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动与“十四五”教育规划编制思考

2020-10-22 13:03王广州马陆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口数适龄流动人口

梁 彦 王广州 马陆亭

(1.3.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16;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28)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做好 “十四五”教育规划编制意义重大。学龄人口变动是研制教育规划、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从短期来看,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需求;从长期来看,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将影响人力资源市场状况。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基本途径,必须从战略高度提前布局,为国家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编制 “十四五”教育规划,既要摸清这个关键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学龄人口状况,也要考虑之后更长一个时期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对教育政策调整的影响。本文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教育中长期战略规划,重点分析各级各类教育从目前至2035年期间的供求矛盾,最后为“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政策建议。

一、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

对各级教育学龄人口的预测和分析,一直是相关领域学者关心的议题。不少研究者关注某一阶段教育的需求预测,如李玲、黄宸和李汉东用队列要素法,预测了2017—2035年我国城乡学前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并估算了在园幼儿数、所需园所、师资和经费。[1]梁文艳、杜育红和刘金娟借助中国人口预测系统 (CPPS)预测了2013—2030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规模和结构。[2]王广州用递进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了2050年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量、结构和变动趋势。[3]也有少数研究涉及多个教育阶段,如袁桂林等对2005—2020年小学至大学各阶段教育适龄人口的预测,[4]赵佳音对2016—2025年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的预测,[5]孙百才等对2016—2030年学前至高等教育需求的预测。[6]考虑到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形势的变化,以及十九大对我国今后各方面工作制定的战略部署,为科学研制 “十四五”教育规划,需要采用更新的数据预测教育适龄人口变化,综合分析各级各类教育需求以及应对措施。

本研究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模型对未来人口做出预测。队列要素人口预测是经典的人口预测方法,采用系统仿真思想,构建结构功能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和过程进行模拟分析。

参数假定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基础,包括普查时点的男性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总和生育率和出生性别比。对于平均预期寿命,采用线性插值方法,估算各个时点的男性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了防止留存人口高估,参照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2017)[7]数据对预期寿命进行估计。对于总和生育率,2010—2017年数据根据201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龄结构推算;2018—2050年数据,利用递进生育率方法进行估计。对于出生性别比,假定2021—2030年、2031—2040年、 2041—2050年分别维持在109、108、107不变。此外,城镇化水平直接影响学龄人口的城乡分布,根据城镇化的历史趋势、变化规律并结合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规划的中长期目标,假定2035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为75%,2050年为78%。

二、我国未来人口变动特征及对宏观教育政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控制,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人口流动高度活跃,为经济发展贡献了丰富的人口红利。近年来,人口发展开启了趋势性转折,虽然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但增速放缓、劳动力数量下降及人口流动变化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

1.出生人口逐步下降,教育资源配置将从总量供给向结构性调整转变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当年,出生人口1786万,比2015年多131万。但是,中国生育水平经过短暂回升后开始下降。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比2017年减少200万;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比2018年减少58万。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指出,“全面二孩”政策的积累效应在前两年集中释放,导致生育率呈现先升后降的现象。[8]多项研究认为,“全面二孩”政策虽然提高了二孩生育率,但由于一孩生育率下降,政策没有从根本上缓解 “低生育陷阱”问题,未来出生人口将持续下降。[9]本研究预测,2025年,出生人口数将介于1184万至1351万,相当于2019年出生人口数的81%—92%;到2035年,出生人口将进一步下降,介于984万至1218万,相当于2019年的67%—83% (见图1)。

图1 我国出生人口及预测

受出生人口下降的影响,未来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国家人口发展规划 (2016—2030年)》指出,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联合国预测我国于2030年达到人口规模峰值14.4亿。[10]翟振武等预测我国总人口数的峰值于2029年左右到来,约为14.55亿。[11]但也有几项研究认为峰值到来的时间更早,峰值数更低一些。如王广州等预测峰值将在14.2亿以内,总人口负增长起始年份估计在2026—2027年前后;[12]李建伟等预测人口峰值将于2023年前后到达,人口峰值不超过14.04亿。[13]尽管不同研究的预测结果略有不同,但未来人口规模呈 “倒U型”发展的趋势已定。

未来出生人口下降、人口总量即将下降,要求教育资源配置做出相应调整。近年来的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2016年,因此,各级各类教育适龄人口将相继迎来短暂的高峰期后开启下降趋势。未来教育资源调整的方向将逐步从总量供给转向结构性调整。

