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劝诫角度解读庄子“心斋说”

2020-10-22 02:08谭欢
锦绣·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庄子

摘 要:《庄子·人间世》有寓言说:一腔热血的颜回向孔子表明自己想要以君子贤人身份劝诫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达到救民救国的目的,并且基于儒家的仁与礼提出了两条自己的劝诫方法,然而都遭到了孔子的质疑和否定。孔子一方面解释了颜回本人及其劝诫方法存在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提出了如何劝诫成功的方法,也就是劝诫者应该具备的自我修养——心斋说,本文从政治劝诫的角度对心斋说进行解读,探索心斋说背后表达出的庄子对于现实政治世界的思考。

关键词:庄子;心斋;劝诫方法

“心斋”,是庄子哲学系统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庄子·人间世》关于孔颜问答的寓言中被提出,满腔热血的颜回想要“有一番大作为”,于是把目标定为劝诫专横的卫国国君,如此一来便可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孔子质疑了颜回的劝诫动机并且否定了他的劝诫方法,提出劝诫者只有具备心斋的自我修养才能成功,对于劝诫的内涵,比利时学者戴卡琳在其著作《解读(鹖冠子)——从论辩学的角度》中说:“说服执政者接受某些价值、态度、策略,以期引导个人、家庭或者国家步入井然有序的最佳之道上”(1)。在颜回看来,劝诫暴君拯救人民既是自己作为一名君子贤人的责任也是出身孔门的儒家子弟理所应当具备的觉悟与能力,颜回想要通过劝诫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从而表明自己救世贤人的地位。然而他的劝诫动机与方法均受到了孔子的否定,孔子认为只有内心达到心斋的人才能真正对君主施加影响力,心斋不是指祭祀的斋戒,而是精神上的斋戒。

一、心斋的思想意义——劝诫者内心的自我修养

随着自己的对策一一被老师否定,沮丧的颜回询问孔子真正有效的劝诫方法,《人间世》记载》: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首先,是“无听之以耳(心),我们聆听世间的种种道理,总是习惯于先用耳朵倾听再用心灵感悟,但是这样没有办法获得真知,感悟真正的“道”。《大宗师》中说到关于道的感悟:“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天运》中说:“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我们不仅无法通过耳和心来感悟道,相反地,它们更有可能成为我们感悟道的阻碍。第一,感官的触碰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听到的也只是表面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其次,你所看到听到的信息并不能受到已有心智心态的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态度应该保持真实而纯粹。

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听之以气”的观点,“气”也是庄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天地》记载: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閒,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

庄子看来,善于修身养性就会返归自得,自得的程度达到完美的境界就是回到了太初之时。那么心胸就会无比虚静豁达,心胸无比虚豁就能包容广大。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万物生成之前最原始的状态,混沌而无虑。因此,孔子要求颜回“听之以气”,就是要让他将自己的本性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在我理解,这种最原始的状态就是要摒弃“师心”,抛开名利功利之心以及各种自我原有的认知,不去对事物添加更多主观的影响,用虚静无为的心对待万物。事物就是它本身,不應该成为个人理解下的东西。

总结起来,颜回要做到心斋,就要充分解除已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的塑造和支配,让自己的本性心性回到最原始的虚静无为的状态,从而感悟真正的道,《德充符》记载: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只有静止的水才能留住人们在自己身边,劝诫者只有自己本性虚静,才能去影响别人,才有可能启发劝诫对象关注、反省、改变自我。也就是做到真正的劝诫,既能保全自身又能改变君主。这就是心斋,是孔子提出的他认为劝诫者必须具备的内心的自我修养。

在我看来,孔子提出心斋的说法还是建立在人们对道的体悟之中,达到心斋的境界是感悟道的前提,也是劝诫成功的前提,从颜回身上我们还能体会到心斋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无功利性,心斋的过程就是去欲的过程,颜回虽以救世者自居,但在孔子看来他的动机并不纯粹,是为了彰显自身的优越为自己谋求前途而去劝诫,这样完全充满功利性的劝诫注定不会被统治者,也就是卫君所接受,颜回能否在独断专横的卫君面前保留生命都是问题更不用谈劝诫卫君了。

二、心斋对于政治劝诫的意义

孔子提出具备心斋的内在修养之后可以做到真正的劝诫,同时他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如此才能成功,从他与颜回的问答中,从颜回的两种劝诫方法都被孔子否定这个过程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劝诫者具备心斋的内心修养对于政治劝诫的重大意义。《人间世》记载:

