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
“静”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老子的《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朱熹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我所谓的“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适用主题:安静;心态;静气;忙与闲;静中趣味;闹中求静……
文本解读:浙江省缙云中学 黄晓露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趣味需要用一颗安静的心感受,去领略毛泽东坐在大街上读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林和靖在梅园里独自吟哦,终身不娶,梅妻鹤子,怡然自得。就是因为有静气,朱自清漫步于宁静的荷塘,静静地欣赏无边的月色;史铁生从幽静但不僻静的地坛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苏轼于承天寺夜游,在闲情逸致中忘却了贬谪的烦忧。“静气”仿佛就是藏在深井中的矿藏,是时间馈赠给生命的礼物,我们要带着静气去领略忙中偷闲的欢乐,去体会闹中求静的风味,去感受静中趣味的魅力。
1.“归途,总是比迷途长,长于一生。”岁月斑驳了时间,却无法斑驳迷途中不变的静心。人的生活看起来总是一成不变,似乎乏善可陈,但缺少的从不是亮色美景,而是肯驻足品味的耐心、沉淀情感的能力。释迦牟尼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却丝毫不觉张皇,只因他的静。静就如同一条单行道,是生活中的一种大美,是岁月的一种诗情,引领你去品味忙里偶然偷闲的惊喜,去领略闹中偶然觅静的乐趣。
——浙江省缙云中学 徐莎
2.生活里不为之随意飘摇的心态,是见过岁月沉浮后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从容,是远远抛弃追逐功名利禄而心如止水的淡然。围棋世界冠军柯洁淡定从容,即使比赛处于危急关头,他仍然不急不躁,仔细思索,找到最佳围棋路线突破口,一举成名天下知后,他说:“我不需要欢呼,只希望真正喜欢我喜欢围棋的你们安静陪我。”因为静,才能谛听天籁;因为静,能感受到丝竹管弦的碰撞。
几片轻盈的叶摇摇晃晃飘入水中,荡开一小波涟漪,便成了茶。品茶、下棋、研墨、作画大约都是让一个人在生活里不乏有趣而又能静下心来的秘诀所在吧。
——浙江省缙云中学 王昉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