2.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从目前到203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实际上,劳动年龄人口数下降早已开始。《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年末,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96亿,占总人口比重为64.0%,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2300万和3.6个百分点。根据本研究的预测,“十四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还将减少3000多万,①到2025年降至8.6亿;到2035年进一步降至7.8亿,相当于2019年的87%左右。从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看,年轻劳动力加速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这导致年轻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下降。2019年,16—39岁年轻劳动力占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52%,比2012年低4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还将有小幅下降,2025年降至50%,2035年进一步降至47%。

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加。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越10%,正式迈入传统意义上的老龄社会。[14]过去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2019年,60岁及以上人口2.5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至18.1%。[15]根据本研究的预测,未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持续快速上升,预计2025年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22%;2035年老年人口超过4.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0%。

从劳动力供给总量看,从目前到2035年,我国人力资源依然丰富。但从人口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应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依靠创新和质量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中国社科院的研究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是19.6%,同时会增加对 “人机协作”等要求更高认知和技能水平的岗位需求。[16]学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应当高度关注这一影响,加强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等支撑新技术革命的基础教育和培训。

3.人口流动规模依然活跃,聚焦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增加城镇教育供给

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我国流动人口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近年来,人口流动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第一,流动人口规模增速放缓,但规模依然庞大。2010年后,受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户籍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回落。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2019》的数据,流动人口规模于2014年达到最高峰2.53亿后出现下降,但幅度并不大。目前流动人口规模仍然庞大,有2.36亿。

第二,流动呈现短距离化。跨省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降低,省内流动比例不断提高。2015年,跨省流动的比例为39.4%,比2005年低7个百分点。[17]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也显示,2019年,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就业比例较上年增长2.5%,跨省流动的比例下降1.1%。[18]

第三,流入方向开始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目前仍然是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但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沿海省份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中西部转移,带动流动人口的流向转变,中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2005—2015年流入东部省份的比例由64.5%下降至54.8%,流入中部省份的比例由17.2%上升至21.7%,流入地为西部省份的比例由18.3%上升至23.5%。[19]2019年,东部、东北地区吸纳就业的农民工减少,分别比上年下降108万和10万人,中西部地区吸纳就业的农民工继续增加,分别比上年增长172万和180万。[20]

第四,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98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6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年;到2015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6年,优势扩大到1.5年。[21]根据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2017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比重达到17.0%,2010年仅为7.5%。[22]

面向未来,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仍将进一步提高。联合国预测,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至73.9%,2050年进一步提高至80%。[23]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十四五”时期,人口会进一步向 “19+2”城市群②聚集。

推动常住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为此教育资源配置需适当向城镇倾斜。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明确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注点是人的福利和幸福。[24]根据城镇化规划,在教育领域,首先要保障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逐步完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推动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庞大的流动人口规模对城镇教育供给带来严峻挑战,特别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大城市。

三、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及供求矛盾分析

人口数量、结构变化正在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挑战。本部分以人口预测数据为基础,具体分析未来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情况,并结合前面对人口变动的宏观分析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进一步讨论教育供求矛盾。从总量讲,目前到2035年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变化不大。“十四五”期间,我国3—22岁人口数量将增加400多万,增幅在2%以内,2025年预计达3.09亿左右;2027年起,该年龄段人口数开始下降,2035年降至2.81亿左右。尽管总量数据如此,但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城镇教育需求增长还是明显的。

1.“十四五”时期学前教育需求达到峰值,城乡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有研究将学前教育适龄幼儿年龄段界定为3—6周岁,其依据是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适龄幼儿一般为3周岁至6周岁。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周岁也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起始年龄;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法律允许入学年龄推迟到7周岁。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地区已经实施6周岁入小学。根据教育统计年鉴,2018年,6岁儿童中,已入小学的为1466万,仍在幼儿园的仅232万。考虑到这一因素,本研究将3—5岁人口作为学前教育适龄人口。

受 “全面二孩”政策的短期影响,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在 “十四五”期间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在 “十四五”初期。本研究预测3—5岁人口的上限是2021年达到峰值5253万,比2019年高3.9%;下限是2019年达到峰值,目前已经开始下降。到2025年,3—5岁人口规模相当于2019年的84%—91%。“十四五”以后,学前教育适龄幼儿数将持续下降,到2035年降至3300万左右。其他几个对学前教育学龄人口预测的研究、预测的趋势与本研究相同,基本都认为学前教育高峰期在2021年前后,但由于对适龄幼儿年龄界定为3—6岁,预测的峰值略高。

