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军,黄 芬,胡 琴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803)
压力性尿失禁指的是患者在进行使得腹压升高相关活动时不由自主的尿液漏出的情况,如打喷嚏、咳嗽等,其发病主要集中于老年女性群体[1]。现目前,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盆底肌功能锻炼,二是行为干预,其能有效改善患者自主控制盆底肌收缩及松弛的能力,进而使得排尿恢复正常[2]。但部分患者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而具有较为强烈的病耻感,所以在治疗、康复锻炼与护理时的配合度较低,进而生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基于此,本院进行了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如下。
在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间接收的老年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中选择6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最小为59岁,最大为77岁,平均(66.47±3.22)岁,病程在5月-18年之间,平均(9.37±4.65)年;观察组30例患者最小为60岁,最大为77岁,平均(66.53±3.16)岁,病程在4月-18年之间,平均(9.31±4.5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院伦理委员会知晓并批准本次研究。
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内容:医护人员了解患者身体情况,根据医嘱内容开展身体护理,并进行健康教育。
观察组30例增加有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内容:
(1)认知干预;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护患信任,而后向其介绍认知干预的方法与效果,使患者更为愿意、积极参与认知干预;而后向患者介绍压力性尿失禁相关知识,并解答患者疑惑,可以组织患者参与集体讨论的活动,中心话题最好由患者自己提出,集体讨论期间,医护人员应注意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鼓励其相关交流,一方面集体活动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获取更多的心理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沟通交流丰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纠正其不正确的想法与行为习惯;了解患者的认知情况,而后引导患者对自己的认知评价辩驳,而后提出新的评价,并适当布置作业,进一步增强患者对压力性尿失禁的认知。除此之外,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
(2)行为干预;医护人员应指导、协助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并强调坚持训练的重要性,盆底肌训练要求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同时应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其要求记录患者排尿情况,如排尿间隔时间、尿量等,尽量定时排尿且不应憋尿;要求患者控制饮水量及饮水时间,建议每日饮水量在2500ml左右。除此之外,应尽量避免提取重物。
本次研究中使用I-QOL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的尿失禁生活质量,其中包括了有自我困扰、心理社会影响、逃避和限制性行为等三个方面,各项分数越高显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进行计量资料(±s)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I-QOL尿失禁生活质量总分显示为(71.20±12.87)分,自我困扰、心理社会影响、逃避和限制性行为评分分别显示为(66.37±10.85)分、(69.01±11.26)分、(77.94±12.17)分;而对照组I-QOL尿失禁生活质量总分及各项评分依次为(55.99±18.39)分、(45.84±18.36)分、(52.68±16.88)分、(63.91±18.46)分。对比使用t进行计量资料(±s)检验有:t=3.712、5.273、4.408、3.476,P=0.001、0.001、0.001、0.001,即表示观察组患者的I-QOL尿失禁生活质量总分及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压力性尿失禁虽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无太大威胁,但由于其本身属于隐私性较强的疾病,部分患者身上甚至会有异味,所以患者可能会存在较强的病耻感,进而影响其正常生活及社会交流,生活质量大大降低[3]。
传统护理更为重视行为干预,且内容简单片面,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护理作用并不理想。增加更为细节的认知行为干预后,其更多的考虑了患者心理情绪在病情治疗中的作用,促使患者正视疾病,敢于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与护理,依从性更好,所以其护理效果更为良好,同时有利于预后[4]。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I-QOL尿失禁生活质量总分及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内容相符。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尿失禁女性患者而言,增加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内容可使其正视疾病,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缓解尿失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