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海 张晗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每年春节期间,随着数以万计的进城务工、创业的农民带着家人回老家过年,不少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减少,出租车难觅踪影,快递业务停摆,卖菜摊担基本消失,许多小饭店、小商店、小理发店关门。
材料二:当今社会,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材料三:农村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撂荒现象普遍,麻将赌博泛滥,基础教育水平偏低,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留守儿童妇女数量庞大,“空心化”现象多有存在。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联想与思考?请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组合型作文题目,具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四则材料,均与农村发展有关。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安排立意方向:
1.城乡结合。时代发展,城乡紧密结合。因为有大量农民工,城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离开农民工的参与,城市风景有所欠缺。
2.美丽乡村。在农民纷纷入城的背景之下,农村仍然不能荒废。建设美丽乡村,是时代的呼唤。如何安置留守儿童,如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如何让农村焕发生机,需要我们思考。
3.留住乡情。农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保留着文明的足迹。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留住乡情,展示的是人文情怀。
一类文
风中的院门
□浙江省新昌中学 林侃
在中国,每年雷打不动都会有一次牵动全国的人口大转移,数量之大,令人叹服。宏伟如北上广深,在春节期间突然成了一个水泥筑成的空壳。这时我们可能才会意识到,农民,以及他们所属的农村,占据了我们生活中如许比重。
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现象。从前,现在,还有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永远是我们的根。从刀耕火种走到现代社会,农舍的院门常为我们敞开,虽然变革的风时时将它吹拂,我们却鲜少失去对它的热情。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者,绝大多数是农民,不管同怎样现代的设备打交道,他们终归隶属于农村。即便是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春节时也希望返乡寻亲。
现代化的到来,让人们急不可耐地逃离农村,甚至出现对农村和农民抱有某种轻蔑态度的问题,可当我们回溯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仍源于质朴鲜活的山水农舍之间。无怪从老庄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怀有对田园的憧憬之情,而风中的那扇院门,也无私地为他们敞开。今天,农村和农民生活依然是艺术表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莫言到贾平凹,再到几乎用尽所有笔力描绘乡村的刘亮程,无不真切地告诉我们农村依旧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行走过今生今世的证据。
不可否认,这扇门正经受着一场风,可能并不蛮横,却悄无声息地穿过它的缝隙——我们的乡村正在慢慢萎缩,并不是说它的面积减少了多么惊人的数字,而是说那些代表着传统的美丽祠堂被一座座地拆除,那些山水之间竖立起了那么狰狞的现代建筑,那些农村人们的精神甚至都开始冰消瓦解。现代汉语里,农民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它总是同勤劳,质朴以及其他许许多多与人类纯真情感有关系的词连用,可惜现在我们并不总能体验到这种诗意。
难怪有人会呼吁停止农村的城镇化,保留其原始状态。可我想这既不现实,恐怕也难以真正遏制农村的没落。我们不妨向北欧学习,他们并未刻意追求保留所有的农村风光,只是把城市巧妙地嵌进了农村,嵌进了粗犷质朴而又可亲可爱的自然之中。同样,与我们来说,农民的精神和农村的文化是必须保留的,我们永远需要那扇风中的院门来给予我们归属和位置。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妨将农村有秩序地、合理地,以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目光去进行现代化。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心甘情愿地为农村着迷,每当我们以为它快要湮灭为记忆中的故园时,它又再次焕发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和热情。那扇风中的院门,可能就是我们走得再远仍然要回去的地方吧。
评点:文章开篇以紧扣材料所提出的社会存在的现象破题,得出了“农民工在我们的生活中如许比重”的结论,从中提出了整篇文章的讨论对象“农民工”,并由此展开全文,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
文章正文部分以忧心现今农村出现的问题作为重点把握对象,列举的事实不但具有典型性,也因为其真实而更具有真实性。全文脉络分明,语言精准,富有感召力。
一类文
看见人群
□浙江省新昌中学 求佳洱
不同的人组成社会,每个人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群之中,农民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他们从农村走出来,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留下身影。春节期间,辛苦劳动一年的农民工,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带上一年的收获踏上回家的路,身后留下一个略显寂寞的城市。有人觉得农民工的生活离我们很远,其实他们是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行业的主体,从快递小哥到保安大叔,生活中处处都需要他们出场。
農民工这一群体经济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体力类工作。虽然人数庞大,但他们往往没有强大的实力来彻底主导自己的生活,同时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保护农民工的措施和举措,但是农民工讨薪的事件仍旧层出不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素养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个人与整体素养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农民工们进城务工并不意味着将放弃农村,农村不该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抛弃,农村也绝不该是“空心、留守、荒芜”的代名词。我国推行的“美丽乡村”建设使得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美丽乡村的优雅不应该仅只在外观体现,还应美丽在风俗人情。
义务教育让每个农民子女也有机会和权利获得教育,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人生;乡风建设将美好品格带进乡村;互联网的发展让村民能够看见更大的世界;特色小镇与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让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一个人故土的崩溃与荒芜往往意味着这个人的精神支柱的崩塌,这样的人注定难以走远。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农民工,也要看到他们背后的乡村与故土,看见他们的哭乐悲欢、幸福与烦恼,并与他们一起构建一个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社会。
评点: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模式,条理清晰。标题的“看见人群”四个字揭示了作者在面对现在社会出现的农民问题前的看法,并很好地暗示了文章的论点“看见人群,看见农民,并思考如何才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之后的解决问题,作者又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措施。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