虽然从适龄幼儿总量看,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的压力并不大;但是,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转移人口子女将在城镇接受教育,“十四五”时期城镇学前教育学位存在着旺盛需求。城镇学前教育适龄人口 (3—5岁)的峰值预计在2022年到达,比2019年高32%左右。农村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在 “十四五”初期略有增加后开始下降 (见图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年)》也重申了学前教育 “普及普惠”“有质量”的发展方向。

图2 我国分城乡3—5岁人口预测

当前,民办幼儿园是普及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3.4%;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649万,占学前教育总规模的一半以上。由于城市家庭支付能力更强,城镇幼儿在民办园的比例更高。根据教育统计年鉴,2018年,在城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的比例高达65.3%,镇区为56.8%,农村为42.8%。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园更为困难。2019年,3—5岁农民工随迁儿童入园率 (含学前班)为85.5%,入园儿童中,仅有25.2%在公办幼儿园,另有35.7%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5]

为实现学前教育 “普及普惠”发展的目标,“十四五”时期城乡都面临着挑战。城镇学前教育短期内应当更多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加强城镇住宅配套园建设。要特别关注流动儿童,在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增加公办园学位供给。

农村学前教育虽然适龄人口增幅不大,但毛入学率偏低、教学质量不高,而且农村家庭子女的入园机会较城镇家庭子女更易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较低的家庭收入与高昂的教育成本已经成为农村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障碍。[26]“十四五”时期应继续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以发展公办园为主,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2.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在 “十四五”以后开始下降,但城镇义务教育峰值预计在2030年到来

“十四五”期间,6—14岁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将有小幅增长。2025年,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总量将介于1.45亿至1.49亿之间,比2019年增加6%—9%。“十四五”之后,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将快速下降,预计到2035年6—14岁人口规模将降至2019年的79%—90%。

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城镇义务教育学位紧张问题将持续到2030年,农村学校生源持续下降。与2019年相比,2025年城镇6—14岁人口数预计高出23%左右,农村则低28%左右。到2030年,城镇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峰值,比2019年高39%左右 (见图3)。因此,在2030年之前,城镇义务教育将面临 “入学难”问题。

图3 我国分城乡6—14岁人口预测

近年来,各地在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小学和初中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分别为83.4%和85.2%,在有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分别为11.9%和8.8%。但是,农民工反映随迁子女升学难、费用高的比例有所增加,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更加突出。[27]随着城镇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增加,在现有学位供给的情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难度将会加大。应当重点关注随迁子女的入学成本和入学机会。此外,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他们对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期望将进一步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

与城镇相反,农村部分学校生源下降,学校面临着解决就学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规模效益等方面的权衡。面对就近入学的法律要求及服务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儿童就学的需求,农村小规模学校将长期存在。[28]

3.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数呈波浪式上升,增量主要在城镇

受出生人口波动影响,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峰值比义务教育推迟几年,预计在2033年到达。“十四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15—17岁)总量小幅上涨,2024年将达到 “十四五”时期的峰值4627万,比2019年高11%。“十四五”以后,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2024年后经历几年的下跌,2028年恢复增长趋势,预计在2033年达到最高峰,比2019年高22%左右。从城乡看,15—17岁人口的增量主要在城镇,2024年达到 “十四五”时期最高峰,比2019年高16%左右。城镇15—17岁人口的峰值大约在2034年,比2019年多60%左右 (见图4)。

图4 我国分城乡15—17岁人口预测

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从区域来看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从结构上看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结构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要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从办学能力上讲,“十四五”期间有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的空间。2011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最高峰4687万,已经高于 “十四五”时期15—17岁人口。从供给角度讲,“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困难不大。困难在于如何化解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吸引初中毕业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2019年,中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39.5%。要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 “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未来招生的增长点在中等职业教育。但是,不少中职学校在吸引和留住初中毕业生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未来一个时期年轻劳动力数量下降,部分行业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幅度明显。欠发达地区的初中毕业生面临先工作而不是先升学的经济激励。

