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田园诗的对比教学研究

2020-10-22 10:23李昱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韦应物田园诗陶渊明

李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8-0287-02

1.初中田园诗的教学现状

1.1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初中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熏陶学生的优秀品格精神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意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意识层面与行动层面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古诗词鉴赏要求的逐步提高,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篇的大幅度增加。

虽然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在盛行快餐文化的当今社会,传统艺术文学在网络文化和社交媒体的冲击下日益商品化、边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1.2 初中田园诗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田园诗入选课本10余篇,比重较大,作为初中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四点:

(1)以串讲教授为主,轻视学生自由诵读。把田園诗当成文言文字词解释,甚至还有逐字逐句,对号入座,而很少给学生诵读吟咏的机会。

(2)以知识点分析为主,轻视引领意境感悟。田园诗中的意境、意蕴、情感大都被抽象的概念代替,变成一个个知识点,变成一道道具体的有着标准答案的试题作者的主体情感都浓缩在诗词的意境之中。

(3)以单篇教学为主,缺少系统对比。仅把目光局限在单篇田园诗本身,缺乏课内、课外的结合,缺乏田园诗系统内的比较,比较单一。

(4)以新媒体教学为主,轻视诗文内涵理解。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的田园诗的画面是平面的,而诗人内心的田园景色却是丰富立体的,花哨的形式限定了学生的想象,缺少学生对诗词丰富内涵的自我诠释。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初中阶段对田园诗乃至古诗词的讲解主要还是停留在诵读、整体感知、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等层面,如果我们根据对比教学来改进我们的田园诗甚至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考虑到与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继承关系,相比停留在表面的教学方式,必须采取更深入的对比教学方法。

2.初中田园诗的对比教学分析

古诗词的对比教学就是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通过分析题材类型的特点把诗词归入相应的类型,由个性总结出共性,再自上而下进行个性的分析,进而把握诗词的主题。鉴于古诗词的取材广泛,加上初中生的知识储备薄弱,所以把古诗词按题材进行不同的分类,归纳出同一题材的相同点,总结规律性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指导,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对学生在考试中独立分析、鉴赏古诗词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田园诗大多是描绘农家风光和田间生活的,它的情感基调一般是欢快的、温馨的、恬淡的、朴实的;羁旅行役诗则表现的是诗人孤独、寂寞、哀怨的情怀;咏物诗则通过刻画事物来表现作者的处境、意愿和理想等等。

通过集中对比的方法,可以把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体裁的作品归为一类,找出它们的相似点以及差异,这样即使在学生不熟悉该作品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提高初中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这里我们以陶渊明的田园诗和韦应物的田园诗进行对比,根据诗词内容对两人的精神文化层面进行解析。

2.1 田园诗的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田园诗是将田园环境为空间场景,以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和田间的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以士人和农民为诗词中的主要人物,以人生苦与乐为基本主题的诗歌。通过翻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术界普遍认为,田园诗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善其身”,以自我表现为主。作者往往是在情有所感的状态下无拘无碍地抒写景物、歌咏情志,却没有十分明显的创作意图。因此,陶渊明、韦应物、王维、孟浩然、杜甫、柳宗元、范成大的部分作品属于这一类,其他诗人也有这类作品。另一类则是“兼济天下”。他们有意识地把诗歌作为工具与武器,力图通过诗词“干预生活”,目的性十分明显。

前一类作品往往因情而发,抒发自身性灵,很多时候都将作者的“自我”体现在诗内,这个“我”又并非为对比而设,而是作为构成诗词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后一类作品则是因事而发,希望诗词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往往带着“救济人病,裨补时阔”的目的。

综合以上分析,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田园诗主要以第一类为主,其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

①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②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生活;

③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④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2 陶渊明与韦应物田园诗的精神内涵差异分析。

韦应物的很多作品从立意到文词都继承自陶渊明的作品,有着陶渊明诗词中冲淡平和的气质,既闲适恬淡又率真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韦应物与陶渊明的诗歌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韦应物诗词的巧妙就在于他不仅学到了陶诗的风格,而且真正领悟了陶渊明的性情。他们运用了相似的语言和意象,却表达自己独有的精神旨趣,体现出相似但不相同的特殊心境。两人都在接近田园、亲近自然的简朴生活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家园,并将此中乐趣信笔写出,纯属自然流露。韦应物的诗词在近乎完美的“拟陶”状态下仍体现出个人的特色,两人间相通的,并非最终的价值追求,而是源自本性的真诚内涵。在真性情的主导下,陶渊明与韦应物精神内涵的差异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但前人由于韦诗与陶诗高度的接近,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1)遗世独立的坚守与建功立业的热情。

和中国古代大多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古代士人一样,陶渊明心中始终怀着高远的志向。但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诗人自身对世俗的绝望,使得这种志向的最终实现不是在仕途中,而是固守自己高洁的操守。在《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咏三良》等作品中,陶渊明多次借用古人的事迹来间接抒发自己的胸怀。

