复,主入口门厅及其附近的雨篷、楼梯整体运用橘色涂装,便于训练前对运动员进行心理预热。

6 结语

原基地历经改扩建生长而成,而本次改建为冬季运动专项基地,其内容、规模、范围相互叠加,对既有格局的影响重大。宏观方面,本设计着眼于空间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采用了“新旧结合、有机生长”的策略;功能方面,以“化整为零、高效适用”为策略,探索适宜的功能空间植入方式;形态方面,识别并赋予了基地新的形态代际特征;内部环境方面,积极塑造更为人性化、更具有情绪调动能力的空间及色彩方案,结合结构构件与机电设备进行室内一体化设计,达到更为绿色、自然的效果。简而言之,“新来客”以新的面貌和更为绿色的方式,入住老基地!

猜你喜欢
号馆冰场入口
新型装配式CO2直冷和乙二醇载冷冰场的对比研究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智者之路等
第五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将于明年4月举办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中国梦花
2015上海国际广印展即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