4.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小幅增长,峰值在2035年

“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量小幅上涨。2025年,18—22岁人口数为7303万,比2021年高5.2%。但由于过去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量低于 “十三五”时期。从 “十四五”以后到2035年,18—22岁人口总体上仍是上涨趋势。2035年,18—22岁人口数介于8365万至8501万之间,比2019年该年龄段人口数多14.5%—16.5%,年均增幅在1%左右。2035年以后,该年龄段人口规模将持续下降,到2050年下降至5500万左右 (见图5)。

图5 我国18—22岁人口预测

“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量低于 “十二五”和 “十三五”时期,这有利于将工作重心聚焦在质量提升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迈入普及化阶段。近期有关高等教育的文件都聚焦在质量提升上。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要 “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 “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增幅缓慢的情况下,有利于将投入用于提升教育质量。

5.“十四五”时期23—30岁人口数持续大幅度下降

23—30岁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年龄段,也是大学以下学历最有可能接受继续教育的年龄段。“十四五”期间,23—30岁人口总量延续“十三五”的趋势,继续大幅度下降。2025年,23—30岁人口预计降至1.2亿,比2019年减少29%,相当于2016年峰值的三分之二。“十四五”以后,23—30岁人口数仍将继续下降,从2030年开始缓慢回升,但幅度不大,预计2035年上升到1.2亿,相当于2025年的水平 (见图6)。

图6 我国23—30岁人口预测

受23—30岁人口数量减少及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传统成人学历教育需求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发生,过去十几年,成人高等学校的数量一直在减少。但在当前信息技术变革、全球产业链变化加快的背景下,成人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会更加多元化,因此,应当根据学习者需求重新调整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供给。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将是更合适承担高质量继续教育的机构。

四、对制定 “十四五”教育规划的相关政策建议

1.继续增加城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供给,重点关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从适龄人口总量上讲,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在 “十四五”期间增幅不大,但由于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流动,城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 “入园难”“入学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受人口流动影响,不同区域学位紧张程度不同。目前,东部地区依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流动人口有向中西部分散的趋势。因此,各地要加强人口流向预判工作,妥善解决城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供给问题。要特别关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及在国家发展战略支持下的中西部大城市的就学压力问题,通过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增加公立幼儿园和学校的学位来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入学 (园)率。另一方面,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总量逐步下降。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应当首先考虑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举办公办园。

2.提前谋划城镇高中阶段教育布局结构,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未来城镇面临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数持续增长的局面,峰值在2034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亟须重视城镇普通高中的发展布局(特别是在人口大镇、人口增速快的特色小镇和经济开发区等)和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吸引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高中阶段教育兼顾普职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现代产业发展的急需,但对初中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受近年来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普通劳动工资水平提高的影响,年轻劳动力更容易放弃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会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还是要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强与新技术革命相关产业的融合,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改革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把职业教育的类型扎实做好,让职业教育真正起到富民的作用。

3.抓住契机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特别是加强关键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未来年轻人口数量的变化,将有利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聚焦到内涵质量上来。从目前到2035年,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小幅增长;23—30岁人口数在 “十四五”期间快速下降,到2030年止跌回升。可见,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从人口数量需求上看没有大规模扩招的压力,这将有利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而主动谋划。重点是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按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百姓升学需求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优化结构,推动高等学校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特色发展。

4.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推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受出生人口减少、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要支撑这样的人口结构,必须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方式要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依靠创新和质量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劳动者将面临技术变革、岗位变化带来的新挑战,特别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这就需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设灵活开放的培训系统,增加在职职工接受继续教育的刚性要求,高标准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而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则需要进行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承担起高质量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任,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5.全力确保 “十四五”期间教育经费增长落实到位

“十四五”期间,3—22岁人口数小幅上涨,但幅度不大。根据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年)》,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进一步提升,且各级各类教育都存在进一步提升质量的要求。因此,面对教育全面普及化阶段的到来,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这是久久为功的事业,而经费保障是基础,经费增长要切实落实到位。

注释:

①指上限预测和下限预测的平均值。如无特别说明,下文中某年人口数的预测值均是这个概念。

② “19+2”,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北部湾、晋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和天山北坡19个城市群,还有以拉萨、喀什为中心的两个城市圈。

猜你喜欢
人口数适龄流动人口
红色主题儿童绘本的适龄性研究
确定代表名额按户籍人口数还是常住人口数
给单身者“算命”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GDP预测研究
适龄不结果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2010—2020年辽宁省小学适龄人口走势探讨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