与陶渊明不同,韦应物因为经历过天宝盛世,他所表现的是一种更为纯粹的盛唐气象。同样是抒发胸怀和想象,韦应物流露出来的是意气风发和斗志昂扬的创作心态,这在韦应物的《寄畅当》、《送李十四山东游》、《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同时,韦应物在体现其个性的同时,还带有明朗刚健的盛唐余韵,这又与他同时收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有关。也正是由于两人志向的起源和结局的不同,使得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的态度截然不同。

(2)避世与“吏隐”。

虽然两人都被称为隐士,但他们的隐逸生活却有本质区别:陶渊明完全远离官场,躬身农耕,身心皆在田园。韦应物则是“吏隐”,身在官场,而心在园林。这种不同的生活也就导致两人诗歌中所体现的精神不尽相同。如,在《饮酒》其九中,陶渊明就表明自己避开污浊俗世的决心: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与陶渊明不同,韦应物处于一种“吏隐”的狀态,可官则官、需隐则隐,他曾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并有机会置身于统治阶级的顶层,亲身体会了盛唐繁华,并且曾经陶醉在这种氛围中。但是,战争过后,盛唐的繁盛与中唐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王师涉河洛,玉石俱不完。时节屡迁斥,山河长郁盘。萧条孤烟绝,日入空成寒。”(《广德中洛阳作》),又如韦应物在《与村老对饮》所述:“鬓眉雪色犹嗜酒,言辞淳朴古人风。乡村年少生离乱,见话先朝如梦中。”这时,他对于封建贵族的揭露和百姓的同情,更多是由于社会经济和自身地位的迅速衰落而引起的,而并非如陶渊明那样同整个社会划清界限。以上对外部世界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两人在对自身价值追求上的差异。

(3)贫穷守节与怡然自适。

由于对世俗的绝望,陶渊明选择了决绝的回避,这就使陶渊明的隐居意味着生活的艰苦贫穷。如《有会而作》中提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当他处于这样饥寒交迫的生活状态时,就萌生出了“固穷节”的人生理想:“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饮酒》其二)“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饮酒》十六),体现出一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状态。

韦应物虽然对权贵进行了批判,对民间疾苦深表同情,甚至还为自己不能扭转社会状况而感到惭愧,但是,他从没有在本质上怀疑社会。这就使他不可能如陶渊明一般与污浊世俗做决裂。如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所写:“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亲近自然的简朴生活中,虽然有所遗憾,但吏与隐却并不矛盾,庙堂与江湖也非完全对立。

韦应物诗词效法陶渊明,继承了陶渊明冲和之体、古澹风格及淳朴自然的表现手法,为世人所称道。但更重要的是,他同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与生命追求,而非一味的模仿套用。陶渊明与韦应物,两人真正相通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本性。正如陆时雍所言:“情深,有不见着情之妙。”陶渊明与韦应物,历来并称的两位诗人,在同样的真性情下,以近似的语言风格,体现出各具特色的精神内涵。

3.初中田园诗的对比教学实践对策

通过对比陶、韦二人的精神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内在的差异很难通过课堂的传统串讲实现。若要学生在对比教学中准确并熟练的掌握诗词内涵,甚至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除了对比分析外,也需要在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式。

3.1 朗诵吟读。

初中古诗词教学应以此为本位,重视朗诵吟读,为审美感悟环节奠定基础。尤其是田园诗,除了描绘田园景色外,其诗词多具有语言精练、含蓄又意深言远的特点。通过体会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来品味语言,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把握田园诗的整体节奏与停顿,并通过声调的轻重缓急和语词的强弱高低来领悟诗词的内容与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便是描绘诗词的微妙之处。使学生喜欢上读诗,更能吸引他们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3.2 意境鉴赏。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更关注能否让学生展开想象、能否让学生对意向和意境产生共鸣、能否发现诗词内蕴的丰富意义等。因此,初中生对田园诗甚至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单纯的翻译、记忆考试相关的知识,应该提高到意境鉴赏的层面,并在意境鉴赏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情境创设和意象探寻等尝试。

3.3 题材比较。

在学生经过初一、初二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词之后,教师便可以以某类古诗词为契机,尝试以诗词的意象或精神内涵为专题进行不同主题的对比教学,从书刊、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资料,甚至可以依托本地资源,围绕所读的诗歌作品组织学生游学,进行情景体验,这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欣赏视野、提高兴趣,既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能,也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李华选注.陶渊明诗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

[3] 王瑶编注.陶渊明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4] 陆时雍.诗镜总论[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41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5] 周锡韦复.中国田园诗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6] 韦晖.论陶渊明与韦应物诗歌之差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9期.

猜你喜欢
韦应物田园诗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田园诗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淮上即事》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