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颜回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虚豁,勤奋努力终始如一,这样就可以了吗?意在通过自己对名利功利心的减少,更专注于劝诫本身,从而获得卫君的信任,但是这种方法受到了来自老师无情的批判: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张松辉《庄子译注与解析》中说:“勉而一:努力而专一。夫以阳为充孔扬:阳刚之气充满内心就会锋芒毕露。阳,刚猛品质。努力做事是刚猛品性的一种表现。”(2)“夫以阳为充孔扬”是孔子认为颜回在长期“端而虚、勉而一”状态下内心会产生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呢?

端,就是端正端庄,可以理解为一种有礼貌的肢体状态,通过端正身体和仪容,充分显示出自己对对方的礼仪,而依照君臣之礼,君主必然要对此做出回应,颜回从礼的互相关系出发,将自己作为表率,从而启发引导卫君,将对方也纳入到自己的礼仪规范中,他相当于将自己作为规范要求卫君来配合他,这自然是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刚强张扬的品性。

再看虚,它指的也是一种在礼仪的规范下,内在心态的谦虚,有时候更多的表现为对欲望的克制,对礼仪制度的严格遵守。反映了道德理性对于人自我身心的控制,这可以被看做一种内在的刚猛,一种绝对的控制和把握。总的来说,在礼仪约束下做到的端而虚会让人逐渐失真,对于礼仪制度的严格遵守让人变得刚猛张扬。从某种程度看来,我把端而虚理解为一种极致状态下的反向变化,这在人的道德观念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极端的道德约束和控制往往压抑了人内心正常欲望的发泄,从而使人的心灵发生扭曲,原有的欲望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渐渐积累直到爆发,我把这种欲望的积累增多称为刚猛张扬。

勉而一,自我勉励、努力而专一的进行劝诫,这来源于颜回作为贤臣的责任感。罗素在《权力论》中说:“各种责任感都有助于增强权力欲”(3),责任感的积累表现为权力欲望的增加,权力欲望的增加同样表现为在劝诫过程中的刚猛张扬。人处在高位,责任意识越强对于权力的渴望就越大,荀彧一开始作为曹操的亲信谋臣,愿意追随曹操平复动乱,为他出谋划策,但是随着曹操不断登上更高的地位,他的责任感更强了,他不仅仅想要平复动乱更想要重新一统天下创造太平盛世,责任感的增加使得曹操对权力的渴望更加强烈,也使得心在汉室的荀彧逐渐看不清曹操,两人在政治道路上的选择不同,最终反目。曹操性格的塑造来源于他个人对权力的渴望,而他对权力的渴望在我看来,其中还是有他对乱世天下怀有的一份责任感吧。

在我看来,颜回越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就越表明了他对自我的坚持和对君子贤人意义的追求,换言之,他的自我努力还是服务于他的劝诫动机,一方面,颜回对于君子意义的追求,意味着他必须更多地行使道德教化权,这就会不可避免地与拥有最高政治权利的卫君发生冲突。另一方面,颜回对于劝诫和自我的坚持使他锋芒毕露,也使得他越来越偏执,他不允许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或者与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会选择强制性地消灭别人来达到自己意见的统一,“在名利功利心的刺激下,颜回对于道德劝诫的固守非常有可能异化为道德暴力,从而成为与卫君无异的新的“暴君。”(3)

颜回的第一条办法就这样被老师狠狠地否定了,于是他又提出新的一条,《人间世》记载: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总结起来就是:“与天为徒”、“与人为徒”、“与古为徒”,天指自然,做自然的同类,自己与天地间所有人一样都是上天的子女,保持一颗童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在意自己的言论是否会得到别人的赞同,更不用去追逐名利功利,因为自己与君主一样都是上天的子女,都有着同样的社会地位,在我看来这就是颜回的一种精神胜利法吧;做世人的同类,世人生活在礼仪制度的规定之下,人臣要有人臣的礼节,要有对君主权威的服从;做古人的同类,这是针对于劝诫方式和语言,借用古人说过的话来进行劝诫,避免自己和君主发生正面的冲突,让卫君更能够接受自己的劝诫。

端而虚勉而一的方法更多的建立在儒家仁与礼的道德观念之中,而与天、人、古为徒则更为广泛,不仅适用于劝诫者,从某些方面看来同样适用于君与臣、君与民的相处关系。然而在孔子看来,无论颜回提出怎样的劝诫方法,他的目的和动机不会改变,依然是要救民于水火之中,是要把他自己认为对的好的思想想方设法灌输到卫君的头脑中,他依然希望通过成功的劝诫来取得世俗对于自己贤臣身份的认同,这种功利心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会随着劝诫方法的改变而消失,因此任何所谓完美的劝诫方法其实都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引起卫君的反感,颜回在自我的坚持下,既有可能被对方同化,也有可能被对方消灭。

三、如何达到心斋的思想境界——通过“日损”达成

心斋的关键在于一个虚字,它代表了一种虚静无为的精神状态,只有获得了这种精神状态才能进一步感悟真正的道。

《老子一章》记载:“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人的内心充满各种欲望,那么没有办法获得大道;《老子四十八章》记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4)在老子看来,获得道的途径和方法不同于获得世俗道理的方法,获得世俗认知,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而獲得大道正好相反,是一个不断“抛弃减少”的过程,这里不是指我们要把原来所学的智慧和知识完全抛弃,而是说如果要感悟真正的道,就要把自己内心的各种已有的欲望和偏见通通去除。这是一件需要漫长时间的事情,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叫做“日损”,只有将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偏见一点一点减损掉,才能达到一种内心虚静无为的状态,才能获得大道。

因此,我们可以说,“心斋”追求的虚静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通过“日损”来形成的,我们同样可以把颜回看作是孔子的劝诫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对于颜回的劝诫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他并不是运用他作为老师的威严来震慑,也不是运用自己比颜回丰富的学识来打压,他正是通过“日损”的方式,启发颜回回到自己内心最初的最虚静无为的理想状态。换句话说,在孔子对于颜回的劝诫过程中,因为孔子内心达到了心斋的状态,所以他可以进一步对劝诫对象颜回施加影响,使其正确认识、反省、改变自我从而达到劝诫成功的目的,而孔子以此为例,也启发了颜回与卫君之间的劝诫模式。戴卡琳在其著作:《<庄子>的教学对话“人类学”视域的解读》中提到:“这种“空虚”说明了教学中一个必要方面,即可以不用外在的引导、帮助和教诲,某人也能获得某种帮助和启发,教学并非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于知识内容的简单传授,它还具有一种看起来很吊诡但又确乎重要的意义,即允许学生自我发现那些老师无法传授的东西。”(5)

《人间世》记载:

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后世许多人总是单纯地把庄子看成是一位明道见独的隐士,尤其是文人,更多的关注《庄子》中涉及到的个体自由精神自由等等,从而忽略了庄子对这个现实世界,尤其是现实政治世界的看法,实则不然,庄子在很多寓言中表达了他对现实政治世界的看法,他也承认:任何人都无法逃离现实政治生活,无法逍遥于作为臣民的责任之外,而对于现实政治世界的态度,庄子同样有很多自己独到的意见和看法,他提出心斋说,从政治劝诫的层面来讲,既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责任,也不是反对仁与礼本身的存在价值。只是在深刻认识到现实政治的复杂性之后,反对直接以个人所谓优秀的符合社会主流的圣人价值观来影响君主,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劝诫应该要从劝诫者本身做起,只有内心达到虚静无为的思想境界,做到了心斋之后,劝诫对象才有可能在你的影响下认识反省并且改变自我。

参考文献

[1][比利时]戴卡琳著,杨民译 《解读<鹖冠子>——从论辩学的角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张松辉.《庄子译注与解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3]周耿.论劝诫的权利与方法——庄子“心斋”说解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9年

[4][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5][比利时]戴卡琳著,叶树勋译《<庄子>的教学对话 “人类学”视域的解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6]黄梓根.庄子的真知[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7年

[7]危磊.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之比较[J].社会科学家.2000年

[8]陳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香港:中华书局,2012年

[9]何小五.体道之境:庄子“心斋说”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

[10]周宏丽.论“心斋”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

作者简介:

谭欢,女,1996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土家族,现就读于重庆市重庆大学,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古代文学方向二年级研究生,具体研究方向为明代文言小说。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说》(三十九)
《庄子说》(三十)
《庄子说》(二十八)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